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财富与竞争 浏览器之战

因特网中没有任何东西与正常的经营法则背道而驰。

——网景公司合伙创办人马克·安德烈森

美国在线公司不断与网景公司交好,而与微软公司展开争斗。

当吉姆·克拉克断然拒绝美国在线公司想要购买网景公司股份的意图后,美国在线公司便向其他公司购买了一种浏览器,抢在微软公司之前抓住了另一种浏览器。但是史蒂夫·凯斯仍然对网景公司及其浏览器情有独钟,因为该浏览器被人们视为最好的一个产品,网景公司则是前景非常看好的公司。但是他对网景公司感兴趣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美国在线公司的大多数高级官员都将网景公司的一班人马看做是可以打交道的人。美国在线公司的人认为在与微软公司的竞争中,网景公司是自己的天然盟友。

多年来,微软公司一直在稳步打入美国在线公司的控制领域——在线系统。虽然美国在线公司使得人们能够用它的Web浏览器访问因特网,但是它主要是作为一个在线服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线服务公司一直为付费用户提供与因特网相连接的服务,为他们托管电子讨论组,并为他们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所有这些服务也都是在因特网上实现的,不过在线服务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并且是比较容易熟悉的。微软公司运用它的微软网络系统MSN打入了这个市场。虽然美国在线公司仍然是无可争议的在线公司领导者,然而它开始担心自己究竟能否保住这个领先地位。

由于浏览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在因特网上漫游,因此在线公司的前景变得乌云密布。正因为如此,美国在线公司才迫切需要拥有一种浏览器,并且对网景公司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正因为如此,微软公司才愿意降低自己的MSN系统的价格,以便在竞争中击败网景公司。

1995年,微软公开宣布将着手因特网产品的开发。不久微软公司的意图就开始明朗起来。当它向一家小公司购买了浏览器技术的使用许可权并接着开发了它自己的浏览器因特网探索器之后,微软便开始拉拢美国在线公司。

让美国在线公司改用微软的浏览器,对于网景公司在公众中拥有的领先地位形象是个沉重的打击。当时,美国在线公司拥有数百万个用户,如果每个用户都改用微软公司的浏览器,那么在浏览器的竞争中,网景公司的地位很快就会退居微软之后。

为了使自己的浏览器出现在美国在线公司用户的计算机屏幕上,微软公司愿意以非常优惠的条件与美国在线公司达成交易。为了回报美国在线公司购买因特网探索器(Internet Explorer,IE)的使用许可权,微软将在视窗操作系统桌面上加一个美国在线公司的图标。这相当于免费给美国在线公司进行广告宣传,并且表示微软同意在视窗用户每次启动计算机时屏幕上可以出现美国在线公司的图标。这是公开出卖微软自己的在线服务系统MSN,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重要的问题在于微软可以借此方式来打击网景公司。而价格问题使得美国在线公司不忍心拒绝与微软做成这笔极其优惠的交易,因为它可以免费获得IE这个浏览器。

不可思议的是,美国在线公司仍然拒绝了微软提供的优惠条件。它认为微软是竞争中的敌人,最后它既取消了与网景公司的交易,也没有与微软达成协议,但是它将微软的浏览器作为首选浏览器进行推销,使网景公司陷入了不利的地位。

在与网景公司进行洽谈的过程中,凯斯强调指出网景公司的Web站点的重要性。它是Web上的一个非常有名的访问区域,网景公司可以非常容易地在该网站上刊登广告。数百万人每天都访问网景公司的Web站点。凯斯指出,它就像在线服务公司的用户能够访问各种在线服务一样。微软懂得这一点,并且已经将它的MSN系统演变成为它自己的Web站点。凯斯认为网景公司尚不懂得它的价值。

与此同时,美国在线公司就Java编程语言的问题与太阳公司展开了洽谈,而网景公司则与太阳公司共同开发一种比较简单的语言,这种语言与Java语言无关,它称为Java脚本语言(Java Script),它使人们能够将一些交互式特性添加给Web页,而不必学会像Java这样的完整的编程语言。所有这些公司都把微软视为敌人,因此它们完全有理由携手合作。

这时每个公司都对微软构成了威胁,至少微软公司总部是这样认为的。太阳公司打算开发一种基于Java编程语言的操作系统。网景公司正在将浏览器开发成为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替代操作系统的产品。而Oracle公司则通过推出那些不运行视窗系统的简化型网络计算机,加入这场争斗之中。

1996年10月,Oracle公司与网景公司宣布,它们将合作开发网络计算机(NC)。这条消息说明了对微软公司的担心是如何导致一些公司走向联合的。两个月前,马克·安德烈森曾经嘲笑过网络计算机,而拉里·埃利森也把网景公司的技术讽刺为“非常非常单薄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IBM公司郑重承诺准备开发Java软件产品,因此,反微软联盟增加了一位有力的打手。然而微软公司继续向因特网和在线领域进军。1997年底,微软的浏览器IE在流行程度上超过了网景公司的浏览器,1998年底,微软的MSN站点的访问人数超过了网景公司的网络中心(Netcenter)站点,并且成为一个主要的因特网门户站点,数百万人将这个入口作为一种家庭上网的基地,以便进行Web浏览。网景公司迅速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它的前景究竟如何?人们不得而知。

1998年初,为了争取在安德烈森于5年前建立起来的浏览器市场中生存下去,网景公司采取了某些措施,从而使公司的董事会目瞪口呆,而编程员则兴高采烈。它公开了浏览器的源代码。

软件产品的源代码是软件公司皇冠上的宝石,必须严加保护,防止窥视者的目光和窃贼的手。为了这种知识产权而引起的法律争端是如此激烈,以至于在有些案件中,争执双方的公司都受到了无法恢复的创伤。博兰公司就因为这种法律争端而付出的代价大伤元气;数字研究公司因为与IBM公司打官司而一蹶不振,苹果公司威胁说要为GEM图形用户界面的事而起诉它;软件艺术公司因为与个人软件公司打官司而被挤出了软件经营领域。

但是网景公司竟然打算将它的源代码放在因特网上,让大家查看;而且不仅仅是查看而已。编程员可以免费使用这些代码来开发新的软件产品,但是他们开发的新软件也应该向其他开发人员公开,这意味着网景公司可以在自己的浏览器中使用其他编程员编写的增强软件。网景公司实际上是让整个软件界帮助它开发软件。这个开发项目及其Web站点称为Mozilla,这是网景公司浏览器原始代码的名字。

安德烈森和克拉克知道这样做是有风险的,但是他们也懂得开放式系统可以带来的好处。个人计算机产业是建立在免费共享信息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凡是进步迅速的地方,都是信息共享搞得好的地方。在因特网这样的高速发展领域,对很快就会过时的技术实施保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网景公司公开其源代码的做法是个非常大胆的举措。

不过网景公司的做法并不是没有先例的。因特网上运行的大多数软件都是用开放的方式开发的。另外,Unix操作系统常常是在这种开放式环境中得到进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位名叫莱纳斯·托瓦尔兹的年轻的芬兰黑客开发出一个Unix内核(操作系统中负责处理内存、文件和外部接口等基本操作的这部分系统)的新变形。托瓦尔兹将他的操作系统取名为Linux,他公开了它的源代码,请编程界为它加以改进。编程界对此作出了极其热烈的响应。6年后,Linux操作系统从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个业余爱好者软件项目发展成为一个占有优势地位的Unix版本,它被移植到Intel PC和梅肯套希计算机上,并且在软件开发界得到了推广应用。不久,来自Linux操作系统的竞争压力迫使微软公司重新设计了Windows NT系统,该系统是微软希望取代服务器市场上的Unix时所用的高端操作系统。由于数以千计的富有才华的编程员对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微软公司究竟能不能在竞争中坚持下去,这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Web专业人员尤其懂得并且重视开放源代码的模式。Apache是个重要的Web服务器软件,它就属于免费的开放源代码产品,许多必备的因特网工具也是这样的产品。因特网和Web是在学术环境中问世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开放源代码是一种很自然的模式。也许它不是最适合销售赢利的模式,不过这只是一种假象。经营Linux操作系统的公司也都在赚钱,也吸引了许多投资商。“开放”并不等于“免费”。

与此同时,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大约20个州的司法部长对微软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它触犯了反垄断法,声称微软公司滥用它在操作系统领域中的垄断地位,阻碍了竞争,尤其是在与网景公司的这场官司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网景公司的发展确实受到了影响。该公司感到头痛的问题是,它试图确定公司的未来究竟是应该发展浏览器还是别的Web软件,是开发各种服务软件,还是将Web站点作为广告收入的来源加以宣传。Mozilla软件开发的前途未卜。

接着,1998年11月24日,美国在线公司宣布它已经结束与网景通信公司的谈判,决定以大约42亿美元的股票价格收购网景公司。凯斯终于得到了他认为可以弥补美国在线公司不足的这家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在这项收购活动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承诺负责销售美国在线公司不需要的网景公司的软件,作为对美国在线公司因销售网景公司的产品和太阳公司开发的某些产品而减少了的收入的补偿。网景公司的资产被分割,交给最有可能充分利用这些资产的有关各方。

微软公司指出,美国在线公司收购网景公司后,经营环境中的不平衡现象已经得到纠正,指控微软的诉讼案应该撤销。但是法庭并不这样认为,就在本书付印时,这个案件仍在审理之中。

此时,在公司外的数百名编程员的协助之下,网景公司的Mozilla项目开发完成了一个新版本浏览器。虽然美国在线公司宣布继续支持Mozilla项目的开发,但是这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既然它是个开放源代码软件,那么正如一位记者所说,该浏览器已经“直接从因特网的危险品清单中变成了一种不朽的产品”。它不再与单个公司相关联,只要编程员认为存在维护它的价值,它就到处可以使用。但是,不管它是否属于一种不朽的产品,微软已经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微软真的获胜了吗?它已经摆脱了来自网景公司的威胁吗?或者说开放源代码改变了竞争的规则吗?

一些人曾经预言,开放的源代码软件将会霸战整个软件市场。支持者说,开放的源代码软件,其性能通常优于市售的软件,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查找和纠正软件中存在的错误。他们声称,在开放的源代码环境中,存在一种自然淘汰机制,可以确保只有最佳软件才会生存下来。开放的源代码的积极支持者兼作家埃里克·雷蒙德认为,在开放的源代码中,我们将会看到一种新的非市场经济的出现,这种经济与中世纪的同业公会十分相似。

可是这真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吗?这种开放源思路,也就是约翰·德雷珀称之为的沃兹原则,实际上只不过是加里·基尔多尔在大学里曾经主张的共享思想的实现而已,而恩格尔巴特这样的经过科学培训的技术人才则认为这种思路共享是科学进步的关键。这种开放源思路在网景公司、苹果公司创办之前,在个人计算机革命掀起波澜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作为软件开发的一种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最早的计算机问世的时候,开放源思路就已经应运而生,从此它就成为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个人计算机革命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过程中,它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如今出现因特网之后,它正在将一场新的革命推向前进。

编程员兼编辑安德鲁·弗吕格尔曼提出了共享软件的思路,如果用户发现某个软件对他有用,他就可以使用该软件,并向弗吕格尔曼支付相应的费用。

导致个人计算机问世的这场特殊的技术革命已经结束,这场革命是由技术发展和文化因素的共同力量而掀起的,1975年Altair计算机宣布问世,这场革命随之而开始,1984年为大众设计并且大规模推向市场的第一台计算机即苹果公司的梅肯套希计算机的推出,标志着个人计算机革命结出了硕果。

然而占领皇宫并不意味着革命真的已经大功告成。1984年以来,我们目睹了这15年中个人计算机不断演变发展的历程。计算机和软件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计算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方式日益先进,个人计算机已经广泛普及,逐渐成为人们使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业务工具,并且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家用电气设备,计算机技术为人类赋予了巨大的力量。


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并且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世界因此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975年,个人计算机还是人们狂热追求的一个梦想。

狂热的梦想者一次又一次地顶住了来自那些公认的技术权威的阻力,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实现了他们的梦想。戴维·阿尔竭力劝说数字设备公司的管理人员,使他们相信人们确实想在家里使用计算机。李·费尔森斯坦于20世纪60年代后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积极展开工作,以便将计算机的力量赋予普通人。埃德·罗伯茨努力寻求一笔贷款,使MITS公司能够维持运营,以便制造配套完整的计算机。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以便实现他的计算机梦想。史蒂夫·多姆皮尔专门乘飞机前往阿尔布克基,以便查看他订购的Altair计算机是否落实。迪克·海泽和保罗·特雷尔开设了一些商店,专门销售他们的朋友声称没有市场的计算机产品。迈克·马库拉支持两个年轻人在车库中创办的计算机公司。这些都是充满梦想的人。还有特德·纳尔逊,他是个最痴迷的梦想者,他预见到计算机是个充满希望的新领域,因此用他毕生的精力使之得以变成现实。这些人都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梦想着实现同一个目标,即个人计算机,将计算机技术的强大功能包装在一个小巧玲珑的机壳里,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它。

今天,改变世界成了这台小巧玲珑的机器努力实现的目标。曾经只是个革命性思路的个人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工具。但是,它不仅是一件具有革命意义的强大工具,而且是能为革命赋予力量的工具。正如万维网是在NeXT公司的小机盒上发明的那样,下一场技术革命很可能是在个人计算机上掀起的。

也许下一场技术革命是由一些聪明年轻的黑客进行的,也许现在他正在阅读我们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