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我正在广州,发现有两大变化。其一是交警全上岗了,准备为考生保驾护航;其二是有个四十多岁的大姐在我住的酒店开了三个小时钟点房,看她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吓了一跳,以为大姐(此处删去几字),后来才知道她是为儿子高考休息开的房间。
由于飞机遇雷雨晚点,到北京时已经是深夜,我上网浏览了一下作文题,发现就算是回到我参加高考的1993年,回忆和现实也几乎没有差距。安徽的高考作文题为“时间在流逝”,我估计考生不大好写,因为以作文题目的领域衡量,这几十年时间流逝但题目没变,等于直接让“与时俱进”这个经常出现在政治课领域的成语破了功。听听这些题目:四川——“总有种期待”,湖北——“旧书”,天津——“镜子”……我1993年高考作文题跟圆规有关,后面近二十年的题也几乎跟圆规类似,看不出什么新变化,基本一直在原地画圈,只是半径不同而已。
高考前,上海传说如果考生在写作文时用了网络热词,如神马、伤不起、给力等等,要扣分。后来有人又出来辟谣了,说网络热词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不会轻易扣分,比如“给力”权威大报也用了,因此可以入文。上海的这个新闻让我觉得有些新意,关于高考作文的争论是好事,表明新旧流派在扳手腕,无论谁扳赢了,这个角力过程至少会让一些新鲜的东西受益,能获得更大空间,真理越辩越明嘛。但是看了全国各地的作文题之后,真的觉得很失望,用什么词儿大概在扳手腕,考什么题目则几乎一面倒,守旧派大占上风。除了“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世乒赛中国包揽金牌”等题目外,其他几乎一贯不变。而严格说来,北京出的“世乒赛中国包揽金牌”也了无新意,几十年前国乒就包揽过七金了,鸳梦重温,当年没出成,延后至今罢了。
高考语文考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讲得出来至少140个字的道理,我讲不到那么长,只觉得文笔、境界、观照是三个关键词。第一当然是文笔好;第二是要有青年人的境界,这个境界绝不是政治境界,而是眼光、胸怀、气质等等,我不喜欢少年老成,我喜欢17、18岁的实话实说,真实、犀利、不怕错;第三点观照指的是,你的文字要在这个时代之内,别不食人间烟火,你要感受到时代的温度,并能把温度传递到作文里。当年陈寅恪考对对子以作语文考试全部,现在这么不现实的要求会被无数专家骂为哗众取宠,但加入些时代元素则完全不在哗众取宠之列。四平八稳不过不失为很多出题者的初衷,这样的风向标带来的风,只会是变化极小的轻微风,不断重复、复制、模仿、借鉴。为什么高考作文题越来越容易押宝?除了作文题提前泄密的可能外,那就是,温吞水一样的风格,万变不离其宗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好猜了。高考作文当然不是为了考倒人,但我认为它是语文这一科最能区分优秀跟平庸的标尺。
我读高三时就曾在老师押宝式要求下写过作文《拒绝平庸》,写得是洋洋洒洒飞土扬尘的,当年没押对,但此题今年出现在江苏的考卷上。这事儿说明,几十年了,我们做不到但又最紧要的关键词还是四个字——拒绝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