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选手 徐海星
有一天打开电视,一个叫徐海星的普通眼镜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她唱的《花木兰》主题曲《自己》,的确称得上天籁之音,让导师刘欢动容,让原唱李玟流泪,让很多人感觉心灵受到撞击。因为徐海星,浙江卫视的这档叫《中国好声音》的音乐节目,从零起点开始迅速走红,成为微博、论坛上热议的焦点。而徐海星在参加节目时自述“这首歌献给天堂的父亲”的一幕,让无数观众一掬同情之泪,让诸多名人、大腕唏嘘感喟。
但很快,舆论焦点开始转向,就如同急转弯时失控的方向盘。有爆料者爆出徐海星是参加选秀的老手,参加过超女,近期刚从青海卫视《花儿朵朵》退赛,而当时的借口是“爷爷病故,奶奶病危,猫得了猫瘟”,这次又以父亲病故作为亲情炒作话题来博同情。徐海星仿佛成了“虚伪、造作、无人性”的代名词。面对质疑,《中国好声音》不断解释。而其他一些音乐类栏目也乘势爆出“《中国好声音》选手身份作假,其编导无道德四处挖人”等丑闻。一时间,《中国好声音》形象乱了,乱得如同近期充斥荧屏的各式“乱炖”音乐节目。
客观说,有几点关于徐海星的事实可以确认:一、作为四川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徐海星在音乐上很专业,声音也的确很美,很有特色;二、他父亲确实是川音教授,也确已身故;三、徐海星的确曾经参加过几次选秀,《花儿朵朵》确曾退赛;四、她在《中国好声音》台上对导师所述皆为实情。
从这四点核心内容看,《中国好声音》内容上所有关于徐海星的呈现都是真实的,关于亲情的这些那些新旧说法,都是节目之外的细节,跟节目呈现无关。从这个角度讲,借徐海星之事,实现踩《中国好声音》的目的,显出部分同时间的同质竞争栏目的“眼红”,也只有遭同行嫉妒,才会有那么多质疑传出。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好声音》就无瑕疵了,徐海星事件本身可以解释,可自圆其说,但另外某些选手自身的身份疑似造假,就的确该遭诟病了。这就如同国内的有些体育比赛,选手更改年龄,更改籍贯,甚至更改出身,只为拿奖一样,乌烟瘴气,让人恶心。我听过的最好笑的段子是讲某省的残疾人运动会,居然有健康运动员混在盲人运动员堆里参赛,最后还拿了奖。
我没有任何证据敢说《中国好声音》节目组参与到选手职业造假中,但是有一种逻辑昭然若揭,傻子都明白:如果选手把自己的职业说得越草根,就越能煽情,越能制造收视效果。在这种前提之下,《中国好声音》一定要在选手的资质审核上更加严格,底线是“不能造假”,如果发现任何造假行为,都应该将选手“请走”,不管她(他)有多优秀,不管她(他)已经参加多少场比赛,积累了多少人气。
有人一定会说:干吗这么严格,中国本身就是造假大国,假货、假药、假球甚嚣尘上,一个娱乐节目造点假有什么了不起?!我认为这种所谓从众心态很可怕,一个国家,在亿万观众众目睽睽之下参加比赛的人身份、职业、经历都是假的,我们还怎么能保证杜绝社会上其他的假?!对娱乐节目的假,我们也应该抱持“零容忍”态度,让一切最大限度接近真实。
有一个道理很浅显:真实的东西未必就不娱乐,未必就不能吸引观众眼球。对《中国好声音》的质疑,摒除其他栏目恶性竞争制造事端的因素外,我认为不是什么坏事,这么当红的、有巨大影响力的一个栏目,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杜绝不实,对娱乐业乃至对整个社会会有相当正面、良性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