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盲目贷款的问题,前一段媒体嚷过一阵,因为目前中国大学巨无霸之一的吉林大学,跳出来说自己还不上贷款了。然而媒体嚷归嚷,在教育部吱唔了一通之后,也就悄无声息了。然而,这次国家发改委又出来说,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也就是说,作为理论上没有创造产值和还贷能力的大学,目前欠债2001亿。
显然,发改委的表态,表明问题很严重,因为另据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05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而这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校均收入达到8.64亿元,也就是说现有的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这部分高校收入的51.1%。同时,全国政协也在7月初发布报告称全国高校负债总额达2500亿,且有扩大趋势。
我们知道,尽管架子拉得很大,楼盖得很豪华,但其实目前高校的经费都很紧张,能做到收支平衡,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收入的半数需要用于还贷,无论如何是是无法应付的,连日常开支都不能保证,换言之,我们的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陷入债务危机,而且达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此前银行热衷于向大学放贷,其实是看中了大学两大“优点”,一是扩招的学生和高额的学费,二是大学毕竟是政府的,政府不可能看着它还不起钱不管,也就是说,对大学放贷,有很大保险系数。而大学对贷款欣然笑纳,其实也是基于这两点,不过,银行看重的是前一点,而大学更多的是倚仗后一点,即指望最后政府为它们买单。
教育部曾经为大学贷款辩护,说那是因为大学需要扩张,而政府又没有提供扩张的足额经费,因此不得已而为之。但是问题是,大学凭什么这样大规模扩张?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凭什么向美国看齐,在几年之内,让大学从精英教育变成平民教育,几乎像气吹一样,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在校学生?就算贷来的经费可以解决学校扩张的硬件问题,但是学校的软件能因为经费的增加而骤然改善吗?
鲁迅先生说过,他那时代的教育当局,其实不是在办教育,而是在办当局。毕竟时代变了,我们现在的教育部门,不仅在办当局,而且利用当局在办产业。可惜的是,它们办的产业,不是市场化的产业,而是官帽子产业。一方面资源垄断,非官帽子别想进来,就是硬挤进来,也让你长不大;一方面官僚化操作,大学体制一点不动,而且官僚化程度还有所加强,连学术和教学,都渗入了官僚化衙门化的因素,官大学问大,官大教书好,不仅官本位盛行,而且一切行政化操作。
虽然说,教育部和所有的大学,对教育产业化一口否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在把学校当产业来经营,一个时间内学费的疯长,拼命地扩招,动辄扩大规模数倍乃至十倍,为的就是多收点银子。只是,这种产业化,是畸形的,是戴着旧式乌纱帽的官办产业,它们比国有垄断企业还要过分,因为即使是国有垄断企业,也多少要考虑一点市场的问题,而我们的教育产业,却根本不管市场,一门心思就想怎么把学生弄进来,多多益善,学生就业困难,就玩猫腻,用毕业证逼学生制造假接受单位,伪造就业率骗上面。当然,大学的上面,也比较好骗。
大学的债务危机,背后是大学的危机,大学体制的危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目前大学的体制,是世界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差的体制。
整个学界,已经抄得昏天黑地。不信下点功夫,把这些年全国的所谓核心期刊的文章统统查一遍,看看有多少抄袭雷同,比例肯定相当惊人。
漫天的抄袭,源于我们学界的体制,没有惩罚抄袭的制度,却有激励抄袭的机制。教育部成立学风道德委员会,成立之后什么事也不做,连装样子都不装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