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某名学者带儿子出席学术讨论会晚宴,席上杯盏交错,吆喝声一片。这席中数他名声最大,自然被人恭维有加。有朋友开起玩笑云,“你直说吧,还希望咱今儿怎么夸你?”那学者酒意微醺,脸泛红晕,心中受用,喜滋滋反问云:“你说呢?”眼见让人舒服又陶醉的贴心话要脱口而出,没想到旁边的儿子插了句嘴:他在家里老说自己是“大师”。这“天机”泄露得可不是时候,顿时全席如冰点降临,众人面面相觑,好不尴尬。那学者只好干笑一声,自打圆场,轻拍一下儿子的脑袋说了句:“家里的玩笑话也敢拿出来乱说。”那话分明是在暗示,傻孩子,这话当众说出来不是找啐吗!他心里非常清楚,有些牛皮只能关起门来自吹自娱,拿到席间就如全裸出镜,坏了江湖规矩,儿子那一句“皇帝新衣”般的评论,点破了国人人前谦虚三分的老情面,实在该打。
“大师”在这个社会上原本是稀缺动物,那称号即使被圈在一伙自闭的人群中相互传称,也不过是“二三野老”在荒江野屋中互相打趣而已,当不得真的。可那些自诩高洁的“隐士”现在却被娱记死缠烂打地疯狂追逐,养成了一丝不挂亮相荧屏的毛病,不少人被调教成了娱乐版的明星,自然让庸人有了成就名声的念想,这也许是好事,但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那些已有大师资格或至少有点大师坯子的人,都纷纷如避瘟疫般推脱强加在身上的称号!他们怎么就没点同情心,给咱们老百姓来点攀升成名的希望?何苦偏偏视娱记为不怀好意!
杂文家张中行临死前一再声明自己就是个老编辑,一个普通读书人,可死后仍有一整版“大师”照和阿谀式文字的追捧,这在小老百姓看来原本求之不得的事,偏有人鄙视媒体不怀好意。更有不识趣者如杨绛先生,对娱记疯狂追逐包装钱锺书的行为噤若寒蝉,反复声明,钱锺书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他从不厕身大师之列,他不开宗立派,不搞大师派对,不传授弟子,他绝不号召对他作品进行研究,也不喜旁人为他号召。她解释说:严肃认真的研究是不用号召的。
我原来不太明白杨老太太的话,这分明是给脸不要脸的装蒜,在无冕之王面前的托大之词,后来看到超女比赛,才恍然明白了那话里的深意,原来要想成大师,可没那么容易,按现在的标准,钱锺书远远不够格,钱夫人绝非谦逊,你只要看看超女比赛的场面就知道了。超女比赛刺激紧张,可别小看了这些弱女子,她们要过五关斩掉六个以上的美艳之“将”才能胜出,比当年关云长还要辛苦神勇。每次看被淘汰的女生哭成泪人,还得说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领导导演,女主持惯常都是眼含热泪温柔地搂紧那女生肩膀鼓劲说“从头再来”,我就想破口大骂电视台不是东西,用小刀寸剐人心,还要为自己立个怜香惜玉的大牌坊。可看到后来上台的那冠军女生声线尚可,却长相平平时,我终于明白了粉丝在底下惊声尖叫的理由。
粉丝团往往就是家属团,身边的人能一夜成为超级巨星,给平庸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带来了希望。超女就是小鸡变凤凰的隐喻。娱乐圈选秀的残酷法则是忽略那些被淘汰的人,迫使众人的眼球死死盯在那外表平平却终会一夜惊艳的选秀“民女”身上。民女变凤凰,就如皇上选妃子,是超女模式缔造现代灰姑娘神话的广告词,也同样是平庸时代生产大师的配方。声乐艺术原来只属高堂华章的仙灵地界,却下降为巷声俚曲的无病吟唱,不管电声幻影把它装饰得如何美轮美奂。大师的出现原本犹如皓首穷经的学子默声铸就的灵性之塔尖上的宝石,绝非庸庸之众伸手可及,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
当今大师的诞生,虽没在电视上演绎成“五进三,三进一”的残酷淘汰赛,却也跃不出超女选秀的规则。也即是说,娱乐版的大师自有他的规矩可寻,自忖不懂或不守这规矩者,或者被强行包装,或者被清除出场。比如频繁出镜的大师超男,大多和长相与气度无关,往往只与岁数有关,也许要量过胡子长度才可入选。至于表演方面的要求就更加苛严,比如那大师一定是狂谈各类八卦的话唠,不求专门,但求知道。比如他的最大癖好就是擅说人生感悟,编制警世格言,因为他胡子比你长,自然就应该阅历比你多,这给普通老人一个大启发,年头熬得越久当大师的可能性就越大。
另外,电视媒体上的大师秀尽管都属寿星比赛,长得俊俏点的大师也可以顺带撒撒娇、怀怀旧,或吹吹自己依然好色如故,性能力多么多么厉害。如有个自称“屈原再生”的国学大师,一派长髯挂身,望去卖相不错,就好说自己仍对女生感兴趣,他用的一个冠冕堂皇的词叫“审美如常”。估计到八十岁这把年纪只能意淫而不能打真军了,可嘴皮子还这般坚硬爽利,真是生猛了得,令年轻人佩服得紧,不知他是否有意在和晚年仍称能写情色小说的李敖大师斗法较劲。其他大师虽然模样逊色,但只要擅长眉飞色舞倚老卖老地述说“前朝艳事”,就够大师的派头。按这些标准来衡量,钱锺书离大师资格可就差得太远,钱夫人即使不出来澄清,恐怕钱锺书单靠《管锥编》那点不够时髦的手艺活,也早没了选秀的资格。
杨绛先生说钱锺书不开宗立派,不传授弟子,这话听起来就更加落伍!她哪里知道,现今的学界就像江湖中的作坊,大师的名声是需要经营的,在当今谣言乱飞、美丑难辨的情况下,捍卫那些出镜大师的名声和学术贞洁尤其必要。按学术江湖的规矩来说,学生就是雇来的打手,通过论文的权把子都捏在大师手中,为大师挺身打群架自然是少不了的义务。高校里有身份的人都在拼命招博士,那都是为打群架备下的武馆学徒,一旦有事,蜂拥而上,乱拳痛殴,谁弟子多,大师招牌就光亮得多,被踢馆败阵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近期到纽约大都会看画展,有朋友指点说,看画的诀窍是别老分析内容如何如何,要看画工怎样,比如看巨匠鲁本斯的画就要贴近去看他画女人裙子上褶皱的细致劲,一幅画闷在画室里打磨几年是常有的事,眼睛一旦习惯了这手工活的细腻,再看现代派随意挥洒的大写意就觉得别扭。我们议论说,搞学术也像画工的手艺活一样,需常年静养而成,在笔底逼出狂澜真气,现在的学术活儿做得太糙,怪不得东西见不得人。当下流水作坊式的学院生产,哪会给你养成真气的工夫,大师称号的赋予只和娱乐程序相关,而真正拥有大师坯子的人一旦拒绝媒体包装,就自然淘汰出局,这就像刚煎好的一罐中药,精华被泼了出去,剩下的药渣却郑重包好交到病人手里,还说是长生方子。这样看来,钱锺书先生不想当这药渣或与那些药渣为伍,我们当然要大力支持。
我想说的是,大师一旦按超女规则不断生产出来,并通过江湖上打群架、分胜负的模式给予认定,就肯定会让那些有“二三野老”超绝气质的读书人避而远之,最终成为一场庸人自扰的无聊游戏,同时也彻底败坏了人们对真正大师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