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虽然官不大,但是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这是共产党员的本分和天职。
谭竹青(1931-2005),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谭竹青从事居委会工作50多年,始终坚持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居民群众解难,时时处处心系群众,带领社区干部群众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努力发展社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她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先后创办了鞋厂、商店、印刷厂等十几个企业,建成了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服务场所,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组织开发建设居民住宅楼,拆除棚户区,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积极协调有关方面把委内街、巷、胡同全部修成了柏油路,方便了居民出行,使东站十委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全身心投入社区工作,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上世纪80年代初,她拿出自己的微薄积蓄创办社区服务网点。为解决社区居民孩子入托,她无偿把自家住房拆掉一半扩建幼儿园。十几年来,她把政府发给自己的10多万元奖金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和扶贫帮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2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和奖项。
1978年,当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这里的人还生活在贫困中,穿衣吃饭都成问题。身为东站十委主任的谭竹青这时已47岁,但她不甘心就让这里继续穷下去。
从苦难旧社会走过来的谭竹青没有念过几天书,也不懂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高深理论。究竟该如何解决大家的就业问题?如何改变东站十委落后的面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决定先从小吃店干起,再慢慢壮大集体经济。
然而,对于一穷二白的东站十委而言,就连开个小吃店都显得如此的不切实际。
一开始筹不到资金,谭竹青拿出了自家所有的积蓄,甚至把锅碗瓢盆和板凳桌椅都贡献了出来,而她自己就在搬得空空如也的家里将就过活。看到这种情况,周围居民纷纷来献工,东站十委的第一家集体企业——“如意小吃部”就这样盖成了。每天,谭竹青带着大伙没日没夜地干,为的就是能从每块酥饼上赚到一分钱。
正是从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吃部开始,之后的20多年里,谭竹青又带领大伙开办了服装厂、制鞋厂、装潢公司等17家集体企业,搞得红红火火。凭谁也想不到,东站十委的经济竟是在一个老人的带领下搞起来的。
如今东站十委17家企业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创利税65万元以上,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截至目前,十委社区已安排1000多人次的下岗工人、居民亲属就业,实现了谭竹青制定的“有下岗无失业”的目标。东站十委的居民也彻底摆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富裕生活。
50年来,她为居民百姓办了成千上万的好事、实事,但她从不收受人们为感激她送来的礼物。曾得到过谭竹青多次帮助想送200元感谢而被拒绝的残疾人范喜香说:“谭姨可‘不近人情’了,只许她对我们好,连我们表达个心意都不许。”话虽这么说,但他和大家心里都满怀感激与敬佩。正是这“不近人情”,饱含着老主任对居民的无限深情。
她为居民呕心沥血建了那么多楼房,可她硬是住在1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直到当时社区的全部居民都搬上楼,她才在1997年迁进84平方米的楼房。
她为那么多下岗失业和待业人员安排了工作,可是自己孩子的工作她一个也没管过,都是靠孩子们自己的专长和努力找的。临终前,她拉着儿子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儿子,委屈你了。平时妈对你要求严,也没给你留下什么,你也没沾上光,反而受了很多苦。妈这也是为你好,你就别怪妈了。”儿子泣不成声。
多年里,因为她的能力和业绩,曾有过4次招工提干的机会,但都被她一一推辞了。“作为基层党员,我能为这么多居民服务,已经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