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船长企业家”张荣发 5、生意人永远不能停止学习

生于台湾港口城市基隆的张荣发从小在海边长大,天生就注定要“靠海吃饭”。张荣发的父亲是船上的木工,在他18岁时就死于海难,7个子女全赖寡母抚养。然而,张荣发并不屈服于困顿的环境。他自小就显露出绝不低头的骨气,逆境反而锻造了他创造新天地的气概。

珍珠港事变后,14岁的张荣发,白天在基隆的日商船公司挣钱,晚上赶搭火车到台北商校讲习所读书。因为基隆多雨,他常常穿着雨衣雨鞋就赶进教室,“大家都叫我基隆雨衣!”他说,战乱还能念书,是种幸福。

从台北商业职业学校毕业后,张荣发就跑到海运公司打工。少年气盛的张荣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从最早的事务员一步步升为事务长、理货员、二副、大副,最后升级考到航长执照。

大量阅读,无疑给张荣发注入了更宽广的视野。从17岁跑船起,在船上有空就读书,“我是靠自修苦读考上船员、当上船长的。一本书要读两三遍。”创办长荣航空时,他购买成堆的航空技术、飞机结构与航管等方面的日文书,读到书皮都破掉了。到波音原厂看飞机,他亲手拿着皮尺,检视内外观层层的设计,让波音高层叹为观止。

认真学习的态度也使他结交了诸多良师益友。17岁那年,第一次出海,在日本商船贵州丸上当事务员,当时所有商船全被征召做军事运补,每趟出航能否回来都是未知数,“但那时不怕,觉得上船见习,还能赚钱养家,是种必要且光荣的事。”

那段无情的战乱岁月,在起伏的波浪中,交织出张荣发与两位生死至交的友谊,一位是小时邻居林泰山,一位是前辈林添福。张荣发得以上船,是靠林泰山帮忙才登上林添福担任船长的凤山轮的,这两人是他航海的老师,也是他一辈子的良师益友。

“只要和船、大海、航空、医疗有关的书本杂志,我都爱看。”笃信天道的张荣发连读佛书也一样专注,“你可以问我观世音的故事,我读了三次。”

究竟应该怎么当老板?张荣发有一套直白的论述,他说:“做老板要多看、多学,才能有把握。认真看东西没有白看的。像我在日本讲飞机有关的问题,他们大吃一惊,说你怎么对飞机那么内行?我注意的要点和他们不一样,不是空空洞洞的,飞机的性能、特点,我都能讲出来。道理都是一样的,平常就要多看多问。”

张荣发不仅自己喜欢读书,而且非常重视员工的学习状况,对于人才的培训开发更是大手笔。这种投资,显示了他独特的用人哲学。

最明显的例证是,他支持台湾淡江文理学院设立航海系、轮机系,教学设备由长荣海运公司捐赠,并投资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商船学馆,购了一艘2000 吨级的货船供学校教学、实习。1983 年,他又捐给该校650万美元的培训费。这为长荣海运公司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级航海人才。

有人说,张荣发在经营管理上采取“精兵简政”的方针,唯有对人才培训肯下血本。他可以大手笔订购20 多架巨型客机,花大钱把飞行员、维修人员、空服人员送往美、日受训,但却不肯多用一名员工。

创富经 培训学习就是创造财富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办企业,首先是一种商业实践活动,没有固有的模式和规律来遵循。确切地说,每一次商业行为都是一次创新,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形灵活应对,需要从消费者、竞争对手,乃至失败经验中学习经营的智慧。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似乎很难。但对领导人来说,只要能听反对意见,从不忘记学习,就容易一步步发展壮大,甚至实现企业爆发式增长。经验是累起来的,才干是历练出来的,而养成学习的习惯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指出,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有人对世界上优秀的15家公司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公司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并长盛不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非常重视对员工的。

在杜邦公司,受过高等技术教育的人员会被从科研部门调往加工部门,再到市场营销部门、管理部门、公司人事部,然后进入公司各级领导岗位。

这些成功的企业时刻在做着人才培养的事情,在工作中训练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他们具备有朝一日在综合领导岗位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才培养,而是为公司经营的远景战略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