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里的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其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美得让人窒息的画面。诗词的美将喜欢诗词的女子也晕染得别有韵味和风情。“腹有诗书气自华,最美不过董卿”,这是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们对董卿的评价。就连节目中的选手都引用起诗句来夸赞董卿,“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
节目中的董卿落落大方,眼角眉梢带着盈盈笑意,各种诗词信手拈来,还特别的应景。她化身为一个古典美女,引领我们徜徉在浩瀚无边的诗词海洋,嗅闻淡淡幽香。
《中国诗词大会》有一期节目中提到了乡愁,董卿便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有自己的乡愁,也都有值得自己追忆和怀念的地方”。光背前半部分诗句,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而接下来的发挥考的就是主持人的功力了。
还有一期,一位孩童清脆地唱起《春夜喜雨》,父亲轻轻地和着,董卿被这一幕感动,眼睛里闪着泪花,随口念出了叶赛宁的《我记得》,“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从中我们领略到的是董卿强大的诗词库存储量。
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简洁却意境深远,让人沉醉。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的《离思五首》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的《鹊桥仙》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的《木兰词》
诗词用词都非常精准和优雅,用寥寥几十个字就描写出了事、物或者人。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更容易也更愿意记住,慢慢回味这一小段文字,不自主地就让自己融入优美、令人陶醉的意境中,感受唐时的风轻轻拂动,聆听宋时的雨缓缓飘落。
美是动态的,是会传染的,美丽的诗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人的精神世界。女孩子读点诗词,时间长了气质就会改变。长期在诗词熏陶下的女人,会变得更喜欢思考,从而由此及彼对自己进行“完美”,久而久之,她的气息和言谈举止都会改变,从内而外地散发出带有书卷气的美。
有人形容《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董卿:“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和她有着同样美好品性的佳人虽不多,却也照亮了中国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夜空,成为一颗颗闪亮璀璨的星。才女林徽因就是其中一颗。
林徽因的父亲谈及女儿时说过,林徽因的博闻强记令人惊异,无论是济慈、雪莱,还是勃朗宁、叶赛宁、裴多菲、惠特曼……在以林家为中心的小文坛上,如果有谁记不住、背不出的诗句,林徽因都能准确无误地背出来。当她用英文朗读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这首诗时,在座的陈岱孙、金岳霖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由此可见林徽因广泛的阅读量,也足见其才情。
日常生活中的林徽因非常喜欢安静,因为往往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才觉得自己真正沉浸到书海中去,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周遭曼妙的人生。闲暇之时,她曾在书中写道:“看着阳光洁净地映在书桌上时,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的豪兴,情趣上的闲逸;即或所谓‘窗明几净’,那里默守着神秘的期待,漾开诗的气氛。”
想象一下吧,一个身段婀娜的女子身束罗裙,手捧诗书,任由唐诗的芬芳渲染了头上的晴空,宋词的花海醺醉纷扰的心田。一种“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花”的婉约高雅气息迎面扑来。她是初春,挽清香、约芬芳,携温润、秀春色。她的美是柔和的,似水、如花,细腻、精致,是穿梭在疲惫世界里的一份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