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高考都是全国的中心话题,从街谈巷议,到报纸电台电视台,褒贬不一。尤其是作文,无论怎么出题,大家都是一个嘲骂。高考改革,专家早就议论纷纷,个别省区还进行了改革尝试,但是,迄今为止,成效甚微,都知道高考必须改,否则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无从谈起,但是到底怎么改,莫衷一是。
显然,以今天的高等教育规模,恢复建国前各个高校、或者若干高校联合自行出题考试的路子上去,是不可能的,主要的障碍在技术上,以今天如此大的招生规模,各个学校自主招生考试,成本太大。此前上海复旦和交大进行的招生考试改革,虽然在方向上是对的,但方法上却大有问题,这种各校自主、面试录取的考试形式,显然只能适用于上海本地的考生,对于上海以外的考生来说,基本上不可行,很难想象全国各地所有报考复旦和交大的考生全部涌到上海,考完之后再大批离去,而其中的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机会。如果由学校派出人员到各地面试,那么即使仅仅在地级市设点,学校的成本大到不可接受的地步,也依然远远不能满足考生的要求,因为还有大批的县和乡镇考生要付出额外的旅费和住宿费用,这对于来自农村的考生,尤其不公平。
同样,采用美国那种以高中成绩为主、参考老师推荐意见的录取方式,至少在目前的中国,也不可行。当下中国诚信氛围的缺失,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前些年某些重点大学曾经实行文史哲班招部分的保送生的办法,但就其现状而言,作弊之严重,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以至于难以为继。
事实上,在高校招生问题上,留给我们施展拳脚的空间很小,我们既要确保高等学校的入学有一个可信的程序,不至于后门开得比前门还大,从而确保老百姓对入学选拔有起码的信心(这一点,目前的高考制度是能做到的),同时,我们又必须改革,不能让高考变成中国教育的指挥棒。这样的话,事实上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保留现有的考试机构,让这些机构依然担负组织高校入学考试的职责,但是考题由各个高校来出,考卷也由高校自己判。
可以这样来做:每年的考试依然统一组织,统一时间,但考期可以延长,比如一个月。现存的考试机构依然可以发挥作用,统一将各个高校的考题,按学校的档次,分成若干等级,考试的时候,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自由选择参加哪几个学校的考试,可以纵向参加几个学校的考试,也可以横向参加几个同档次学校的考试,这样就基本上避免了一考定终身、一选志愿也定终身的弊端。这样改的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好处是,让高校有了自主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出题考试和判卷,选择自己想要的学生。如果学校喜欢数学好的,那么它可以在分数分配上,向数学倾斜,如果学校喜欢语文好的,也可以同样办理,学校喜欢应用文,可以出应用文来考,甚至学校可以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做手工或者装配机械作为考试科目,这样,社会上很多偏科以及有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学生,就有了受正规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教育的机会。
当然,这种改革最大的好处在于,由于出题从内容到形式的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中学教学就跟不上了,当然也就不用跟了,这样就把中学乃至小学教学从应试的魔掌中解放出来,要想提高升学率,唯一的法门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是,素质教育才能真的提上日程。
这样改的唯一难题,就是增加了高校的工作量,也增加了高校的诚信考验,高校要自己组织出题,组织判卷,还要保证公平公正。其实,这也不算什么难题,高校的老师,本职的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出题判卷,工作的应有之义,就是要保证公平公正,现在愈演愈烈的考试作弊现象,本来就不是正常的,理应加以大力扭转。如果学校自己有困难,可以找社会机构来帮助监督,现在施之于考试出题判卷人员的措施,亦可以用在高校的出题判卷老师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