在外国人眼里,唐朝的狄仁杰是神探;在中国老百姓眼里,他是善于断狱的清官,资格比包拯包公还老。其实,狄仁杰只是唐朝,不,确切地说是跨越唐和周的一个能臣。断狱当然是其所长,但弹究大臣,管理财政、打理地方政务甚至领兵打仗都干过,也都干得不错。只是,老百姓眼里的清官,大多数的事迹,都集中在审案子上了。小说家写公案小说,也得这样写。所谓的清官,就是不收包袱,秉公办事,断案如神,不仅能破人家破不了的疑难杂案,而且执法公正,不徇私,不枉法。狄仁杰呢,也的确有过这方面的表现。做大理寺丞的时候,一年清理积案一万七千人次,没有喊冤枉的。但破案的事迹,还真的没见过。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力求严格执法,该办的,纵使皇帝求情,也办。不该办的,即使皇帝要办,也不办。唯一的缺憾是,狄仁杰是明经科出身,不是时髦的进士,也没考明法科,等于是弄了一个经学文凭,就出来干法律了。
狄仁杰有两件事特别出奇。第一件事,高宗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的手下误伐昭陵(唐太宗陵)一棵柏树。唐高宗李治执意要杀,狄仁杰说按律不当死。两下争得面红耳赤,狄仁杰宁死不奉诏,最后还是没杀。第二件,高宗死后,武则天当家,眼看要改朝换代,唐朝宗室多有反者,越王李贞就是一个。反了,事不成,牵连甚众。当时,李贞事发在豫州,事毕朝廷派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此案受牵连当诛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狄仁杰密奏武则天,为这些该杀的人求情,结果都改成流放。
救人不死的狄仁杰,却挡不住自己被冤狱牵连。唐周之际,武则天为了扫平阻力,任用酷吏,屡兴大狱。著名的酷吏来俊臣,受武承嗣指使,找上了狄仁杰。来俊臣办案,就是这个风格,安你一个罪名,不承认就是酷刑,整得你体无完肤,求生不能,求死不成,你还是得认账。狄仁杰明白这套,说他谋反,就承认谋反。因此,没有受刑,就在监狱里等死,来俊臣甚至让人代他给武则天写好了“谢死表”。这期间,审问者想要升迁快点,明白告诉狄仁杰,可以诬指审问者的上司,这样就能减刑不死。狄仁杰以头撞柱,宁死也不从。在等着行刑期间,看守比较放松,狄仁杰设法用头巾写血书一封,传给家人,儿子叩阙告状,把血书递到武则天手里。事办成了,于是,武则天召见了狄仁杰,问他,你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说,不承认,早就给用刑打死了。那为何做谢死表?狄仁杰说,没有这事,一看,是人代签的。于是,狄仁杰活命了,出来继续做官。
酷吏当道之时,所谓审案,就是刑讯逼供,供出来新人,继续抓,抓来再刑讯。攀得越多,用刑越狠,杀人越众,酷吏就越是兴奋。武则天就是要用这一招,摧垮依恋唐朝的官僚们的信念。其实,当时的狄仁杰,并非一个坚定的拥唐派。而且武则天对他,有知遇之恩。当初几次坚持公正执法,背后的支持者,都是武则天。即便如此,如果不是狄仁杰深知刑狱里的名堂,机智地告了御状,武则天也乐意过问,一百个他也没命了。
此后,狄仁杰不仅继续做官,而且是武则天特别信任的宰相。即使武家人武承嗣下蛆,都撼动不了狄仁杰。狄仁杰推荐的人,大多得到重用,武则天甚至都不担心他结党。一次,推荐到自己儿子头上了,武则天也照用,说这是祁黄羊再世,内举不避亲。他推荐张柬之为相,武则天把张柬之从荆州长史提到洛州司马,狄仁杰不肯,非一路拔到宰相,才不说话了(《旧唐书·张柬之传》上说,是姚崇推荐的)。在武则天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狄仁杰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点破了一个人伦迷局。如果武则天选择武姓人做接班人,那么,这个人就只能是她的侄子。现行的宗法制度,侄子是不管姑母死后之事的,那么意味她死后,祭祀就没了血食。如果选择儿子接班,那就不会姓武,而姓李,但血食可以保证的。最后,儿子李显,再次成了太子,由此奠定了李唐复兴的基础。
武则天虽然是个女流之辈,却是皇帝里少有的明白人。以她的智慧,当然知道自己当家立朝,也得用能人,品德好的能人,而狄仁杰就是这样的人。狄仁杰从豫州刺史任上回朝,武则天跟他说,你在豫州干得不错,但你知道谁说你坏话吗?狄仁杰说,如果陛下认为我错了,我就改,陛下明白我没错,是我的幸运,我不想知道谁说了我的坏话。史书上说,武则天听罢,深加叹异。但是,随后狄仁杰就遭武承嗣和来俊臣诬陷下狱。其实,武则天说这话,是在市恩,皇帝给了臣子特别的恩典,臣子却不要。这不光是不给面子的问题,更牵扯到立场问题。狄仁杰在豫州刺史任上,为叛乱余党开脱,本身就担着嫌疑,武则天准了他的请求,不等于说嫌疑就消失了。此番市恩不赏脸,坐实了嫌疑。幸好,在关键时刻,狄仁杰写血书向武则天求救,洗掉了嫌疑,武则天出面,成了狄仁杰的救命恩人,也就放心了。
自古以来,领导只要是个明白人,都得用能人,品质好的能人。但前提是,必须得让他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