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节在的时候,士大夫阵营,包括曹操在内,人人都恨他大权在握,残害忠良。
就连皇帝也嫌他碍事,盼着他早死。他跟曹节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冷落曹节一手操办的宋皇后,并且杀了宋皇后全族,可见一斑。
曹节一死,皇帝失去钳制,更加肆无忌惮。
就像曹节曾经跟曹操说过,这里面有太多外人看不见的真相,他不想解释。也许意识到问题不是他们想象的,士大夫们应该能体会到这句话和曹节当初的难处。
曹节和王甫相继离世,向来很少自作主张的刘宏失去了可以商量的对象,继曹节、王甫之后,又给自己找了依靠:张让、赵忠。此二人从宫内职务变成“家庭成员”,被刘宏爱称为“吾父、吾母”。
公元178年,宫内发生了一件由皇帝和太监导演的,直接在帝国大厦上“抽梁断柱”的恶性事件。
当时官员入仕需要过被举荐、考核、审查、实习等,刘宏觉得这简直是放权给大臣们,还不如就划个杠子,将三公到县佐,明码标价。有钱就代表有能力,能拿得出钱就当得了官。
除此还有另外的隐情。
刘宏和太监们商量,派御史在西邸卖官,并且做到“童叟无欺”,明码标价:二千石的官职卖二千万钱,四百石的官职买四百万钱。
此举一出,士大夫们对此深恶痛绝,纷纷给刘宏上书,言明国家重臣职位不能随意买卖,竟然还明码标价,简直贻笑后世。
桥玄听说后,在病中给皇帝上书,坚决制止这件事发生,并告诉皇帝,这哪里是在卖官,简直是在卖大汉帝国的江山!
刘宏觉得桥玄神经过敏,江山怎么卖?论斤称还是论大小卖?本皇帝就是要通过这种方法,变相惩罚贪官,将被官员们贪污的财富进行再分配。当然,主要分配给皇帝和经办的十几个大小太监。
士大夫们反对的奏折大量涌进皇宫,快将皇帝的办公室堆满。刘宏见反对声浪过高,只好改为暗箱操作。私下卖公卿,三公之位一千万钱,九卿之职五百万钱。出钱五百万,就能买到关内侯,朝廷赐给金紫袍子和冠带。
国人刚开始不敢相信,哪有官员标价卖的?害怕买官钱打了水漂,捂着钱袋子愣是不就范。
刘宏和太监们看西园卖官市场冷落,就下诏到地方,根据各地方的经济水平和富裕程度,价钱有所不同。一时间各地豪强争相买官弼爵,那些没有钱的在任官员被纷纷免官,让位给花钱的人。
花钱买官的人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盘剥百姓,捞回官本。
刘宏为了空出更多的位置,让那些花钱买官的还没来得及刮够民财就被卸任,让位于下一个花钱买官的。这如同饭店的“翻台子”,翻得越快赚得越多。
有清廉的或者出不起继续买官钱的官员,昨天还在行使职权,第二天就会有新官上任,人人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
百姓苦不堪言,卖儿卖女充斥名目繁多的税务。
那些收刮的官员将能想得到的税收名目都想到了,比如其中一项就是“岁税”。就是你每长一岁都得交钱。此税名目可谓绝矣,谁不长岁数?
长,那就按法上税!
很多老弱病残的百姓被逼得悲愤自杀,父母亲手杀死降生不久的孩子,害怕繁重的税收压垮全家。
换位速度如此之快,已成定式。好多人把拜官的印绶拿回家,原地放着,准备哪天接着拿回去,传递给下一任买官者。对于被逼买官花的巨资,只能打个倒算盘,反正那些钱都是皇帝和国家的,如今只是还回去而已。
皇宫上演买官闹剧,建成官场交易所。任由群丑游戏政治。
一向耿直的中常侍吕强上书劝慰刘宏:天下的财富,都是陛下你的,哪里还分什么公私?皇帝你为什么还要让大臣们帮你收敛郡县宝物,让中御府收集天下的布匹,要大司农把粮食藏在西园官库,让中厩聚集很多本来该属于太仆府的马匹?
就连正常人都知道在皇权帝国,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刘宏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钱这东西,伸手容易缩手难。
继王甫、曹节死后,刘宏重用更加阿谀奉承、奸佞妄言的太监张让、赵忠等新一批太监。张让、赵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都是中常侍,每天围着刘宏献媚邀宠,他们以及亲戚故旧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贱,为人蠹害。
曹操从北部尉到顿丘令再到议郎,中间数次向皇帝进言,但差不多都被曹节打回来,即使不打回来,刘宏哪里有空看曹操的奏折?
就像韩非子的《说难》中说的,不了解劝说对象你就进言,失败是小事,为自己迎来大祸都属正常。
给如此不恰当的皇帝进言,就连老天也会笑话曹操没眼力。皇帝和太监开恩卖官,曹嵩认为这是上天给曹操一条出路。他还年轻,只要能上位,就可以获得远大前程。于是急呼呼地给曹操写信,问要不要帮他买个官当当,曹操又是如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