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基本不给别人忠告,因为我一向遵循“尽量不多嘴多舌”的原则处世做人。而且,因为我提出什么建言而带来好结果的先例,我一个也想不出来。
当我忠告别人“最好往右边走”,事实一般都会表明,其实应该往左边走。我向人家建议:“既然如此,不是结婚更好吗?”结果有两对夫妻几年后都离婚了。总之结果都变成了“那时候要是没听春树大哥的就好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不明白。可能是适合我的做法与适合别人的不太一样吧。
于是从某一刻开始,就算有人来找我商量,我也只听不说,采取不给忠告、不下结论的原则。只是抱着手臂,有一搭没一搭地随声附和:“嗯,这样啊,那太厉害了。情况蛮复杂嘛。是吗,很不顺利嘛。呃,是怎么回事呢?”颇为热心地倾听,一来二往到了时间,谈话便结束了。这样便不必承担责任了。
不过,这可不是自我辩解,世间许多人需要的其实不是实用的忠告,恰恰是充满暖意的附和。活到一定的岁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渐渐就变得这样看问题了。
况且结论这东西,许多情况下并不是我们上前拽出来的,而是它自己按部就班自说自话地跑过来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只能铺好干干净净的坐垫虚席以待,静静等待它的来访。不来便不来,那也没办法。
有鉴于此,不管什么事情,请别来找我寻求忠告。那是浪费时间,肯定不会有结论,就算有了,大概也派不上用场。真的。
常见报纸上刊登一些人生咨询,我绝对胜任不了那种解答者的角色。不论读到什么问题,我都根本想不出建议,只能说:“嗯,那太厉害了。情况蛮复杂嘛。那,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说:“我在瑞穗银行南参道支行担任支行长。可是我非常想移居阿拉斯加,徒手与野熊格斗。我该不该从银行辞职,与妻子离婚呢?”碰上这种咨询,没法回答吧?我固然很想知道有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移居阿拉斯加的支行长,但不想为此承担什么责任。我觉得这样的事最好让他自己决定,不管结果如何,还是请他承担责任。毕竟已经做到瑞穗银行的支行长了嘛。
至于把钱交给由这种人做支行长的银行是否合适,这可有些难下决断。呃,是怎么回事呢……
本周的村上 瑞穗银行没有南参道支行。支行长也没有原型。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