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曾说,主持人是文人,不是演员,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中国诗词大会》后,很多人纷纷赞叹:“原来你是这样的董卿。”这样的董卿知性、优雅、极具丰富的内涵和高贵的气质。
董卿在舞台上的举止谈吐离不开她热爱读书的习惯,董卿曾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即便工作再忙,董卿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有人问董卿,如果让你只带3件东西在荒岛上生存,你会带什么。董卿回答:“一是书;二是一粒种子,‘在上面生根发芽,让我看到希望存在’;三是男人,‘带一个爱人过去,生活中不能没有这些’。”她把书放在第一位,可见,书在董卿骨子里的分量。
早在中学时期,董卿就开始三五天读一本名著。每年寒暑假,董卿的母亲都会给她开列书单,基本都是《红楼梦》《基度山伯爵》《简·爱》《茶花女》等国内外名著。
有时董卿读书实在太快,心存疑虑的母亲还会抽查一下,找出名著中的某一章节,让董卿罗列其中的人物关系,以强记为特长的她总能对答如流。
在董卿看来,正是这种教育方式让她学会用书来充实自己,董卿说从小父母亲就非常注重对她个人内涵、学识的培养,让她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即使现在的工作非常忙,董卿也不忘抽出时间阅读。她说:“阅读是我睡前的必修课。我必须有自己的空间。我养成了自己的作息规律。每天都是十一二点才结束工作回家,然后上网浏览新闻,大事小事轶闻趣谈。到了一两点,心静下来,便是我的阅读时间,总有一两个小时,而睡觉的时间就要到凌晨三四点,这是我的生物钟。”
董卿不仅喜欢阅读,还有摘录的习惯。在董卿粉丝论坛里记录着她的摘抄分享: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中有那么多酒馆,而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选自电影《卡萨布兰卡》
You had me at“hello”。当你说“你好”的那一刻起就拥有我了。——选自电影《甜心先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摘自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女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爱读书的女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她可能貌不惊人,但她有一种内在的气质:优雅的谈吐超凡脱俗,清丽的仪态无须修饰,那是静的凝重,动的优雅;那是坐的端庄,行的洒脱,那是天然的质朴与含蓄混合在一起,像水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迷人,像花一样绚丽……
跟她说话总能使人神清气爽,俗气全无;跟她交往常使人了无城府,阳光灿烂。的确,一个女人,在读过足够的好书之后,会变得很优秀,因为书给了她底气,熏陶了她至真、至美、至纯的情感,使她变得温文娴雅,善解人意,充满书卷气息。
著名女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民国才女”张爱玲不仅“嗜书如命”,而且据说5岁就开始读《红楼梦》,至老不辍。晚年之时,竟拿出10年的时间,广泛阅读《红楼梦》的各种版本,以及相关论著,终成《红楼梦魇》一书。这也是张爱玲一生唯一的一本学术论著。因为喜欢《红楼梦》,她甚至感叹自己不能与曹雪芹生在同一时代,因此不能一睹他的风采或一听他的高论。
张爱玲虽然“嗜书如命”,但她的阅读面并不是很广,在阅读方面,她“也随和也挑剔”,所以,许多名著她并不熟悉。据庄信正在他与张爱玲的通信集中说:“一九六三年张爱玲为香港电懋公司把《呼啸山庄》改编为电影剧本《魂归离恨天》,但张爱玲却坦承从未读过这本名著,而只是看过电影和舞台剧本。张爱玲的美国丈夫赖雅,与乔伊斯是好朋友,他向张爱玲极力推荐乔伊斯的作品,她却从来不读。甚至于,张爱玲曾经在给朱西宁的信中说,她连自己的丈夫赖雅的作品都不看。”
正是这种“特别”的阅读习惯令张爱玲成为一名才情傲人的传奇女子。书让女人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使女人懂得包装外表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润。“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罗曼·罗兰如是劝导女人。
著名女作家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多读些书,读些好书,知识是唯一的美容佳品,书是女人气质的时装,书会让女人保持永恒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