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庐山云雾茶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地区,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名胜古迹遍布山中,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誉。全国着名的庐山云雾茶就产在这里。云雾茶芽肥毫显,香鲜味浓,经久耐泡,是绿茶中的珍品。关于云雾茶,江西一带流传着这样两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一是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骑着白马的苗族青年,名叫阿虎,身上背着一包茶树种子,来到了庐山。但见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到处是一派迷人景色,而山间云雾缭绕,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十分适宜种植茶树。于是,决心把带来的茶籽播种在苗家村寨不远的山坡上,并在苗家定居下来。从此庐山上长出了茶树,苗寨乡亲们采制茶叶,调米换盐,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
一天,有个县官来到了苗家山寨,随从们大声吆喝:“老爷累坏了,口干得很,快舀水来!”苗家一向好客,阿虎请县官进门稍坐,忙抓了把明前云雾茶泡给大家喝。县官见阿虎放入碗中的茶叶芽大条粗,面露愠色,遂问:“你们没有好茶吗?怎么拿这种粗茶来待客?”阿虎笑了笑,恭恭敬敬地答道:
“大人,这是明前云雾茶,你品尝一下就晓得了。”说着冲泡好茶叶,加上碗盖,片刻后双手捧给县官。县官端起茶碗,揭开盖子,只见碗口冒出一股白气,先像一把伞,后像一朵白云冉冉升腾,一朵未散,二朵再起,好看极了。而且随着白云升起,茶香四溢,沁入心脾。啊!多好的云雾茶呀!县官轻轻喝了一口,顿觉满口芳香,清醇回甜,周身舒爽,便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连茶叶渣都吞下去了。县官心里暗想:这可是仙茶,带去献给皇上定能得宠晋升。于是,就问阿虎:
“这茶是谁采制的,有多少?我全买了”。阿虎说,茶是他指导乡亲采制的,苗家离不开云雾茶,所以不能全部卖给他。县官一听大怒,正想发作,身旁有个随从拉了他一把,附耳说了几句话,县官忽然换了一副脸色,拍拍阿虎肩膀说:“这样吧!给我一包云雾茶,我要到京城去,顺便代你去孝敬皇上,你看可好?”于是阿虎就把一大包云雾茶送给了县官。
县官到了京城,交了公差,就向皇上献上了云雾茶,并呈述云雾茶的奇妙之处。皇帝遂命宫女泡来品尝,果然是难得的仙茶,于是细问了茶的来历,县官一一详答,最后还说:
“此茶若得常年饮用,定可延年益寿。”皇帝问:“如何可获得众多仙茶供我长年饮用呢?”县官献计说:“这茶是阿虎所种,是阿虎教人采制的,何不传阿虎进京,要他专营生产云雾茶呢!”皇帝大喜,立即下旨传阿虎进京。阿虎认为茶叶是种健身的饮料,到京城栽种传播,也可使京城的百姓分享到茶的好处,而且苗家也不必交“贡茶”了,就欣然采收茶种,收拾行装上路。走的那天,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山口,叮嘱他茶树种好后再回苗家来。当阿虎骑上白马渐渐远去后,乡亲们仍然立在山口凝望着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的阿虎身影。从此以后,乡亲们盼呀盼呀,一年到了,未见阿虎回来,二年过去了,阿虎还是没有回来;不知有多少年过去了,阿虎仍然没有回来!以后托人去京城打听,才知阿虎虽种活了茶树,采制了茶叶,可是由于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同样方法采制出来的茶叶,沏泡起来不起云雾,而且味道也不好,皇帝大怒,认为阿虎有欺君之罪,赐他一死。阿虎气极了,就趁卫兵不备,跨上白马向庐山方向逃奔,被追兵用乱箭射死了!
乡亲们年年以极悲痛的心情缅怀阿虎,幻想着阿虎骑着白马飞回云雾山上。以后,人们终于看到每当云雾四起之时,天空中就有一匹白马在云雾中缓缓行驰,几十里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人们说:那是阿虎回来视察茶山了,他舍不得乡亲们,舍不得云雾山,也舍不得云雾茶啊!
二是说远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我国,当时庐山寺院众多,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越飞泉,竞野茶;在白云深处,劈崖填谷栽植茶树,采制茶叶。所以人们都说,庐山种茶,始于汉朝。
那时,庐山上有一个寨子,住着赵、王、刘、李、吕五姓茶农。这五姓茶农都有儿有媳,以采制茶叶和打柴为生,日子过得还算安宁。随着光阴流逝,老人们体力日衰,难以上山下地干重活了,媳妇们见了,就摔盆打碗,骂狗赶鸡,讨厌起老人来了。先是赵老头受不了气,抱了床破棉絮,沉痛地对儿子说:“孩子,如今爹老了,不能给你们增添麻烦,爹要离开这里,希望你们往后和和气气过日子吧!”儿子虽再三劝阻,老人去意已决,临走时带一个破烂的铺盖卷和一包亲手采来的茶籽,告别另外四姓老兄弟,就上山了。
不久,王老头也被逼得过不下去,于是打起铺盖,离家上山去找赵老头。他在深山里转呀转,不时呼喊着:“赵家兄弟!你在哪里?”脚走肿了,喉咙喊哑了,仍没听到回声,看看山间悬崖峭壁,心想莫非赵家兄弟死了,心感悲痛,左思右想,一人留在世上也没意思,不如了此一生。主意打定,正想纵身跳崖,忽见树上有只鹞鹰哇哇叫着向对面山峰飞去。王老头的眼光随鹰望去,意外地发现对面山峰下大崖洞中有轻烟飘逸。啊!肯定是赵家兄弟在洞里栖息!心中一喜,劲头也来了。于是直向那山峰爬去。这是庐山的最高峰,王老头爬呀爬呀,肚子饿了,脚趾烂了,他坐下来休息一会,喝几口水,吃些野果嫩草,又向上爬,终于爬到洞口,这时,王老头昏了过去。待他醒过来时,已躺在崖洞内的大石床上,赵家兄弟正坐在一旁喂米汤给他吃。王老头高兴地坐起来拉住赵老头的手,两行眼泪像断线的珠子直流下来,赵老头一看心中明白,就说:“别难过了,好好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但不知还有三位老兄弟怎么样了?”王老头深深叹了口气,诉说了三人遭到同样的冷遇。赵老头听罢气愤极了,决心接三位兄弟上山,五老一起生活。
不久,那三位老兄弟也被迫跟着赵老头上山了。五位老人围坐在一张石桌旁,吃着王老头做的饭菜。饭间,刘老头说:“我们五人聚居一起好是好,但在这山高水冷、土荒石穷的地方,以后怎样维持生活呢?”刘老头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事,四双眼睛同时转向赵老头,只见赵老头红润的脸上露出神秘的微笑,提起筷子说:“别想那么多,饭菜趁热快吃吧1吃饱了我再告诉你们。”大家觉得这二年来赵老头腰板更硬,脸色更红,心情更好,他一定会想出好办法的。吃罢饭,赵老头带着四人来到一个山坡上,他指着近处一片绿油油的茶园,对大家说:“我当初出来就带了一包茶籽,我深信世上有负心的媳妇,决不会有负心的庄稼。我一生种茶,茶仙会保佑我的。我在山上开垦播下的茶籽,已经长大成树。长出来的芽叶,已采制成茶,品质特佳,而且能治病健身。如今有几位客商每年上山来向我换茶,我要什么他们带来什么!生活可好哩!”说罢呵呵地大笑起来。这种欢愉情绪感染了大家,大家决心住下来,齐心协力发展茶叶生产。从此庐山的云雾茶年年增加,五老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据说,这五位老人都年过九旬仍个个身体硬朗,人们看到五老种茶采茶时,常有云雾在山头绕来绕去,大概是仙气所钟,山灵所泽,所以上山后人变得更健壮,更年轻了。当儿媳过世时,五位老人还快活地生活在大石洞中。以后五老过世了,而这片茶园却保存了下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五位老人,便把产茶的山峰称为“五老峰”,五老住过的大山洞称为“五老洞”,而将五老采制过的茶叶称为“云雾茶”。有一年皇帝出巡来到江西庐山,在品尝庐山云雾茶之后,问到云雾茶的来历,官员便把五老植茶的事述说了一遍,皇帝感念五老茶情之深,意志之坚,贡献之大,遂亲笔题写“五老洞”三字,并令刻在当年五老聚居的石洞口。而今,这“五老洞”三个字,虽久为风雨洗刷,仍依稀可见,五老洞的云雾茶至今名扬天下。
(庄雪岚)
(十三)大红袍
去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游览的人们,无不以一暗大红袍为快,但要看到大红袍茶树也确非易事,因为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龙窠,地势险峻,只有不畏艰险的人们才可到达。大红袍生长在山壁高耸的石罅间一小块茶地上,只有几丛茶树,有的从岩间伸出,有的散落其间,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红袍”三个大字。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终年不绝。再看茶丛长相,类似菜茶,叶质稍厚,芽头微微泛红,虽然外观并不奇特,但采制而成的“大红袍”茶,却是武夷岩茶中的极品,不仅香高隽永,而且“岩韵”特强,久负盛名,驰誉中外。由于产量极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发之际,富贵之家争相抢购,均以先得为快。
大红袍怎么会种在石罅岩间?是谁发现和利用的?这种乌龙茶为何有“大红袍”这一美名?对此,在武夷山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三则美妙动人的传说。
勤婆婆的神茶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里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无儿无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种菜和帮助乡亲们缝缝补补为生,她人勤心好,乐于助人,是全村闻名的好人。人们不知她姓甚名谁,都亲热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区遭到史无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黄了,田里的庄稼旱死了,岩间的流泉也干竭了。人们只好越岭爬坡,剥树皮,剜草根,挖观音土等充饥,吃得肚子越来越胀,脸越来越黄。这天,勤婆婆从老远老远的山上采集野菜回来,又饥又渴又累,她放下篮子,随手取出刚从树上采下来的鲜嫩叶子,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汤吃。她把嫩叶放入锅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边烧边想:“这点点野菜来之不易,可得省着吃哩。往后这苦日子可怎么过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听门外传来阵阵痛苦的呻吟声,勤婆婆忙放下汤碗,出门一看,只见石墩上坐着一位白发老翁,正困难地喘着粗气。她过去急忙把老人扶进屋里。老人张开的嘴唇上干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来,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刚烧好的树叶汤,送到老人手里,说:“大旱年头,没什么好吃的,这碗树叶汤,趁热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过汤碗,咕噜噜地几口就喝光了,顿时气喘好多了,精神振奋了,老人递过碗来问:“还有吗,再给一碗。”勤婆婆毫不吝啬地又给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举起手中的龙头拐杖,对勤婆婆说:“好心的妇人呀,你救了我,老汉没什么可报答你,这根龙头拐杖就送给你吧!”
说着把拐杖递给了勤婆婆,但见这拐杖油黄闪亮,龙头嘴里还含着颗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这般精细做工,也是贵重之物,喝碗树叶汤,怎能收人家礼物呢,于是推辞不受,老人又从口袋里摸出两颗种子递给勤婆婆说:
“念你心好,我再送给你两颗种子,你可用拐杖在地上挖个坑,把种子撒下去,盖好土,浇些水,以后把拐杖靠在树上,它会给你带来幸福的!”说完,但觉身边刮起一阵香风,老人离地而起,飘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于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浇了水,不几天,果见一棵绿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树。说也奇怪,把拐杖靠在苗边,这棵茶树像从拐杖中吸取水分和养料似的,居然疯长起来,不多时已变成枝壮叶茂的茶丛了。树上新梢簇簇,春风吹来,缕缕清香,引来了村里的百鸟,引来了溪边的蝶蜂,也引来了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兴极了,张罗着采摘芽叶,加工乌龙,并把茶叶熬了一大锅浓浓的茶汤,分送乡亲们。说奇也真奇,那茶树新梢团团簇簇,边采边发;那茶汤喝起来清香沁脾,直觉得荡气回肠,身心轻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胀的逐渐消肿了,人们惊异地称这茶丛为“神茶”,大家乐呵呵地围着茶丛和勤婆婆跳起舞来。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不久就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个既贪又狠的人,在他眼里人间仙草琼花、奇珍异宝都得姓“皇”,神茶当然也不能例外。于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抢来了这丛神茶,植于御花园中,并召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盛会。在鼓乐声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苍白的尖尖手指准备亲自采茶,谁知那茶树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个劲地忽啦啦往上长,任凭皇上跷起脚,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树还是长呀长呀,始终长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树,连根铲除。
再说自神茶被抢以后,勤婆婆哭得泪人儿似的,她认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赐的茶丛,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请罪,请求天神赐福于神茶,她愁白了头发,哭红了眼睛,最后病倒了。一天,她睡在床上,忽听喜鹊在窗口喳喳地叫个不停,就拄着拐杖出门看个究竟。只见几个男人正扛着一颗树根走来,她定睛细看,这不是神茶吗?原来好心人把皇宫丢弃的神茶根给送回来了,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了,病也没了,她跑过去抚摸着茶树枝干笑了,亲切地说:“神茶啊神茶,我对不起你!我是个苦命人,没有这个福份得到你的恩赐,你还是走吧,留在这里他们还会来杀你。”说罢把龙头拐杖靠在树干上。
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丛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个圈,似在感谢勤婆婆,也像恋恋不舍当地的乡亲们,然后冉冉地飞走了,这片红云掠过慧婉岩,飘过流香涧,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岩间。第二年当人们再去看时,那茶树已抽发新梢,绿油油的逗人喜爱,那岩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犹如白发老人龙头拐杖上夜明珠渗滴的仙水。白发老人所以要让茶树扎根在九龙窠的半天腰岩上,就是因为这是片“宝地”,而且当时没有上山的路,攀登这样的绝壁去采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劳、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做到,只有这些人才配获得幸福和欢乐。
以后,茶树发蔸,又长成了三丛,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红袍”的来历。
御赐红袍记不清是哪个朝代,有位皇后得了一种怪病,饭不想吃,水懒得喝,肠胃胀闷,精神不振。皇帝召来了御医,遍寻灵丹妙方,均无良效。一天,皇后流着眼泪,拉着太子的手说:“儿呀,你如孝顺我,就到民间去采访,也许我还有一线希望。”太子忙跪下说:“请母后放心,孩儿明天就启程,你安心休养,静候佳音吧!”
第二天拂晓,太子换上布衣,带好盘缠出发了。他走遍乡乡村村,普访民间草医郎中。一天,有位郎中问清缘由后,对太子说:“大凡神仙、隐士都居住在深山老林,参禅养真,采药练丹,你要找仙草秘方,就要有勇气和毅力去闯深山老林。”太子听了觉得在理,为了母病决心冒险闯越高山密林。
他买好干粮,带上防身短剑,直往黑沉沉的大山走去,他爬呀爬呀,不知越过了多少山峦,只觉得山峰越爬越高,峭壁越高越险,树林越走越密,这漫无边际的山林啊何处是尽头?
那天,他又累又饿又渴,可方圆几十里内山峦起伏,杳无人烟,只好爬到一棵大树上去采野果解渴充饥。他一上树,树干摇晃,许多成熟的果子就落到地上,他怕不够又采了些丢到地上,然后下来背靠大树坐下来美美地吃起来,吃着吃着不知什么时候昏沉沉地就伏在地上睡着了,睡梦中他还在为母亲的病担忧。忽听有“救命呀,救命!”的呼声,他以为母亲病危了,警觉站起,发现自己处身深山中,认为一定是梦幻所致,不料呼救声仍不断传来,太子定神睁眼四望,忽见一位白发老人跌倒树下,一只斑斓猛虎正从山下往上窜。太子急中生智,急忙拔出宝剑躲在树后,待虎走近冷不防从侧面猛刺过去,正中要害,虎鲜血直喷,慢慢地倒在地上不动了。
老汉得救了。老人感激地跪在太子面前说:“小官人,你真是好胆量,好武艺,救我一命,此恩此德永世难忘!”太子忙扶起老汉回答说:“老伯过奖了,见死不救非丈夫也,这是晚辈应该做的。”于是两人坐在树下边吃野果边聊天。老汉见太子少年英俊,举止非凡,不像猎户,为何单身入山?因而直问太子,太子叙述了母病寻求秘方的心愿,说到母病现今不知如何时,不禁泪湿衣襟,老人听了既同情又敬佩,低头认真思考片刻,猛地一拍大腿对太子说:“有秘方了!”太子急忙问:“在哪里?”
老汉捻着白如银丝的胡子,慢条斯理地说了这样一段经历:老汉有位表哥,姓王名成,家住武夷山麓,有年舅妈患病,也是茶饭不思,神亏腹胀,后经人指点,在山上采来一种树叶熬汤,第一碗喝下去就感到胃肠舒服;第二碗喝后身心轻快,精神大振;第三碗喝后就感到腹中饥饿,思念饮食了。现在武夷山区的人们,凡感肠胃不适,就上山采这种树叶熬汤,喝后病就好了,常年采饮,常年无病,真是仙药啊!
太子听了喜出望外,拉住老汉,求他帮助找到此树。
老汉一为报救命之恩,二念太子一片孝心,就欣然同意陪他同往。当晚他们备上两匹好马,连夜赶路,第二天清晨到达王成家。在王成带领下他们来到一座山崖上,王成指着岩壁上的几棵小茶树说:“到了,就是这几棵树的叶子。”太子抬头一看,只见光秃秃的悬岩峭壁上长着一棵不大不小、枝壮叶茂的茶树,中间一棵大些,旁边两棵小些,似弟兄三个巍立岩间,太子欣喜若狂,在王成帮助下攀上悬岩采摘芽梢,并从怀里抽出一块红布包袱,将采下的叶子小心地放在布包中,装满一大包后才飞速下山,日以继夜催马扬鞭,流星赶月似地直奔京城。
太子一回京城,直奔皇后榻前。但见母亲比前更加消瘦,精神更加萎靡,忙拉着皇后的手说:“母后,儿带仙药来了。”
皇后一听,心情宽舒多了,继而喝下一碗茶汤,但觉肚内微微作响,鼓胀难受减轻了,接着喝第二碗、第三碗,病情渐见减轻。连服几天以后,皇后能起床正常饮食,病果真全好了。这事轰动了满朝文武大臣,纷纷前来庆贺,皇帝更是龙颜大悦,连下了两道圣旨:一是赐大红龙袍一件,每年寒冬腊月,用红袍为茶树裹身,以御严寒;二是封两位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收芽叶精制后进贡。
自此,武夷山人就把这三棵茶树称之为“大红袍”了。
贡茶珍品一天,有位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正遇天心庙老方丈下山化缘,就叫人把他抬回庙中。方丈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泡开,端给秀才说:“你喝上几碗,慢慢就会好的。”
秀才又冷又渴,接过碗就喝,几口下肚,但觉涩中带甘,香沁心肺,消疲生津,再喝之后,腹胀减退,烦躁渐消,精神为之一爽,如此歇息几天后,基本康复,就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修整庙宇,再塑金身!”
不久,秀才果然金榜题名,得中头名状元,并被皇上招为东床驸马。秀才虽春风得意,但仍未忘报恩之事。一天,皇上见他闷闷不乐,便问情由,秀才从实奏禀。皇上感其报恩心切,便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视察。
在风和日丽的春天,状元骑着高头大马,随从前呼后拥,一路鸣锣开道,离开了京城。这可忙煞了沿途官员。状元一到天心庙前立即下马,走到老方丈面前拱手作揖道:“老方丈别来无恙!本官特来报答老方丈大恩大德!”方丈又惊又喜,双手合掌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区区小事,状元公不必介怀,阿弥陀佛!”寒暄之后,谈及当年治病之事,状元问是何仙药,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
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的神茶,一定要亲自去看看。
于是,老方丈陪同状元从天心岩南下,过象鼻岩到山脚,再向西行,走过一条幽深的峡谷,就登上了九龙窠。但见九座岩峰像九条龙盘绕在沟壑峭壁之间,谷里云雾弥漫,泉水淙淙,凉风习习,三棵茶树像三位老翁,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屹立在山腰上,吐着一簇簇嫩绿的芽梢,带着慈祥的微笑俯视着大家,这大生地造的自然景色令人陶醉。状元流连忘返,直至夕阳西下,才在方丈催促下返回庙内。
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第二天老方丈就带领庙内大小和尚,披上袈裟,点起香烛,击鼓鸣钟,浩浩荡荡来到九龙窠。和尚们焚香点烛,钟钹齐鸡,合掌念经,唱起香赞,大家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然后让几人攀登采茶。采来茶叶,由最好茶帅加工,并用特制小锡罐盛装,由状元带回京城。此后,状元差人把天心庙整修一新,又塑了菩萨金身,了却了心愿。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正值皇后犯病,百医无效,上下慌乱。状元一问病情,乃肚疼鼓胀,食无味,寐不安。于是向皇上陈述神茶药效后取出那罐茶叶呈上。皇帝马上命人熬煮让皇后服下,说也怪,皇后饮服以后,但觉回肠荡气,痛止胀消,精神渐爽,身体逐渐复原了。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年年岁岁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中的珍品——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历史不断前进,朝代累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也妄想霸占此树,幸未得逞。现在三棵大红袍还有两棵健在,枝干挺拔,叶片油绿,并在周围繁生了部分茶丛。武夷山区的人们,正在努力保存这稀世珍品。
(庄雪岚)
(十四)龙井茶虎跑水
“龙井茶,虎跑水”,是杭州“双绝”,驰名中外,脍炙人口,凡到杭州的中外游客,无不以一尝为快。当用虎跑泉水冲泡的龙井茶放在客人面前,只见茶叶徐徐舒展,茶汤清澈,茶香四溢,品尝之后,唇齿留芳,疲劳顿消。得天独厚的龙井名茶与虎跑水,更增添了杭城的湖光山色之美。
西湖龙井茶,以“色、香、味、形”四绝而名闻遐迩。据明《嘉靖通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乡,雨前一旗一枪,龙为珍品。”明代屠降《茶说》载:“龙井,不过十数亩,山外有茶,似皆不及,大抵天开龙泓美泉,灵山特生伴茗,以副之耳。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炒亦妙,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可见那时龙井茶已以其形质优异而名见史册了。
龙井茶是怎样来的呢?那要追溯到很远很远的时候。相传杭州龙井村原是个荒凉的小山庄,村子里住着几十户穷苦人家。村头一户是个八十来岁的老阿婆,没儿没女,无依无靠。老阿婆年老体弱,下不了地,就在房子后面照管十八棵老茶树。她为人厚道,心地善良,虽然自己过着穷日子,还要留些茶叶给上山下岭的穷人消暑解渴。有一年除夕,大雪纷飞,老阿婆正担心没米下锅,这时屋门忽被打开,进来个银发白须的老头。老头边掸雪边发问:“老阿婆,做什么呢?”
老阿婆一边擦泪,一边答道:“富人过年,杀猪宰羊,肉山酒海,吃喝不尽;穷人过年,缺吃少喝,只得烧茶煮水。”老头又问:“烧茶做啥?”老阿婆说:“给过路的穷人行个方便。”老头打心里佩服老阿婆乐善好施的慈悲心肠,有心想帮帮她。他睁大眼睛东看看西瞧瞧,只见老阿婆门旁有口堆满垃圾的旧石臼,里面长满乱草,苍翠碧青好生旺盛。上面还有几根晶莹闪亮的蜘蛛丝从屋檐挂下来,直挂到旧石臼上,像是在偷吸仙汁。老头眼光闪烁地望着老阿婆说:“你不穷,屋墙角有宝贝哪!”老阿婆一惊,忙问:“我家有宝贝?”老头指着墙角那个旧石臼说:“瞧,这就是!”老阿婆眨巴眨巴眼笑道:“别说笑话了,要是宝贝,就送给你罢!”老头说:“你可别后悔,我出重金买下了。”说罢,冒着大雪走了。
老头走后,老阿婆心想:他既出重金买了,可这旧石臼太脏了,于是找来勺子,把垃圾掏出来,倒到十八株茶树根上,又找了块抹布来揩揩清爽。再说那老头第二天兴冲冲带人来搬旧石臼。一看,楞住了,忙问:“那宝贝呢?你给弄到哪儿去了?”老阿婆指着旧石臼说:“这不是嘛,我已给整理清爽了。”老头跺着脚说:“里面的垃圾才是宝贝,你给弄到哪儿去啦?”老阿婆说:“统统倒在屋后的老茶树上了。”老头一看,果然如此,说道:“真可惜,宝贝全在陈年的垃圾上,你埋在茶树根上,倒好了它们了。”
辞旧迎新,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老阿婆屋后的十八棵茶树,枝粗叶茂,长满了葱绿的嫩芽,芽芽直立,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用此嫩芽制成的茶叶,汤清明亮,香味持久,滋味甘鲜,别具一格。
后来,街坊邻居,用老阿婆茶树的籽,种在远近的山坡上。龙井一带漫山遍野栽种了茶树。此茶树制成的茶就叫龙井茶,名扬天下。后人有诗为证:“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薝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合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烹煎龙井茶还须虎跑水。说起虎跑水,也有一段十分有趣的传说:唐代元和年间,有位高僧性空来此建寺,但苦于用水不便,准备迁走。当时有兄弟二人,哥哥叫大虎,弟弟叫二虎,遍游九州,四海为家。有一天,弟兄俩来到杭州,见此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就不想再走了。大虎说:“咱俩在此住下罢,你看怎样?”二虎说:“能住在这儿,太好了,只恨没有个落脚的地方。”说着走到寺院前。可巧性空和尚开门出来,兄弟俩上前说明来意。性空和尚从上到下打量大虎、二虎,看他们身材魁梧,也是受苦人,就对他俩说:“此处吃水难,要翻过几座山,穿越几道岭,才能找到水吃。寺院里原来有几个和尚,因吃水难都跑光了,我也正想迁走呢!”兄弟俩听后就说:“吃水的事我们俩包了,只要你收下我们。”老和尚听了很高兴,当即收留下他们。
从此以后,性空和尚再也不愁没水吃了。村里的老百姓没水了,也到寺院里来舀,因此村里人都很喜欢大虎和二虎。
有一年夏天,天气炎热,久旱无雨。整个山岭一片枯萎,树枯了,草蔫了,小溪也干涸了。村里老百姓天天拜佛烧香,祈神求雨,可老天爷就是不降雨,村民急得团团转,性空和尚整天愁眉苦脸,大虎、二虎心里也非常着急。一天,兄弟俩想起过去到过的南岳衡山的“童子泉”,若能将此泉移到杭州来,该有多好啊!
兄弟俩商定,一定要把“童子泉”搬来,让村里老百姓常年有水吃。于是,大虎、二虎告别了性空和尚,上路了。
一路上,大虎、二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兄弟俩不知翻了多少座山,涉过了多少条河,衣裳刮破了,靴子磨穿了,仍不停地向前走。他俩深信:山高必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翻越不过的高山。一天,兄弟俩终于来到了南岳衡山脚下,当他俩听到“童子泉”叮咚的泉水声,就仿佛看到了性空和尚和全村老百姓都美美地喝到泉水时的快乐情景,又喜又累,不觉昏倒在地上。突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会儿,风停雨过,霞光万道。大虎、二虎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个头梳双髻的小童儿,右手轻轻地挥动一根柳枝,正朝着他俩笑哩,原来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他俩连忙跃起身,恳求小仙人把“童子泉”搬到杭州。小童儿说:“想要搬走‘童子泉’,需是这世上最有毅力的人,你们是吗?”兄弟俩忙答:
“我们来到‘童子泉’,经过了千山万水,历尽了艰难险阻,还不是世上最有毅力的人么?”小童儿又说:“要搬动‘童子泉’,还要你们变成拔得起山泉的老虎才行,你们可愿意?”兄弟俩答:“只要村里老百姓能有水喝,要我们干什么都行。”说罢,小童儿便用柳枝一拂,水滴洒在大虎、二虎身上。霎时间,兄弟二人变成了两只斑斓猛虎,小童儿跃上前面那只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上“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
却说杭州的性空和尚夜间忽作一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南岳衡山“童子泉”搬了来,天明就有泉水。
天刚亮,经性空和尚一说,老百性即一传十,十传百,都说大虎、二虎要来。性空和尚和老百姓都纷纷出门来抬头远望。
只见霞光万道,彩云飘飘,两只猛虎闪电般从空中降落。老虎来到寺院旁的竹园前,前爪“叭叭叭”地刨起土来,不一会儿,就刨了一个坑。小童儿手拿柳枝一扬,猛虎长啸,腾空而起。一时间,风响树摇,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顷刻间,大雨滂沱,下个不停。待到雨过天晴,一股清泉从老虎刨过的穴里“咕嘟,咕嘟!”往上涌。性空和尚和村里百性都乐得合不上嘴,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这是大虎、二虎含辛茹苦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又改称“虎跑泉”。至今,泉池上面滴翠岩下还塑着和尚与猛虎的大型石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题名为“虎跑梦泉”。
龙井茶与虎跑水,以名茶名水相得益彰而远近闻名。近代诗人写了许多赞颂的诗歌,其中一首唱道:
龙井茶虎跑水,绿茶清泉有多美,有多美。
山下泉边分春色,湖光山色映满杯,映满杯。
五洲朋友哎,请喝茶一杯哎。
春茶为你洗风尘,胜似酒浆沁心肺。
我愿西湖好春光哎,长留你心内,凯歌四海飞。
龙井茶虎跑水,绿茶清泉有多美,有多美。
茶好水好情更好,深情厚谊斟满杯,斟满杯。
五洲朋友哎,请喝茶一杯哎。
手拉手,肩并肩,互相支援向前进。
一杯香茶传友谊哎,凯歌四海飞,凯歌四海飞。
(胡坪)
(十五)正志和尚与茶
正志和尚,原名熊开元,明代天启年间,曾做过江南黟县县令,熊开元为何不当县令去做和尚?据说与茶有关。
大家知道,皖南歙县、太平、休宁和黟县之间,有一座大山,古称黟山,山上有七十二峰,主峰1800米以上,占地1200多平方公里,这就是当今景色奇异的黄山。山上巍峨奇特的山峰,苍劲多姿的劲松,清澈不湍的山泉,波涛起伏的云海,号称黄山“四绝”。李白曾有诗赞曰:“龙身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黄山不但景色迷人,所产茶叶,千古盛名,更是脍炙人口。早在宋朝贡茶中,就有“早春英华”“来泉胜金”均出歙县之说。
《黄山志》记载:“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黄山云雾茶就是现在黄山毛峰的前称。
黄山的茶园多分布在桃花峰桃花涧两岸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半山寺等周围。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厚,而且“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茶树终年不受寒风烈日侵袭,又能日日沉浸在云蒸雾蔚之中,加之遍地山花烂漫,花香薰染,所以制成茶叶香气馥郁,滋味醇甜,经久耐泡,古今中外美名远扬。
话说熊开元当黟县县令时,素慕黄山美景,一天他青衣布服,随带书僮信步黄山春游,走呀走,不觉来到罗汉峰下,但见漫山云雾,峭壁连云,奇松怪石,悬崖摩天,溪流泉滴。
两人留恋景色,不觉已夕阳西下,百鸟飞归,他俩急忙择路下山,但又不知哪条道最近,正在焦急之际,忽听远处响起悠扬的钟声。朝钟响处望去,只见树林深处有位老和尚,身穿黄色袈裟,斜挎竹篓,胸前挂串大佛珠,阔步走来。熊知县大喜,急忙迎上前去,施礼问道:“请问长老此地附近可有借宿之处?”老和尚见熊文质彬彬,书生模样,便合掌还礼:
“阿弥陀佛!贫僧是云谷寺长老,寺院就在前面,客官如不嫌弃,请随我来。”主仆两人答谢后就随长老朝云谷寺走去。一路上但觉风声丝丝,清香阵阵,知县忍不住问:“长老的篓中何物如此幽香?”长老微笑着把竹篓递过来,知县一看篓中都是嫩绿的茶芽,感到惊奇,又问道:“此茶叶有那么香?”长老笑道:“客官没听说过高山出名茶吗?”
三人边说边走,很快到了云谷寺。但见红墙绿瓦,松杉相映,山泉叮咚,香烟缭绕,好一座幽静的禅院。入院以后,经悟清小和尚介绍,才知这位长老就是云谷寺的方丈慧能。长老亲自上山采茶,真是难能可贵,熊开元心里已先敬佩三分。
宾主在禅房坐定,悟清放好茶杯,每杯放上一小撮茶叶,然后用沸水冲泡下去,只见水中热气绕杯沿转了一圈,转到杯中心后迳直升腾,约离杯一尺多高时,在空中转了个圆圈,形似莲花,然后冉冉散开似云雾飘荡,这时室内充满幽香,轻轻啜饮一口,更觉清香爽口,沁人心肺。知县从未尝过如此好茶,惊呼道:“真是山中珍品,世上奇茗!”因问长老是什么茶。
长老慢悠悠地喝了一口茶,津津有味地谈起了茶的来历。
“这茶乃黄山特产,茶树受高山灵秀之抚育,得终年云雾之滋润,品质特优,称为黄山云雾茶。相传很早很早以前,神农来黄山采药,尝百草时不幸中毒,山神感其德行高尚,遂遣茗茶仙子用圣水泡茶给神农饮服解毒,神农得救后深为感激,离山时就把白莲花宝座送给了茗茶仙子,留作纪念。从此以后,茗茶仙子更精心地管理茶叶,把宝座化作云朵,所以云雾茶冲泡后就出现白莲花奇景了。”说罢哈哈大笑。
熊知县听得出了神,于是问这问那,话题更多,长老从黄山奇珍谈到天下大事,无一不知,无所不解,知县心中更加佩服,有心在寺院多住几天,多得教益。几天后,熊知县依依不舍地拜别长老,带着书僮重返县衙。临行时,长老赠与云雾茶一包、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叮嘱道:“黄山云雾茶只有用黄山泉水冲泡,才会出现白莲景观。”
熊开元回到县衙不久,就有同窗好友太平县知县来访。熊兴奋地忆述黄山春游经过,并命书僮泡云雾茶招待客人。一边泡茶,一边介绍太平知县欣赏白莲奇景,当白莲慢慢散开而成云雾飘荡,全室幽雅清香时,太平知县看得出了神,细品茶汤,更觉心旷神怡,于是就想要一些回去,熊知县就命僮子把长老赠送的云雾茶分一半给太平知县,握着他的手说:
“年兄,我俩是至交,这黄山神茶,理应共同分享。”
谁知太平知县是个贪心之人,他官迷心窍,骗得神茶,就连夜快马进京,向皇帝献媚请赏去了。不几天到达京城,他立即请门官禀奏皇上:“太平知县专程向万岁敬献仙茗!”当他进得金銮殿,伏奏黄山云雾茶的白莲奇观后,皇上大喜,即命取茶冲泡。当宫女用沸水冲入茶杯后,皇帝和群臣都静候奇景出现,不料这茶叶只在杯中上下浮动,水汽冉冉散失,并无白莲出现,皇上大怒,一拍龙案说:“小小知县,竟敢欺君,给我斩了!”太平知县吓得魂不附体,抖着跪禀道:“请万岁宽容,此茶乃同窗好友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与奴才无干。要问究竟,找他来便知。”皇帝听了就传旨熊开元火速进京。
熊开元接旨后,不知是祸是福,不敢耽搁,一路马不停蹄,来到京城,直奔金銮殿拜见皇上。未及开言,皇帝已命左右将熊捆绑问罪,熊自问无过于朝廷,因问:“启奏万岁,微臣何罪之有?”皇帝抛下一包黄山茶叶,怒气冲冲地说:
“此乃山野俗物,竟谎称神茶,有白莲奇景,欺君有罪,推出斩首!”熊知县此时才恍然大悟,又气又恨,气的是太平知县,贪图高官厚禄,献媚求荣,陷害自己;恨的是当今皇帝为了一观白莲奇景竟不惜杀戮臣属。他坦然奏道:“这是神茶,但要看到白莲奇景,需取黄山天泉,一般井水是配不上这仙茶的。如陛下核准,微臣去黄山取泉水,定会出现白莲奇景,如若不实,听凭发落。”皇帝准其请,限于一月后面试。
熊知县回到黟县,脱去官服,换上布衣,直奔云谷寺中,见了慧能长老,跪拜大哭。长老大惊,问是何原因,熊便把赠茶、献茶、诬陷之事痛述一遍,请求长老相助。长老听后也愤然不平,忙扶起熊开元,叫他放心。第二天,长老带上葫芦,带着熊开元爬过后山峻岭,来到圣泉峰下,在淙淙的山泉边停下,指着泉水说:“这就是天泉了,也称圣泉,快装上一葫芦,上京销差吧!”
熊知县接过葫芦,装满泉水,对着长老再三拜谢,然后一步一回头地慢慢走下山去,直到看不到长老,才快马加鞭,赶回京城。来到皇宫,熊一手提葫芦,一手托云雾茶,从容上殿。皇帝见他在限期内赶回,怒气已减,遂命取葫芦水煮沸泡茶。群臣为这位小小的县令捏着把汗,都提心吊胆地注视着茶杯。但见杯中水汽冉冉升起,在杯口旋即上升,约离杯口一尺处,即见旋转成圈,像一朵白色莲花挺立杯上,蔚为奇观。接着白雾逐渐散向四方,像片片白云,在微风中飘落,皇帝大喜,说:“确是神茶神水!”朝中文武百官有的欢呼,有的歌颂,都说这是皇帝恩泽所致,洪福所感,那种肉麻和媚态,熊开元看在眼里,恶在心头,当下皇帝降旨,熊知县官升三品,并赐红袍玉带。
熊开元手捧袍带回到住处,想起同窗陷害,群臣阿谀之事,嫌恶之情油然升起,久久不能平静。想想黄山云雾茶何等高洁,它与圣洁的天泉水能融合一体,形成白莲奇观,而那些混浊的井水、河水就难以配合,名茶品质尚且如此清高,更何况人呢!他看破世态炎凉,从心底里敬慕慧能长老,于是丢弃官服玉带,离开驿馆,真奔黄山,在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意即行正志高。据说现今云谷旁路边的檗庵大师塔基遗址,就是这位正志和尚的坟墓。每当人们品尝黄山毛峰时,常会带着缅怀之情谈起这则故事。
(庄雪岚)
(十六)茶姑画眉
我国着名诗人苏东坡曾说过:“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又称“豫毛峰”,它的主要产地集中在“五山两潭”,即车云山、震雷山、云雾山、天山、脊云山和黑龙潭、白龙潭。那五处地方,山脉绵延,森林密布,河流交错,山泉淙淙,云环雾绕。所以诗人曾用“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长伴山中客”的诗句来形容那里的景致。人们只晓得信阳毛尖茶历史悠久,形质兼优,靠的是那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却不知它之所以驰名古今,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哩。
在信阳毛尖产地的茶山里,到处可以见到一种尖嘴大眼、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画眉。这种鸟会叫会唱,还非常勤劳,它爱捉茶树虫,茶农都很喜欢它。人们说,茶山上那一棵又高又大的老茶树,就是这种鸟儿衔来的优良茶籽种活的。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带山上原本是光秃秃的一片荒地,官府和财主们强迫百姓替他们开山造地,乡亲们脸朝黄土背向天,从日出干到太阳落,个个又累又饿,患了一种叫“疲劳痧”的瘟病,又吐又泻,忽冷忽热,痛苦不堪,还病死了很多人。
山上住着一个漂亮秀丽的姑娘,瓜子脸,浅浅的笑窝,不仅美貌动人,而且心地善良,她对官府老财的残酷压榨,极其气愤,对患病的乡亲又异常同情。她到处奔走,想方设法,走访治病能人,寻找能降服病魔的良药。
一天,姑娘登上高高的彩云山,只见山岩陡峭,恢宏磅礴,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幻境。这时迎面走来一位银须白发的采药老人,背后篓里装满着奇草神药。姑娘当即上前向老人述说了乡亲们的痛苦和自己的心愿,恳请老人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搭救出来。老人听着一忽儿频频点头赞许,一忽儿又叹息连声,道:“我采摘的药草虽多,但却医治不了乡亲们那古怪的瘟病。”他紧皱白眉思忖着说:“过去常听上辈人讲起,远在洪荒时期,神农氏为了替人治病,曾经到过许多地方,尝遍了百草,找到了一种宝树,这种树的叶子片片都是宝贝,只要人们喝了用它煎的汤,便神清目爽,积劳顿消,百病皆除,延年益寿。”但这种宝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老人却说不上来,因为上辈人只说是一直往西南方向走,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江,便可见到了。
姑娘听了很高兴,她为了搭救乡亲们,拜谢过老人后,就一个劲地向西南方向奔去。她历尽了艰难险阻,渴了就喝山间泉水,饿了就采野草野果充饥,战胜了重重困难,翻过了九十九座大山,跨过了九十九条大江,来到了那个古树参天,如梦如真的神奇所在。可就在这时,姑娘也得了可怕的瘟病,头重如山,心热如焚,神志恍惚,突然她看到泉水中飘来几片嫩绿树叶,就信手捞起塞进嘴里充饥解渴,嚼着吸着但觉清香可口,神清目爽,疲劳顿消,浑身是劲,心想:这一定是老人所说的那种宝树上的叶子了。于是顺着山泉又向山间深处走去,果然在泉水的源头山岭上找到了一棵大树,树叶与她咀嚼的那片叶儿一模一样。姑娘爬到树上,摘下一颗金灿灿、亮油油的种籽,心想乡亲们能够得救了。姑娘高兴得又跳又唱,完全忘了一路上的疲劳。
她的歌声惊动了山上正在砍柴的一位老人,他满脸瑞气,健步如飞,霎时已站在姑娘身旁,一面把姑娘细细打量,一面询问她何以如此高兴。当听了姑娘的陈述后,他连连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好心的姑娘。”于是,老人告诉她,这树叫大茶树,种籽摘下来,必须在三九二十七天内播进土里,才能发芽成活。姑娘听后着了忙,说:“老爷爷,我来寻找这宝树,整整走了九九八十一天,二十七天内如何送得回去呢?这下乡亲们又不能救了。”说着流起泪来,老人听了大为感动,心想:此时我不救她,谁人来救?随即右手拿杨柳枝,左手蘸了几滴露水,朝着姑娘身上轻轻拂了几下,道声“变”!说也奇怪,美丽的姑娘立即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黄色羽毛的小画眉。老人对小画眉嘱咐说,“你赶快飞回去,等到把茶籽种上,露出嫩芽后,只要你忍住不笑不唱,再像刚才那样伤伤心心哭一场,你就会变回漂亮的姑娘。”姑娘高兴极了,衔起那粒金灿灿、亮油油的种籽,展开翅膀,即刻飞翔到了五色彩云中。
小画眉向着她的家乡,飞呀,飞呀,此时她真想放声歌唱,但一想起老人的忠告,马上紧紧衔住茶籽继续向前飞。只闻得耳内风响,飞过了九十九座大山,越过了九十九条大江,眼看就要飞回彩云山,飞回故乡了,当她看到家乡的山山水水就在自己身下时,心想这下乡亲们可得救了,她再也忍不住放声歌唱了。可刚一张嘴,那颗茶籽就掉了下去,她赶快来了个鹞子翻身,想从半空中截住那颗茶籽。然而已经晚了,那颗宝贵的茶籽落到了一座陡峭的悬崖上,滚进了深山的石罅中。小画眉急用嘴去啄,但深不可及,用爪子抓,又够不到底,她急中生智,连忙啄下一朵牵牛花,花朵儿变成了一个精巧的小篮儿。小画眉衔着小篮儿飞到山下装了土,又衔着飞回山上来,把土倒进石缝里,一趟一趟,硬是把石缝中的茶籽埋好。有土缺水也不成呀!她又衔着牵牛花,花朵儿变成一只精巧的小水桶,下到山泉旁,汲来了山泉水,浇灌石缝中的泥土,一趟一趟,终于把石缝中的泥土浇得湿润。小画眉高兴得又忘了老人的嘱咐,不仅没有哭,反倒大笑起来,这时她的全部心血和力量也都用光了,就晕倒在茶籽旁,变成了一块美女石,那神情就酷似活着时的好心姑娘。瓜子脸蛋,浅浅笑窝,在朝着人们微笑!
说来也真奇怪,这茶籽埋土浇水之后,马上发芽出土,见风就长,很快长成一棵又高又大的茶树。一天,山上下了一场大雨,大茶树上不断地滴着雨水,样子就像一个有满腹心事而又无法诉说的人在滴着泪水。泪水滴到小画眉变成的美女石上,石头上竟发出了一棵棵牵牛花的芽儿,一会儿就长出藤儿,结出花朵,而那花朵却比向日葵还大,那花蕊里的柱头变成了一个个金黄色的鸟蛋,个个破壳飞出尖嘴大眼、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画眉。这群小画眉飞上了天空,绕着大茶树飞了三圈,便落在树枝上。她们用嘴啄下了一片片茶叶,便向村里飞去。她们把衔的茶叶放进了患病的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药到病除,精神焕发。从此,人们便知道这种大茶树的叶子可以治病,大家十分爱护它。随着种植茶树的人不断增多,开始出现了成片的茶园和茶山。茶农们为了不忘播茶种变成鸟的姑娘,就给这种小画眉取名为茶姑画眉。
茶姑画眉是茶农的好助手。茶树上长了害虫,她们就帮助捉虫子,还时常衔着金灿灿、亮油油的茶籽,到没有茶树的地方去播种。每年开采春茶的时节,成群的姑娘来到茶山采茶,茶姑画眉就和姑娘们一块唱起悦耳的歌儿。人们说:茶乡的姑娘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都有着茶姑画眉那样的一副好心肠哩!
信阳县的茶农们没有辜负茶姑画眉的心愿,他们把茶树上长出来的芽叶,做成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的毛尖茶。这种茶味浓、香高,而今蜚声海内外。
(庄雪岚)
(十七)擂茶二说
擂茶始于何时?源于何处?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对此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都讲得有板有眼,好在都只是传说,就讲出来让读者们自己去鉴别罢!
湖南桃源南部山区的人们一直保持着喝擂茶的习惯。据老人们说,当地人喝擂茶,与《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有关。三国时,张飞和刘备、关羽三人在桃园义结兄弟,发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那年,刘备用了诸葛亮之计,先后拿下荆州、南郡、襄阳等地,又令赵子龙领三千人马取了桂阳,刘备大喜,重赏了子龙。张飞不服,大叫:“偏子龙得功,偏我是无用之人,只拨三千军与我去取武陵郡,活捉太守来献。”孔明大喜曰:“前者子龙取桂阳郡时,立下军令状而去,今日翼德要取武陵,必须也立下军令状,方可领兵去。”张飞遂立军令状,欣然领三千军,朝武陵界上来。
一天,张飞带兵进击武陵壶头山的“五溪蛮”,路过乌头村(今桃花源),时值盛暑,瘟疫流行,将士病倒了数百人,张飞自己也染上了瘟疫,只得下令在山边的石洞屯兵。健康的将士,有的帮助附近的百姓耕作,有的去寻医求药。张飞想起赵子龙计取桂阳,立下大功,何等荣耀;自己向诸葛军师立下军令状,限期已近,偏偏被病魔缠身,何时得了,心中十分焦急。
当地山上住着一位鹤发老人,素闻张飞大名,听说刘、关、张在桃园结为兄弟,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伸张正义。张飞善使一把丈八点钢矛,勇猛善战,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甚为敬佩。此番,又目睹张飞带兵来到此地,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十分感动,有心要去医治将士之病,以济张飞之难。于是亲自下山来访问张飞,引见之后,见张果然名不虚传,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形貌异常,虽在病中,仍雄风不减,气势非凡。老人上前说明来意,张飞大喜,待为上宾,交谈之下更是十分投机,老人当即向张飞献上祖传秘方——擂茶。张飞和官兵服后,病情大好,遏止了瘟疫的流行。张飞康复后,即亲自上山向老人致谢,并向其当面求教何以擂茶能够治瘟疫。老人说,制作擂茶的主要原料中,茶叶能防病治病,生姜能理脾走表,生米能滋润肠胃,于病体都是有益的。故俗云“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以后张飞虽带领将士走了,但当地喝擂茶的习俗却从此保持了下来。
福建将乐城关,也有喝擂茶的习俗。当地制作擂茶,配料十分讲究。有的除用芝麻,还加入花生磨制,使之味香色佳。有的掺入药物,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盛夏酷暑,人们加入淡竹叶、金银花,喝了使人消暑降火,深秋寒冬,加入干酥的陈皮,让人舒气驱寒。擂茶成了一种独特的保健饮料。
据老人们说,当地人喝擂茶,传说与一位姓伍的道婆有关。将乐旧称古镛州。相传,早先古镛州有一座道观,名叫“长长观”。观址原来是一大片箬竹林。劈竹建观后,竹鞭不死,春天一来,观前观后尽是细细的箬竹和毛茸茸的竹笋。竹鞭甚至穿墙过户,从观内的砖缝里面窜出来,探头探脑地往外看。这“长长观”的道长是一位姓伍的道婆,她教人撒芝麻沤烂竹鞭。几年后,竹鞭倒是沤烂了,但芝麻却又长遍了道观的四周。有一年,正当芝麻结籽的季节,古镛州大旱,连“长长观”后面的一片老茶树也都枯黄了。
灾年饥民多,路上常有倒毙的饿殍。伍道婆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有心拯救灾民,又苦于观中没有多余的粮食。伍道婆看着身边几筐刚收下的芝麻,心想倘若炒了放赈,只怕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何才能省吃俭用,多救活一些灾民呢?她思忖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尽量将这些芝麻化开来用。先是抓一些芝麻和生米,再掺入干枯的茶梗茶叶,一起放进擂钵里,磨成细末,然后用沸水冲沏成一缸缸擂茶,让附近的灾民饮用。饥肠辘辘的灾民本来饿得头昏眼花,但一经喝下这种擂茶,不仅解决了饥饿之感,而且止渴生津,心爽神清。一连多少天,伍道婆天天擂茶赈灾,直到下一茬农作物收获。想不到有些人连着喝了伍道婆的擂茶,竟然上瘾成癖,一天不喝,就觉得心烦神躁,因此经常磨制擂茶来喝。如今“长长观”早已倒了,但伍道婆的擂茶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庄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