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是万众瞩目的所在,有点事就是大事。今年北大宣布,研究生保送比例平均再提高7%,这样一来北大一半以上的研究生,都将出自本校。消息传开,舆论大哗。
其实,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能理解北大这样做的心情。事实上,我们学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论考试,往往外校生,尤其是那些不知名的学校来的考生,要比本校生考得好,但是一复试问题就出来了,考的好的学生书看得却不多,连本专业的一些基本著作都没看过,他们只是把教材和复习材料看得精熟,而且外语和政治尤其是政治考得好。这样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长时间进入不了状态,甚至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
因此,据我所知,凡是名牌大学,都喜欢招自己本校的学生,北大此举,不过是将平时的喜欢,变成了制度性的规定。虽然这种暗中的喜欢以及明确的规定,自有其道理,但是,必须承认,这种做法,对其他学校,尤其是那些一般学院特别希望通过考研来“改换门庭”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没有让这些人和北大的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事实上承认了北大自己的学生,更容易得到自己学校的青睐。但是我相信,北大的这种规定,就目前而言,对自己学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有好处的,至少他们的初衷,并非是公然实行校际岐视。
其实,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招生状况是相当令人堪忧的,随着大学的大规模扩招,质量下降,社会上把研究生视为“过去的本科”。随着研究生招生力度的加大,招生腐败日益增加,各种糗事层出不穷。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普遍对学校和教授丧失了信任,很多考生落榜,尤其是那些初试分比较高的考生落榜,首先想到的就是“招生舞弊”四个字,网上许多类似的招生事件,其实未必都是导师作弊,但大家众口一词,百口莫辩。北大这种公开增加自己学生比例之举,估计也会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舞弊。
教育行政部门面对如此的压力,采取的办法是加大行政监控的力度,尽量使研究生(目前还是硕士阶段)考试高考化。试卷糊名,统一判卷,老师圈禁,甚至统一出题,试题给出标准答案,等等,而且这种趋势大有蔓延之势,估计不久的将来,博士生考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高考化。事实上,这种方式的考试,只能有利于那些不看书,从大一开始就一心复习考研的人。把研究生考试,变成另一个层面的高考,等于是消解掉研究生教育最后一点“研究性”。
事实上,在研究生层次,尤其是博士阶段,如果非要有入学考试的话,考试应该是更加个性化的,理所应当赋予学校和导师更大的权力,真正实现学校和导师自主招生,招他们认为应该招的人,不用各种规范化的考试来挡三挡四。无论是外校,还是本校生,一个尺度,单一的学术尺度,无论外校还是本校,研究生的大门,只对爱读书的人敞开。问题是,这样自主之后,学生毕业的出口,一定要严,硕士作为博士的一个台阶(职业硕士除外),不用写论文,但博士资格考试,博士论文答辩,一定要严格把关,绝不能像现在这样,只要考试进了门,最后都能出去,博士资格考试和论文答辩,变成互捧臭脚的师生联欢。能做到宽进严出,关键在于,所有带学生的教授,要有这样的自律:有不像样的博士论文从自己手下溜过,意味着耻辱,等于变相的学术不端。
然而,我们现在的学界,没有一个公认的学术标准,也没有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学者没有职业道德,更没有学术荣誉感。很多教授,甚至是名牌大学的教授,自己都不知道学术为何物,在社会科学领域,大量政治宣传的东西,也被当成学术发表,公然排列在学校的学术成果中。有的教授虽然知道什么叫学术,但对于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从抄袭到腐败,满不在乎,出了问题,学校为了面子,也不会深究。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已经走到一条死胡同里。都知道研究生素质下降,但为了应付社会舆论压力,还只能在强化入口上打主意,越是规范化入学考试,研究生培养水平就越是下降。走出这个死胡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切实整顿学术秩序,给学者以自主权,靠学者的自身力量,来建立学术标准,维护学术道德,严肃学术纪律,把那些混事的、舞弊的、抄袭的、凭借自身权力侵吞他人成果的所谓教授学者,统统清除出去,第一步,要让学者有廉耻,重建自身的学术荣誉。
中国的大学,走过了百多年的历史,曾经,我们的大学已经走出了文凭时代,这个出走,是以蔡元培北大的改革为标志的,可是到今天,我们居然又转了回来。奇怪的是,在已经早就不包分配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学校的要求,还只是文凭,而学校方面对于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需要,也没有多少改进,甚至感受不到改进的压力。社会对于大学的期待,好像就是一个盖章发文凭、戴方帽子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