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两地虽然相距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可是吃东西的口味,就大不相同了。天津有几样小吃北平人是不懂得吃,也不会做的。
天津东滨渤海,又是南北运河、大清河、海河,新开河流交汇点,盛产鱼虾不说,而且是海味集散地,所以天津人不但喜爱吃鱼虾,而且更会吃鱼虾海鲜。不管有多少冗刺的大鱼小鱼,天津老乡们夹一块往嘴里一放,不一会儿就把鱼肉理得干干净净,把鱼刺吐出来了。既然爱吃鱼,当然在烹调鱼类的花样技巧方面,都堪夸是一等一的高手。
天津卫最擅长鱼的做法,也是一般家庭常吃的美肴,就是所谓“贴饽饽熬鱼一锅熟”。熬鱼的做法很简单,主要在火候上。首先把鱼开膛,取出内脏,冲洗干净,在鱼背上斜划两三刀。下锅的鱼是什么种类,鱼的长短宽狭不同,划的刀痕长短深浅,可就凭经验,看手法的高低了。鱼收拾干净,放在酱油里浸泡,等鱼肉把咸味吃透,然后捞起把整条鱼糊上一层干面粉(北方叫薄面),放入油锅里煎。煎鱼用油多寡要恰到好处:油太多变成炸而不是煎,鱼肉焦而不嫩;油太少因为干面的关系,容易巴锅。鱼要煎成浅黄色为度,倒下酱油、米醋、甜面酱、豆瓣酱,放上葱、姜、盐、蒜、大料等作料,再用中火慢慢地熬,熬到配料全部吸入鱼肉,就膏腴鲜芳,堪供举家痛快恣飨了。
所谓贴饽饽,是用玉米面(平津叫棒子面儿)以温水揉和成团,捏成巴掌大小的饼子,趁着湿润,贴在熬鱼的锅边上盖上锅盖儿,等到鱼熬得够了火候,饽饽也就贴熟了。所以叫“贴饽饽熬鱼一锅熟”,润气蒸香,饽饽吸足了鱼鲜,香味蕴藉,虽然粗粝,也觉得分外好吃啦。在天津卫那么普及的饭食,甚至远及北通州倒也颇为流行,可是北平始终没有人仿效,究竟什么道理,真令人纳闷儿。
“烙饼卷蚂蚱”也是天津独有的吃法,除了天津别处没听说吃蚂蚱的。卷蚂蚱的大饼,有人喜欢用大麦磨的面粉来焙,有人喜欢吃面粉掺棒子面儿的混合面烙,至于用机器洋白面烙的家常饼来卷炸蚂蚱吃,地道天津卫的人认为终归没有大麦面或是混合面来的筋道挡口呢。
天津有所谓“硬面饺子软面饼”的说法,所以和面都用温乎水,和好面先用擀面杖擀成薄饼,撒上细盐,搽好香油,撒点葱花,然后盘成螺蛳卷儿,再把它擀成饼,盘卷擀的次数越多,饼越松软好吃。
烙饼的火候更要拿捏得准,火大变成了乌焦巴弓,火小烙的时间拉长,饼让风嵫干得转硬也不好吃,火候用的得当,烙出来的饼外面微焦,里面松软,才算合格。
平津所谓蚂蚱,其实就是专啃五谷的蝗虫。蚂蚱到了秋凉产卵期,一肚子都是蚂蚱仔儿,公蚂蚱没人吃,专拣带仔儿的雌蚂蚱,摘去翅膀,掐下大腿,专留一兜仔儿的胖身子,放入油锅炸得焦黄,捞起沥去了油,撒上细盐,用葱花酱油一拌,摊在饼上卷起来吃,天津话讲那才要多美有多美呢!
当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非常风趣,有时候聊天喜欢斗嘴,他说炸蚂蚱撒上花椒盐来下酒,有人请他上义顺和吃俄国大菜,他都不去。虽是句笑谈,可见炸蚂蚱是多么香酥诱人啦。
“嘎巴菜”是天津最平民化的食品,也是每天早晨男女老幼都喜爱的早点。嘎巴菜讲究好汤,至不济也得用猪骨头来熬点汤,加五香生抽勾好了芡,盛在大锅里用文火保温。嘎巴菜是小米面、绿豆粉混合摊成的薄饼,切成二寸长、一寸宽的菱形块,然后焙干,要吃的时候,用漏勺盛着放茌锅里略微一煮,稍一回软,立刻倒在碗里加上卤水、辣油、麻酱、蒜泥、香菜,就成了一碗碰鼻香热腾腾的嘎巴菜了。
战前笔者在张庄大桥元兴旅馆住了半年多,元兴旅馆的掌柜的,人称张大爷,在法租界是位有头有脸的人物,他祖上就是以卖嘎巴菜起家的。据张大爷说,早先他祖父在法国教堂前卖嘎巴菜,有位石家庄皮货老客天天来吃。有一天那位老客忽然晕倒在他的摊子前,等把那位老客连撅带掐救醒过来,敢情老客是皮货销完,遇着腥赌,一夜之间,卖皮货的银两全部输光,急气一攻心,所以就晕了过去。祖父心肠一软,给凑了几个钱当盘川,让老客赶快回家。过了两年,忽然有人给带了四个大麻袋来,打开一看全是口外特产最好的口蘑丁,口蘑熬汤比鸡汤都鲜,口蘑之中又以口蘑丁_最鲜,所以价钱最贵。原来皮货老客是张家口一家大口蘑店的少东家,到天津来贩卖皮货,是家里让他出来闯练闯练的,想不到偶一涉足赌场,差一点儿客死异乡,四麻袋口蘑丁,也不过聊表感谢当年援手之德罢了。从此张家的嘎巴菜,每天就改用口蘑丁熬汤啦。人人吃了他家的嘎巴菜,都觉得除了鲜美味厚外,还带点卤煮鸡的湛香,别家卖的嘎巴菜如何能跟他家来比呢,所以不几年老张家大厦连云,也变成张庄大桥一带数一数二的富户了。
笔者吃过他家的嘎巴菜,的确与众不同,足否还用口蘑熬汤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