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老母鸡”曹嵩将曹操揽在翅膀下护着,实在是深知太多的世道实情。各地小规模农民暴动此起彼伏,不是抢了富人的粮食,就是砸了商人的店铺。盗贼云集、占山为王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就在去年冬天轩辕山阳人一带还发生过农民称帝的闹剧。这样的世道,曹嵩能放心让毫无自救经验和长途远行技巧的曹操出远门吗?万一遭到暗算,死在哪儿喂了野狗都有可能。好不容易喝了八大缸中草药才生了小儿子曹德,如今连那活儿全没了,统共两个儿子,真是看得比命还精贵。
太学要求学生上交“壮游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可谓一举多得。
当时社会风俗认为,男子成年前后,应该出门远行,一是锻炼胆量;二是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三是获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的见闻;四是可以遍访私学,可以拜谒身处各地的不同名家,以便跟不同的学者、专家切磋技艺,丰富个人人生阅历;五是可以扬名,如一个人学习好,知识渊博,多在几个私学和士子大夫们的落脚点崭露头角,渐渐就会变得知名;六是可以结交新知,编织关系网;七是为了寻找“知名经纪人”,如果在壮游途中,遇到赏识他的名嘴、名儒,并被这人首肯和夸耀,他将很容易在士子们、学子们相互交流、串联的活动中显露名声。
另外在全国散落几十所知名私学和几百所二三流私学和官学,学子们通过学习,可以通过考试成为最基本的士,士再努力得到某个名人或大官门下,得到被举荐当官的机会。
士、学阶层,相对于农人阶层,已经自成体系很久。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通联的庞大体系,是人才交流和培养的管道,和官、民共为“三体”,成为国家机构的重要部件。
古语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若有人能做到如此程度,没有点成就和知名度都难。
洛阳太学壮游报告的具体要求:需要学生关心某个社会领域的问题或现象,为某个政策和某个行业写调查报告,主要是为了说些不沾边的“真知灼见”,其目的是为了给某地方或某领域的高官权贵歌功颂德,以便获得被举荐、被认同的机会。
学生们一般在家先给自己拟定一个方向,然后确定去哪里,再确定行程日期、路程远近,带上干粮、钱财、甚至简易便携装文房四宝,便于及时记录下沿途见闻。回来再做总结,将誊写好的报告交到学院,然后可以拿到国家颁发的、有皇帝印章的绸缎质地的毕业证,也就是“从仕通行证”。
曹操特地去拜见桥玄,跟他说自己想要去壮游的打算。桥玄送给曹操一句话:是男子汉就走出去吧,去刷新你远行的记录,你会获得比旅途辛苦多得多的回报。
有了桥玄的鼓励,曹操信心倍增,一番折腾准备之后即将出门。曹嵩抱着年幼的曹德,问在后院马厩里准备行装的曹操,语气明显不赞成:这么着急走?去哪想好了吗?天气还这么冷,要不再等等?
曹操正在为马检查马掌,马背上已带好三天干粮,炒面、炒豆、盐粒什么的。有了上次拉练的经验,曹操显得从容很多,比起那次徒步魔鬼训练,这次能骑马壮游,都不叫个事。
曹操一听曹嵩这话就来气,每次远行的决心就是被他这样消灭掉的。曹操自顾用小锤子给马掌钉牢,没好气地回话:没想好。
曹操其实早想好了,向西沿着黄河南岸,过函谷关,直到长安,从长安向北过黄河,沿着黄河北岸回到洛阳。西汉故都是被冷落了二百年的前朝都城,曹操一直想去看看,这次正好是个机会。本来想去东莱看偶像郑玄,可来回四千里,实在太远。这次是考察壮游,等下一次有机会再说。从洛阳至长安回来,也有两千多里。
曹嵩一听来了气:没想好,你就敢出去?
曹嵩认为曹操真不懂,他当年的壮游报告的题目就是曹腾帮他选择的“经学考遗”。他只抄抄写写,将经典论述变成自己的东西,不也同样以非常好的成绩毕业了吗?凭他如今又是有权有势的曹大司农,还是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帮曹操弄个报告玩儿似的,没必要冒那个风险。
曹嵩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曹操:你就别走了,我跟卫尉府打个招呼,你去那儿考察。
曹操直起身,检查所带之物是否齐备:壮游……去那儿干什么?
曹嵩解释:去荒天野地的就能看出什么道理来吗?你就先做城门防卫方面的调查,这对你将来从仕有好处。
曹操不以为然:简单的城门,有什么好调查的。再说,皇城守卫更没什么技术含量,上百年来只供人马进出而已。
曹嵩进一步解释:我在卫尉府倒有些关系,那儿虽说单调些,但好提拔,不是是非之地。
曹操完全不领情,坚定地解开缰绳,牵着马往后院走去。
曹嵩用身体拦住马头:你听见了没有?
曹操诚恳地对曹嵩说:父亲,儿子已经及冠了!您别再拿我当小孩子栓着!我要先壮游,完成报告,至于做什么,回来再说!
曹操牵着马闪开曹嵩,朝院外走去。
走到门口,曹操朝着满脸愤怒的曹嵩鞠躬:父亲,儿子出远门了,您老多保重身体。
曹嵩问:你究竟打算走哪条路线?
曹操见曹嵩不再阻拦,便简明扼要地回答:先走河南,西到长安,再走黄河以北,东归洛阳。
曹嵩点头,黄河南北都有非常完整的官驿设施。曹操出行,只要乘公差沿途关照他们照顾曹操,倒不至于出什么大事。
曹嵩牵着曹德追出院子叮嘱道:无论走到哪里,遇到困难就去找官驿,跟他们说起我就行。记得早点回来!
不知道曹操听见没听见,没答应一声就跃身上马而去。
洛阳如同温床,将曹操庇护其中。较真认死理的曹操,非要去做什么“壮游”,俗话说“在家日日好,出门时时难”。放开沿途一定会有的困难不论,什么样的民间现状,让曹操如同看到了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