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电影,去上海著名学府复旦大学开了见面会。由于有梁朝伟这样的华人巨星来,复旦学子争睹,学校学生会把一武警班的学员全抽调去维持秩序,遂导致该班上课时全员翘课。教课的复旦教授大为震怒,撰文声称这种行径是“亡国之音”,并谓追星和校园世风日下一脉相承云云。学生会事后向教授道歉了事。
该复旦教授把部分学生为维护梁朝伟见面会秩序而翘课的行为,上纲上线到了“亡国”的高度,我的整体感受是:一、教授先生,您太高看娱乐了;二、这件事学生或组织方当然有不小的疏失,但并非罪无可恕;三、对于很多可能引发“亡国”的事,教授先生不大声疾呼,却有选择性对娱乐下手,只能说您欺软怕硬。
我特别不理解的是,一到找替罪羊的时候,演员、电影、甚至娱乐都最容易入围,顺嘴拈来。比如此例,最根子的原因其实是,学生会不打招呼,就把学生调去维持秩序,此举当然违反大学校园的程序正义,但它跟什么疯狂追星没关系。教授不方便把这一口恶气出在俗称“老师的包打听”——学生干部身上,只能把情绪发泄到追星这种行为上了,所以说是拈轻怕重的选择。反正骂娱乐,骂追星,甚至骂梁朝伟,都不会引发实质性的反面声音,还有很多人隔岸观火拍掌称好,那不如张嘴一骂了事。看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出口,便博来同情无数。
教授的情绪化体现了他的偏见,我从来不相信有老百姓娱乐误国甚至娱乐亡国的可能。娱乐,它是一个群体在精神层面某种较高程度的享受,它是享受,而不是享乐,不是抽大烟,不是嫖妓,不是乱来。聊举一例,四川成都,休闲、安逸、巴适,盛产很多歌手、演员,被称为娱乐之城,但这也不代表这里的人就没有血性,在该出手的时候,成都人还是立得起来的,抗战时候杀敌最猛的部队是川军,里面就有很多成都汉子。盖碗茶、川剧表演、打麻将,这些并未磨掉他们身上的男人特质。娱乐到骨子里,并不代表软到骨子里,这是应该分开看待的两码事。
追梁朝伟也是种娱乐行为,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就算偶尔塞进些明星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和世风日下没有半毛关系。教授当年可能也崇拜过梅兰芳、王文娟这类戏曲名角,难不成你这种景仰就高尚,现在学生喜欢梁朝伟就亡国?这是什么逻辑啊?这叫典型的双重标准,霸王逻辑。
有很多行为可能会导致亡国,电影《建国大业》里就有一些点睛的台词,教授若记不住可以去查查。在祖国,亡国行为是统治者才有权做出的,但历朝历代官修史书以及帮闲文人,都爱把责任推到老百姓身上。什么斗蛐蛐导致亡国,喜欢诗歌导致亡国。这些都是拿表象代实质。没有不好的老百姓,只有不好的统治者。娱乐,顶天也只是老百姓在巨大压力下的消遣行为,如果教授连这点民间福利都要扣帽子打棍子,甚至呼吁剥夺的话,那您跟官修史书编撰者真差别不大。
教授其实犯了“一高一低”两大认识错误。高在高估了娱乐跟国运的因果联系,美利坚娱乐业最发达,但还诸世界它最无亡国之虞;低在低估了大学生对明星的仰慕,他们都是孩子,在最美好的年纪,爱几个美好的人,有什么罪?您当年也曾经爱过,现在需要的是以宽大的过来人胸怀理解他们,这才该是“教授”二字的应有之义,教授一些人生经验,帮助学生成长。您的学生翘课并不是追星导致,退一万步,就算真是偶尔翘课为追偶像,也错不致遭拍案之怒亡国之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