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孟英 英雄人物浦上林

这么说吧,在病病歪歪中,我们的王孟英同学日益长大了,当我们从文献中再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十二岁了。

那年,他的父亲病了,患的是温病(一种热性外感病),病得很重,于是请来了杭州城里的名医,这些名医来看了以后,全都认为是外感风寒导致的伤寒病,看到患者的病证中有泻肚子这个症状,就主张使用柴胡和葛根等药来治疗,想把毒邪向上提,从上面排出,结果也没有止住泄泻,有的医生一看,说坏了,这是漏底证啊,估计要坏事儿,还是赶快服用些附子什么的大补一下吧,于是又开始温补,结果是病情越来越糟糕,最后到了濒临死亡的地步,连棺材都开始准备了(病日以剧,将治木矣)。

就在这个令人绝望的时刻,英雄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叫浦上林,从那一天开始,这个人将成为少年王孟英的偶像,应该说,王孟英的日后从医与此人关系极大。

当时是王孟英父亲的朋友推荐的浦上林,当这位浦上林同志来到王家时,王家的人吃了一惊,原来这浦上林同志年龄不大,可能当时仅仅能够被列入青年的行列,脸上的胡子还没有几根呢(过去的人是以嘴边的胡子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于是大家对浦上林同志的期望值大打折扣,大家都苦着脸看这个医生怎么来处理。

没想到,这位年轻的浦上林同志诊断完以后,很干脆地说:“这是个温病啊,是不是以前按照伤寒来治疗,用了大量的温热药?”(是温证也,殆误作伤寒治,而多服温燥之药乎)

“是啊,您说的没错儿!”大家这才发现,这位医生和以前的医生说的话都不一样啊,以前的上来就是附子人参的,这位是反着来的啊!

这位浦上林医生神清气爽地说:“这个患者,幸亏大便能够泄下不止,热邪还有出路,否则这个人早就该不在了!还能轮得到我来治疗?”(幸而自利不止,热势尚有宣泄,否则早成灰烬,奚待今日耶?)

浦上林医生的形象,在少年王孟英的心目中瞬间高大起来,王孟英瞪大眼睛,好奇地听着。

这位浦上林医生,先是让王孟英家准备甘蔗,然后吩咐大家一齐来榨甘蔗汁,给患者大量服用(中医认为甘蔗性凉),然后,他开的方子也与前面的人相反,他用犀角(现在不让用了)、石膏、金银花、天花粉、鲜生地(这个药现在也很难弄到,没法儿保存,药店给省了)、麦冬等药,组成了一个方子,用药的量特别的大,然后熬成三大碗,放在患者的病床前,让患者只要有精神头,就喝上一口,频频服用。

当时王家这些长辈看了,都吓坏了,有这么干的吗?上来先甘蔗汁伺候,然后用那么多的凉药招呼着,能行吗?估计此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话语一定是那句:“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是他们虽然嘴边胡子很长,却也没有任何办法。

幸亏王孟英父亲的朋友金履思同志,慧眼识珠,认为浦上林这个小同志是很有学问的,于是极力主张服用这些药物。

结果是在服用下去以后,王孟英父亲的病就一天天开始好了起来,最后竟然痊愈了。

高人啊!真是高人啊!此时,王孟英对年轻、潇洒、有学问的浦上林同志钦佩不已,他羡慕地望着浦上林离去的背影,心里想,如果我以后,能够像他那样,该多么的好啊!

这个想法,像一个火种,播种在了王孟英的心里,日后,当条件合适的时候,它将燃烧成为熊熊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