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的经历颇为特别。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她到巴黎闯荡。一个中国姑娘,置身于世界艺术之都的浪漫,心情当然很兴奋。那些年里,我两次去巴黎,看见她忙于找房子,开画廊,一付扎根巴黎搞事业的劲头。何尝想到,若干年后,她一头钻进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麓,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村镇定居下来了。按照常理,一个中国人到法国,就好像从乡村来到都市,图的就是都市的繁华,关键一开始想必也是如此。可是,结果却是在法国的偏远乡村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日子比在中国还冷清得多,并且义无返顾,心满意足。这不是很特别吗?
不过,对于关键自己来说,这又是自然而然的。在巴黎的十年里,她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唤她,越来越清晰,告诉她都市不是她的家,叮嘱她去寻找真正的家。希腊哲人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一个人最好的生活就是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如果不适合,不管这种生活在旁人眼里多么值得羡慕,都不算好。因此,那个呼唤她的声音其实是她自己的天性在呼喊,而她也就听从了它的指引。
读了关键在乡居中写的这些文字,我相信,她不但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而且回归了生活的本质。当然,生活的形相是千姿百态的,混迹都市、追逐功名、叱咤风云也都是生活,不一定要隐居山林。但是,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复是生活。什么东西不可缺,谁说都不算数,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乡村生活的优点在于,这个真理是直接呈现的,是一个每天都能感知到的事实。一个人长久受这个真理浸染,化做了自己的血肉,世间任何浮华就都不能再诱惑他了。
不过,地方毕竟不是决定性的。无论身在城市还是身在乡村,一个人都可能领悟生活的真谛,也都可能毫无感受,就看你的心静不静。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关键一定知道她到底要什么,所以她的心很静。多年来,她安心地在欧洲山村里做一个普通人,细心地品尝每一个平凡日子的滋味,品出了许多美味。在法国南方的乡村,许多农家自酿葡萄酒,其味醇和而耐久,主人端出来款待过往客人,大商店里是买不到的。关键端给我们的正是她自酿的红酒。
近些年来,图书市场时常推出中国人写自己在国外经历的书,内容多为如何奋斗,如何惊险,如何成功,如何风光,仿佛国外真是冒险家的乐园似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版本,它告诉我们,不论中国外国,真实的生活都是平凡的,而平凡自有其动人之处。哪一种版本更符合真相,对国外有所了解的人是心中有数的,不了解国外但懂得生活的人也是心中有数的。
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