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台湾差不多快三十年啦,每月总要接上十个八个红白帖子,所以详细计算一下,咱参加的大小红白事儿,可真海了去啦。日积月累,什么光怪陆离,不合窑性的事全赶上过,也许咱的思想太落伍了,有些事情实在瞧着不顺眼。就拿红帖子来说吧,咱曾经接到过一份儿男女双方都是有头有脸人物的结婚帖子,喜帖是特级加厚铜版纸,金宇烫火漆,的确够得上精致漂亮,可惜帖子左上角印了“鼎惠恳辞”四个字,照字面上讲,人家办喜事不收礼,还能说错吗?可是咱只是在讣闻上倒是常见这四个字。至于喜帖上印“鼎惠恳辞”的,还是破题儿第一遭,话虽没错,但是总觉得有点儿别别扭扭的。
在内地谁家办喜事,请您去证婚,那您一定是位德高望重、社会上知名之士,或者是男女双方尊为泰山北斗的人物。照规矩,您只要送贺礼喜幛一悬就够啦,如果您跟本家私交深厚,那就另说另讲了。账房儿一看是证婚人送的喜幛,一定只留下幛款儿,喜幛退回,另用自备喜幛,别上证婚人幛子款儿,高高悬挂礼堂中央,因为这档子喜事,您已经给本家儿帮忙添了光彩啦,哪还能够收您的贺礼呢。
想当年证婚人是证完婚下台就走,没有等到礼成,跟大众一块儿入席大吃大喝的。证婚人不入席本家儿可不能缺礼,跟着就是一桌酒席,或者是等值的筵席票,立刻送到证婚人家里去。任凭人家怎么处置,本家儿礼数尽到,就什么都不用管啦。
在台湾要是有人请您去证婚,那可灾情惨重了。您送什么,人家就收什么,您送份金多少。人家就收多少,碰巧人家是慕名而来请您福证,您对新郎新娘的家庭状况,学历工作拢总莫宰羊,办事的人再一疏忽,没给您递个小抄,那您上得台去,自然是人伦之始,乾坤定矣,天地交泰,佳偶天成乱盖一通。碰上介绍人言简意赅,主婚人简单扼要,来宾致词也能善解人意三言两语鞠躬下台,那就真要念声南无阿弥陀佛了。假如碰上日干不顺,介绍人是个碎嘴子,唠叨没完,主婚人致谢词又过分周到细腻,再加上新郎新娘交游广阔,来宾一个接一个说个没结没完。双喜字霓虹灯在脑勺足这么一烤,既然给人证婚嘛,当然是衣蔻齐楚,不是蓝袍子黑马褂,就是西服领带,等到司仪一喊证婚人退,您一鞠躬下台,人都快烤焦了。就是鱼翅燕窝美味当前,您还能有胃口吗?
礼成入席,本家认为恭维大媒,把证婚人跟新郎新娘让在第一桌同席,不知道是什么人出的幺蛾子(主意),把新郎新娘往首座上一搀,而新娘新郎也就居之无愧,大马金刀双双昂然入座。跟着伴郎伴娘金童玉女挨着新人一边一位,说是便于照拂新人,然后把证婚人往座位上一塞,当然再次就轮到介绍人啦,双方家长反而坐了下首的主位。照礼说新人在结婚证书上一盖印章,婚礼告成,双方家长,一方面是泰山泰水,一方面是公公婆婆,如果说长幼有序,新人此时应当退居主位,对证婚人介绍人表示谢意,对双方家长,首次婚后同席,也应当稍尽妇婿之道呀。可是现在婚礼,反其道而行之,以宾为主,以主为宾啦。新娘子穿着礼服拖拖拉拉地入席,当然非常不方便,换件便服入席敬酒,原本是无可厚非,可是愈来愈出格儿。一顿饭新人真有换个四五套衣服的,要是存心耍派头,摆阔绰,还不如把新娘嫁衣全部拿出来挂好,来个时装展览那有多好,一套一套地换有多麻烦呀。
办喜事当然新郎新娘是主要目标啦,不分男女老少,凡是关系深,有交情,够面子的诸亲贵友,少不得都要来这桌上敬敬酒。这一来不打紧,这桌的客人可就惨了,一拨又一拨地来,全得站起来比画比画,您就休想消消停停吃两箸子菜了。等新郎新娘各柬敬完酒,刚一坐下,有的性急客人吃饱喝足已经起身告辞,新人又忙着站到门口送客,这顿酒席您要是没吃饱,那还是赶快回家找补一碗开水泡饭吧。
再谈谈办白事的吧,办白事讣闻的花样最多,有人说没有不出错的讣闻,那是说多么仔细,讣闻总会有点错,可是也不能太离谱儿呀。讣闻咱见过最长的,是当年宣统老师南海梁鼎芬故后,门生戚旧给他拟的讣告。往时还不兴什么治丧委员会,也没有一来印上几十上百个的治丧委员的讣闻,可是幕后出主意的遗老遗少也不少。他们把宣统赏赐给梁师傅的物件荣膺上赏,全部登入讣闻,小至端午节赏樱桃桑葚,腊月初八赏腊八粥,真是巨细靡遗,蔚为大观。讣闻用蜜黄纸木刻版扁宋字,封套上用红盖蓝的封签,厚厚实实像本木版书。这是所谓正统的官式讣闻了,虽然够冠冕,可是不算讲究。要说讣文印得讲究,那要算上海富商犹太人哈同的了。哈同的讣文不但是集南北讣文之精华,而且华洋悉备,措词是蟊丽怪语,兼而有之。至于后来敌伪时期,在北平去世的孚威上将军吴玉帅的讣闻,虽然请了若干礼俗专家悉心研究才印发的,但是跟梁太傅、哈同的讣闻来比,仍然是瞠乎其后。
现在时常收到一种讣闻,开头是先父先母,可是领头出讣闻的是杖期生或者未亡人;开头是先夫先室,领衔出讣闻又变成不孝男女或孤哀子女啦。这种首从不分的讣闻,可以说所在多有,报上也数见不鲜。子女出名的讣闻,印上“鼎惠恳辞”是丧家的谦词,可算是悉中规矩,如果是死者子女幼小生活困难,由治丧委员会出面,在讣闻印上花圈挽联恳辞,如蒙赐唁请改现金充子女教育费,诸亲友贵友冲着死者,为了活着的家属改送赙金,那是义不容辞的。可是现在居然有孤哀子女出名的讣闻,也印上花圈挽联恳辞,您要是接到这样一份讣闻,细一琢磨您说心里是什么滋味。
现在逐有一件特别事,就是父母去世子女都写副挽联,悬挂灵前,老伴死啦也得写副挽联挂挂。想当年南通张三先生季直故后,孝子张孝若写了几首哭父诗挂在灵堂,被一班父执们看见,愣把张孝若大训而特训。一个惨遭父母之丧,正时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考妣,语无伦次的时候,哪有闲情逸致,平平仄仄来做诗呢,你是状元儿子,不能闹这个笑话,于是立刻把张孝若有血有泪的哭父诗拿下来撤换了。现在能自己做副挽联哭哭爸妈的恐怕百不得一,这种事,要怪办事人员不学无术,人云亦云,莫名其妙地胡来乱搞,驯至蔚为风尚啦。
台湾礼品店,有印好挽幛幛光跟上下款纸条卖的,印好的幛光当然不外是“哲人其萎”、“福寿全归”、“母仪足式”这一类的词句,最特别的是有印“今之古人”的,咱在内地没见过有人用“今之古人”四个字的。跟台湾各位硕学通儒请教打听,也没有哪一位说出个所以然来。还有祭幛下款,有用朱笔先写上“阳上”两个字,是否怕阴阳交通,三缺一请了去打四圈麻将,所以用朱笔写上“阳上”以资辟邪,同时表示阴阳路隔,咱们两不来哉呢?
咱小时候上书房念书,老师先教做对子,然后慢慢学着做喜对寿联挽联顺序渐进。等学做挽联,第一先告诉你,上款的称呼活人的名字不能上挽联挽幛,如果是位平辈的堂客,姓什么就写什么嫂,可不能把亡者先生的台甫某某仁嫂也写出来。咱有一次参加一值银行经理夫人的丧礼,居然看见一副挽幛,上款居然写着“某某经理夫人千古”,不但活人名字上了挽幛,而且对女性的挽幛,用千古的似乎也很少见呢。
按礼说吊丧送殡,是哀伤悲泪的场合,气氛应当是肃穆凄清的,现在可好您要是到殡仪馆随份子,越是大场面越闹猛。有些交友广阔,事业繁兴的大人先生们,一进门,东也点头哈腰,西也握手鞠躬,不是谈股票,就是讲牌经,开个玩笑,打个哈哈,促膝倾谈交易,握手联络感情,拿“吊者大悦”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情景,真是再恰当没有了。所以咱每到殡仪馆去吊祭送葬,尽量避免跟大家周旋,等着上祭,只有看看祭堂里悬挂的那些林林总总祭幛挽联,打发时间,有时候无意中真能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文妙句。
有一次咱参加一位潘姓首长令堂丧礼,祭篷里挂满了挽联幛轴,信步看来,发现有一副挽幛,居然写的是“步步生莲”,想了半天才领会丧家姓潘,所以用潘妃步步生莲典故来切合姓氏。可是咱记得潘妃是齐东昏侯妃,凿地为金莲花,令妃行其上,说是步步生莲。齐亡梁武帝把她赏给田安启,潘妃不从,自缢而死。用这个典故切姓潘的,不但有欠妥当,而且简直有点骂人。后来跟一位本省饱学之士李勺园先生请教,他老先生也看见过一副步步生莲的挽幛,送挽幛的还是他启蒙的学生,后来他问这位学生怎么想起用这四个字,学生说是从《对联大全》女用祭轴切姓栏抄的,结果对证原本一点不差,可见这些乖谬错失,也是源出有自的,咱又能够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