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必须像人,做官不可像官。
张云泉,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现任江苏省信访局巡视员。
张云泉坚守信访岗位26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听来访电话几千次,以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贴心人。他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年奔走于大街小巷、边远乡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讲得最多的就是“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他义务帮扶60多名贫困学生,为近百名群众求医问药,捐助困难群众6万多元。在许多矛盾激烈的突发事件面前,张云泉总是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极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常说:“做人必须像人,做官不可像官。”他把青春年华和全部精力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自己两袖清风,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人民满意公务员。
现在,有些党员干部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交通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通讯方便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传统却丢了;生活条件好了,对群众的感情却淡了。而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张云泉同志作为信访局长,情系百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关注弱势群体,为民解难。他深刻认识到,是人民的公务员,心里就必须装着群众;是共产党人,就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高尚品质。22年来,张云泉同志先后义务帮扶过几十户特困家庭和贫困学生;为近百名群众求过医,买过药;先后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近4万元捐给困难的群众,真实地体现了一个信访干部情系群众、润物无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每当遇到影响干群关系和社会一方安定的事,作为信访局长,张云泉同志都主动去化解矛盾,尽管这是受罪的工作。但他不回避这受罪的工作,认为这项工作不但要有人担当,而且还要担当好。他也真正这样去做了,并身先士卒地去做了。
一次,泰州附近发生交通事故,因车祸遇难的死者的家属一时失去理智,和处理事故的干警发生激烈冲突,并准备聚集上千人阻断高速公路去阻塞交通。当时,张云泉同志正在住院治疗因执行公务时受伤的一只左眼,听说要堵塞高速公路的消息,尽管他爱人为了他的安全劝他不要去,但他有危险走在别人前面,随即拔下输液针头,赶到出事现场。到现场一看发现,死者家属气昏了头,正在动员全村几千人上马路。他深知危险就在眼前,但为了社会一方的安宁,他面对失去理智的群众身先士卒站出去,并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感化了群众,把一场即将发生的恶性聚众事件提前化解。张云泉那里,这样的事还很多,一方面体现了共产党人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的气魄,另一方面体现了信访工作者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和谐社会中具有的化解矛盾的才能、方法、本领。
信访部门的责任是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设“连心桥”。但这个中的滋味是这样的:从上班到下班,见到的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骂声、哭声和埋怨声;碰到是的一个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做不尽的是烦事、难事和窝囊事。一天下来,不仅口干舌燥、精疲力竭,还要受上不少冤枉气。但张云泉不辞辛苦,以务实的作风和人格的力量来对待工作。他很少有节假日,总是带着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奔走于大街小巷、边远村落。信访部门是“清水衙门”,张云泉同志也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太辛苦,也会觉得自己付出的和得到的不成正比。但是,他的先进性在于他总能正确找准比的位置、比的对象,想想群众的困难,看看他们的生活,把享乐和攀比的心理就抛到了九霄云外,从而做不计名利、以苦为乐的工作。也正是具有了共产党人应具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他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工作:张云泉从事信访战线22年,他没有买过一件名牌衣服。同时,信访局长的辛苦也未成为为家人向组织提要求的借口,张云泉的妻子患有高血压等疾病,却在一家商场做普通营业员直至下岗;他的儿子大专毕业,却一直凭自己的技术从事家电维修,他都未向组织提要求,体现了共产党员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品质和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