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 妈妈考上北京第一外国语大学

窗外一墙之隔的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永远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我们在那里散步时,无论是在操场上,还是在林间小路上,都经常会遇到手捧着书本认真阅读的大学生。每次爸爸妈妈都会特别留意,用赞赏的口气轻轻对我说:“萌萌,你看呀,大哥哥大姐姐在学习呢。”有的傍晚,我们踩着夕阳从紧靠着教学楼的小花园里穿过,晚风从杨柳间吹过,带来一阵阵读书声,那是大学生们在上课。清朗的读书声和着微风蝉鸣,谱成一曲悠扬的旋律,每每让细心聆听的妈妈喜上眉梢,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大声朗诵起来。

从我记事起,爸爸每晚都伏在写字台前钻研书本、批改作业,所以在我的记忆里,“热爱学习”这个词属于爸爸。其实妈妈也向往学习,她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赶上“文革”,被分到山西插队,中断了学业,却并没放弃英语;白天干活儿,晚上就在宿舍昏暗的灯下读她偷偷带去的英语书,煤油都熏黑了她的鼻孔。几年后,只有初中文化的妈妈在厂办中学里教起英语,结果可受学生欢迎了。后来妈妈历经波折,户口问题、结婚生女、工作调动、房子风波……在爸爸的支持下,她迎难而上,把困难一个个解决了,却为此暂缓了学习的脚步。北外象牙塔里的读书声,重新燃起了妈妈心底对学习的渴望。好时代会不会给妈妈带来更多的运气呢?很快,机会来了。

我们搬到苏州街两年后,也就是1986年,国家第一次开办业余函授大学,向全社会招生。北外向妈妈伸出橄榄枝,他们那年要向北京市招收30名学员。妈妈太兴奋了,没有犹豫,马上报名。

这时候,我才4岁半。一开始,爸爸强烈反对,觉得我太小了,无论如何也需要妈妈更多的照顾。但后来,爸爸被妈妈义无反顾的决心打动了,开始全力支持她。

爸爸帮妈妈准备复习材料。语文、政治、地理、历史都是老爸的强项,因此,他成了老妈最强有力的学习辅导员。当时我在幼儿园上全托,妈妈刚刚调到联合国驻华代表处不久,工作非常辛苦,每天下班后,她就抱起爸爸给她整理的材料,骑车赶到紫竹院,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用头顶着树干,如同开动的马达一样开始专心致志地背书。考试的日子很快来临了,全城统考的日子定在周末,考整整两天;每天考试,爸爸都陪妈妈一直走到教室门口。

爸爸的金牌辅导,加上妈妈的一流理解力和记忆力,构成了强大的钛白金组合。考试成绩下来了,1000多名考生,妈妈考了第五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从此,妈妈开始走上告别初中文化程度的艰苦学习历程——但也是一个快乐的历程。而爸爸,则在之后的两年里,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全力照顾我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