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食品厂的经历,使得蔡衍明安下心来认真思索这两年的成败得失。蔡衍明不认为自己输得一塌糊涂,他开始认真学习一些管理的知识,并时刻关注市场上的风吹草动。往往一连好几个月,他都在市场上跑。后来他回忆说:那次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我没脸回家,这也好,我天天在市场上转悠,终于明白了市场到底需要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蔡衍明发现台湾的稻米过剩,米果产品在台湾并没有做起来,日本的米果产品虽然在本国已经风靡,但是还没有发现台湾市场。于是,蔡衍明发现了从日本引进米果生意这样一个机会。
然而,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才是关键。当时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做中间商,从日本进口米果,然后到台湾销售,然而如此一来台湾的原料优势就没了,而且蔡衍明的本意并不是如此,他要做的就是自己建厂,生产自己的米果。于是,他跑到日本找“米果之父”桢计作,希望与他合作。然而当年桢计作已经64岁,蔡衍明只有23岁,很显然桢计作对这个合作不甚赞同:“我年纪和你差这么多,和你合作,如果不成功,我会被人家耻笑。你不成功我这个社长也要辞职。”
对于桢计作的拒绝,蔡衍明并没有灰心,他认准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放弃。于是,他经常在桢计作下班的路上等他,跟他商量合作的事情。与此同时,他经常回到台湾调研市场以及建厂的相关情况,并作出自己的计划书。当桢计作看到蔡衍明计划书不断完善的时候,他认为这个小伙子确实用心了。于是,信奉“缘分”的桢计作最终接受了出现在他面前的这个中国小伙子,蔡衍明拿到了制作米果的技术。
有了米果技术的蔡衍明并没有马上就开始建厂,而是通过父亲和以前的老员工对建厂做了周密的安排,万事俱备的时候,仿佛旺旺在一夜之间就起来了。
命运往往会给大家很多机会,许多成功都是从上帝的“不仁慈”开始的,而这份“不仁慈”与赏赐之间的区别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当命运使得纨绔子弟出身的蔡衍明生意失败、伤及自尊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上帝的“不仁慈”,然而蔡衍明即时悬崖勒马,踏下心来认真做事,进而通过自己的诚心打动了桢计作,很显然“不仁慈”就成了一种奖赏。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天上掉下一块东西,人们觉得只要是馅饼就已经喜出望外了,实际上天上掉下的是块金子。在瞬息万变的生意场上,时时都有机会,但是能否抓住机会,机会能否变成自己的机遇,这就要看自己的准备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不能总是等待命运的垂青,总是等待天上会掉下一个馅饼。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即使上帝爱恋你,也只会给你原材料,至于是否能做成馅饼还得由你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