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财富与竞争 几位聪明年轻的黑客

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没有特别的理由让两个人去从事这项工作,也没有理由让森尼维尔的两个人去开发苹果Ⅰ计算机。只不过有时公司需要一股促进力量而已。

——网景公司合伙创办人马克·安德烈森

1994年比尔·盖茨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但是他心里不免产生了一丝担心。

比尔·盖茨究竟是不是美国最富有的人,是不是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是个人计算机革命的象征和发起人,这一点并不重要。他是不是创办了一家公司,其产品控制着计算机产业的大部分市场,而且他是这家公司的老板,这一点也不重要。盖茨认为,只有依靠永不停息的苦干、不屈不挠的竞争和不知疲倦地发挥聪明才智,他和微软公司才能保持其领先地位。他知道,某个地方的几位年轻聪明的黑客会在两个月内编写出几千行巧妙的代码,从而在一夜之间改变竞争的规则,把微软公司拉下马。

盖茨知道这些黑客无处不在,因为他本人就曾经是个黑客。他懂得黑客在智胜一家巨型公司时所感受到的那种激动和快感。如今,他处于黑客的对立面,他能够想像到有一天那位聪明年轻的黑客成功地智胜他时的情景。

也许马克·安德烈森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年轻的黑客。

安德烈森的成功是在万维网的环境中取得的,但是若要理解他取得的成功具有什么意义,我们必须回过头来看一看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阿尔布克基和硅谷的个人计算机开拓者并没有发明万维网,但是万维网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个人计算机革命头10年激发的信息共享精神。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万维网是这种精神在软件领域中的体现。

Web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技术发展的最初时期,当时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写了一篇具有科学远见的论文,这篇论文预计信息处理技术将会扩展人类知识的范围。1945年,布什的这篇论文给计算机领域的两位最有影响的专家特德·纳尔逊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以极大的启发,他们分别以各自的方法,对布什关于知识互连环境的粗略设想作了具体的表述。恩格尔巴特与纳尔逊两人的设想的核心是一个关于连接的思路,他们都认为必须用一种手段将“这里的”一个单词与“那里的”一个文档连接起来,使读者能够自然而不费力气地沿着这个连接去寻找需要的文档。纳尔逊将这种功能取名为超级文本。

超级文本只是个有趣的理论概念,布什发现了这个概念,纳尔逊和恩格尔巴特将它作了具体化,但是当时没有一个全球性的通用网络来实现这个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由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署(DARPA)与若干所大学开发建立了这样一个网络。DARPA网络并不只是连接各个计算机,它把许多个网络连成了一体。随着DARPA网络的不断扩展,遂改名为因特网,它是一个庞大的全球性计算机的网中之网,因特网最终使超级文本得以实现。由于DARPA的编程员开发了一种沿着因特网传递数据的方法,同时个人计算机革命使普通人掌握了访问因特网的手段,因此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1990年,位于法国与瑞士边界的欧洲高级研究实验室CERN的研究员伯纳斯·李发明了Web。他于1989年创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编写了第一个Web服务程序,用于将超级文本信息放到网上,同时他也编写了第一个Web浏览器程序,用于访问这些超级文本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便于管理的信息组来显示,这些信息组称为“页”。

这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它给能够使用这一成果的范围较小的大专院校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士涉及的范围比较小,因为当时很少有人拥有相应的计算机,该浏览器在普通人拥有的计算机上是无法安装运行的(伯纳斯·李是在NeXT公司制造的新型黑色计算机上开发浏览器的),它专门将它限制为只能进行文本通信。纳尔逊、恩格尔巴特和布什等人从来没有说超级文本只能是链接的文本,而超级媒体则是个表义性更强的术语。

当时充分认识到伯纳斯·李的发明具有重大意义的单位之一是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厄巴纳-香潘校园中的全国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NCSA拥有一笔很大的预算经费,有许多热门技术,并且有大量的技术人员,但是,据一位在那里工作的聪明年轻的黑客说,“他们没有足够的事情可做。”

尽管每小时的工资仅为6.85美元,但是马克·安德烈森认为在NCSA工作是一件美差。他是个思维敏捷的在大学上学的编程员,他喜欢在能够谈论Unix代码的环境中工作。安德烈森观察了伯纳斯·李的开发成果,发现Web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不过他也注意到它的使用仅局限于少数大专院校的人士,需要拥有价格昂贵的硬件并使用老式而专用的软件才能访问。他认为,让Web被每个人访问,这里面蕴含着“一个巨大的商机”。

1992年年底的一个晚上,安德烈森坐在他的朋友埃里克·比纳的汽车里,他对比纳说:“让我们来干这件事情吧”,他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商机”。

于是他们开始废寝忘食地进行编程工作。从1993年1~3月,他们编写了9000行程序,取名马塞克(Mosaic)。这是个Web浏览器,但它与伯纳斯·李的浏览器不同。马赛克是用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浏览器,是人人都能使用的Web浏览器。它能显示图形,你可以用鼠标点击按钮,进行各种操作,不,你可以访问各个地方。马赛克完成了将抽象的链接变成某个你要访问的地方的过程,使用马赛克,人们就会明显感到好像是在某种空间里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有人称之为网络空间。

这正是比尔·盖茨所担心的问题,即某个聪明年轻的黑客,或者两个这样的黑客,在两个月内编写出数千行巧妙的代码,从而改变了竞争的规则,使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威胁到盖茨已经建立的软件王国。

安德烈森和比纳在因特网上发布了马赛克浏览器。他们与NCSA的其他几位小伙子签订协议,将马赛克浏览器从Unix操作系统移植到其他平台,并且也在因特网上发布他们的浏览器。数百万人从网上下载了该浏览器。从来没有一个软件像马赛克那样如此迅速地被那么多的人掌握使用。

这个软件实际上可以使你环游地球。这是件令人惊叹的事情。你可以在纽约图书馆的一台计算机上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单击一个链接,便可越过海洋来到英国,观看环球剧院(Globe Theater)的图片,再次点击一个链接,又可以返回信息存储栈,阅读莎翁名著《哈姆雷特》,只不过它们放在另一个信息存储栈中。这个《哈姆雷特》拷贝恰好放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个Web站点上,这没有关系,地理位置与网络空间没有什么关系。你可以不离开你的椅子,浏览难以计数的各种信息。在人们建立Web站点之前,这一切都无法实现,不过它是随着马赛克浏览器的推广应用而随机发生的。任何人只要想用马赛克浏览器,你就能“得到它”。马赛克浏览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安德烈森成了名闻遐迩的英雄。

1993年12月,安德烈森大学毕业,他想再干一件一鸣惊人的事情。受硅谷吸引,他拜访了硅图形公司(Silicon Graphics)的创办人吉姆·克拉克。马赛克浏览器和安德烈森抓住Web的发展潜力这一契机,给克拉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4年4月,两人创办了一家公司,起先取名为电媒体公司(Electric Media),后又改为马赛克通信公司(Mosaic Communications),最后定为网景通信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他们准备生产支持这个新事物和支持万维网的软件。

从事浏览器开发的公司并不是只有他们一家。到了1994年中期,已经出现了几十种Web浏览器,其中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需要付钱购买的;有些用于视窗、梅肯套希和Unix操作系统,有些用于特定的平台;有些属于简化型,有些配有铃声和口哨声。除了马赛克浏览器外,还有MacWeb(梅肯套希Web浏览器)、WinWeb(视窗Web浏览器)、InternetWorks(因特网作品浏览器)、Slipknot(活结浏览器)、Cello(赛罗浏览器)、NetCruiser(网络巡洋舰浏览器)、Lynx(林克斯浏览器)、AirMosaic(空中马赛克浏览器)、GWHIS(GWHIS浏览器)、WinTapestry(视窗装饰浏览器)、WebExplorer(Web探索浏览器)以及其他许多浏览器。

创建个人的Web页变成了流行的时尚,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Web用途,比如通过Web来订购比萨饼。Web摄像也成了另一种流行时尚,它是由数码相机将一连串的摄影作品送到Web站点供人们欣赏。你可以访问一个Web站点,观看麻省理工学院的咖啡休息室,查看从圣克鲁兹海滩到硅谷的17号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流量,也可以监控加利福尼亚海岸沿线的海浪情况。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建立了一个Wozcam摄像站点,这样,他的朋友就能观看他工作的情况。Web犹如波浪,而克拉克和安德烈森则乘着波浪飞速前进。

他们聘用了埃里克·比纳和从事过马赛克浏览器开发的其他NCSA人员,从头开始编写一个新的浏览器软件,并且尽可能使它成为一个不怕攻击的出色的浏览器。1994年10月,他们在因特网上发布了该浏览器的测试版。12月份,他们正式将网景导航器(Netscape Navigator)以及其他Web软件产品推向市场。到1996年底时,已经销售出4500万个拷贝。公司以一日千里的速度飞速向前发展,克拉克请来业界元老,因出色管理麦考蜂窝式电话通信公司(Mc Caw Cellular Communications)而受到广泛尊敬的吉姆·马克斯代尔担任网景公司总裁。

业内人士和华尔街将网景公司视为前景十分看好的公司,而最看好网景公司的则是主要的在线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AOL)的史蒂夫·凯斯。他提出想为网景公司提供启动资金,可惜克拉克没有接受他的好意,他担心AOL公司的卷入将会影响潜在客户的增加,因为他们认为AOL将是一股竞争力量。1995年8月9日,网景公司的500万股原始股票公开上市(IPO),每股股票价格为28美元。上市当天的收盘价便翻了一番,网景公司的价值一下子变成30亿美元。

这一年,微软公司作出了反应。

1995年5月,盖茨向他的员工指出,因特网是“1981年IBM PC问世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发展成果”。12月份,他公开宣称因特网将渗透到微软从事的一切开发活动中。这使网景公司的股票价格立即下跌17%,并且再也未能回升。微软决定打入浏览器市场。它迅速而果断地以转让方式购买了一些浏览器技术,并开发成功它自己的浏览器因特网探索器(Internet Explorer),以便与网景公司的浏览器展开竞争。盖茨认为,由聪明年轻的黑客和业界元老成立的网景公司对微软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因此必须将它消灭。

认为因特网是对微软在PC市场中的霸主地位的一种威胁,持这种看法的不只是盖茨一个人。曾经开发以太网协议的网络专家鲍勃·梅特卡夫曾为《信息世界》杂志撰写了一篇专栏文章。1995年2月,他预言,浏览器实际上将成为今后这个时代中占统治地位的操作系统。当然,当前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视窗系统。梅特卡夫预计,视窗系统的统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那么浏览器怎么会取代操作系统呢?部分原因是浏览器能够提供与操作系统相同的功能,网景导航器能够运行应用程序,显示文件目录,执行操作系统能够执行的大部分操作。另一个原因是它使得操作系统的选择不直观并且缺乏相关性,网景导航器在梅肯套希系统、PC和工作站上都能运行,在所有这些系统上它的外观和运行方式都是相同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它转移了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中心。太阳微系统公司有一句名言,即“网络就是计算机”。有了网景导航器后,应用程序或者数据文件是放在你的硬盘上,还是在隔壁办公室的服务器上,或者在另一个国家的计算机上,这些都没有关系了。而且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是在什么计算机(梅肯套希计算机、IBM PC还是艾米加(Amiga)计算机)上运行,这也没有关系,重要的问题在于你是否能够用你的浏览器获得该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

如果说网络就是计算机,那么浏览器就是操作系统,基于单个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将与网络无关。盖茨不想让视窗系统成为与网络无关的系统。

今后几年内,微软、网景和其他一些对因特网技术开发感兴趣的公司,将会表演一场复杂的舞蹈。总的来说,这是微软与其他公司之间展开的一场激烈竞争,不过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其他公司中,最重要的一家是太阳微系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