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防赫德借机刁难上海县,在唐国华等三人被释放的当天,便给朝廷上了《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和《唐国华赎罪片》。折、片内容与上章所述大体相同。
折子一共谈了三点就地购买铁厂的好处:一、设立铁厂能制造各种短炸炮和炸弹;二、到外洋去购买,不仅路远价重,能否使用也无把握;三、就地购买方便查验,添增部件自如。
折子之后,又附《唐国华赎罪片》,讲述的则是唐国华等人联手买铁厂的经过。
几天后,李鸿章将丁日昌督办的上海制造局、韩殿甲督办的枪械所全部并入铁厂;又经曾国藩同意,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枪械所也并入该厂。厂名经李鸿章建议,曾国藩同意,正式定名为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委江海关道丁日昌为江南制造总局督办,总兵衔韩殿甲为会办。容闳从美国回来后,韩殿甲被调赴军营,容闳继任会办。该局聘洋技师近百人,中国匠师三百余人,做工者竟达五千余人,除制造枪炮、水雷、弹药、机器外,还修、造轮船等,是当时大清国规模最大、占地最广、实力最强的军工制造企业。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五月,李鸿章的命运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再一次被改变。一直征剿捻军颇为得力的蒙古铁骑在山东曹州遭到伏击,马队三千无一幸存,统帅僧格林沁王爷战死。
随着蒙古铁骑的覆没,捻军随即在直隶、山东、河南一带蔓延开来,声势越来越大,几成太平天国第二。
捻军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捻党转化而来的北方重要的农民义军,百姓习惯称其为捻子。最初的首领是张乐行和龚得树,后推张乐行为首领,号称“大汉盟主”,张乐行自封大汉明命王,建立五旗军制,拥兵十万,声势浩大。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以僧格林沁为首的剿捻官军与捻军战于雉河集,捻军大败,张乐行被捕后被处死,捻军余部奔向别处。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天京被官军克复,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率部分太平军逃出天京,不久与捻军张宗禹、任化邦部会在一处,推赖文光为首领,重整捻军旗号,并逐步易步为骑,很快又发展成拥有十万余骑的马队,与清军周旋,声势再度造得老大。
五月底,上授协办大学士一等毅勇侯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驰赴山东督剿。圣旨同时下到苏州江苏巡抚衙门。
旨曰:“即着江苏巡抚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驰赴金陵,署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暂着刘郇膏署理。”
圣旨最后特别强调指出:“任大责重,李鸿章务须悉心经理,仍随时与曾国藩妥商。曾国藩军营调兵集饷各事宜,该抚并当妥为筹划,不得稍有迟误。”
李鸿章先把苏州的事安排了一下,把眷属从巡抚衙门里暂时迁出,又与署抚刘郇膏办了一下交接,便急忙赶到上海。他最放心不下的便是江南制造总局。红光满面的丁日昌率容闳等一应人众在码头恭候着他。
到了制造局的辕门外落轿,李鸿章顾不得歇息,便让丁日昌、容闳等人陪着先到各机房走了走,又到成品房看了看造出的机器、枪炮的质量。在成品房里,李鸿章用手抚摸着一门开花大炮,对丁日昌深情地说道:“丁道啊,本部堂离开后,制造局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你都要咬牙办下去,万不能停工。这是我大清图强必走之路,万万不可半途而废呀!”
丁日昌答道:“大人放宽心,职道已抱定主意,不管制造局遇到何种刁难,只要职道一息尚存,就算拼了性命,也要把它办下去!”
容闳也道:“大人,丁大人确实是个尽职尽责的人。他每日总是第一个来办事房,饭前又总是把我们几个召到一起,商量一天要办的事。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李鸿章笑道:“丁道能如此办事,何只制造局的幸事,也是两江幸事,国家幸事!”李鸿章这一席话,直把个丁日昌说得满心欢喜,连称谬奖。
饭后,李鸿章稍稍歇息了一下,便又乘轿来到广方言馆看了一遭儿。回到通商衙门后,各国驻上海领事馆的领事带着随员赶了过来,为他升署总督一事道喜。李鸿章与各国领事正谈话间,总税务司赫德又带着一班人众,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连称:“讨杯喜酒喝。”
当晚,李鸿章在通商衙门摆下酒席,宴请各国领事以及赫德等人,丁日昌、容闳等一班属官作陪。席间,李鸿章小声向赫德透露:“巡抚衙门已将他保举为三品按察使衔,不日圣旨即可来到。”
赫德一听这话,登时喜得眉飞色舞,愈发地大呼小叫。
其实,李鸿章保举赫德为三品按察使衔,无非是遵总理衙门之命而已,李鸿章不过是做了个顺水人情。何况,总税务司原本就是三品的顶子,由地方巡抚衙门奏请,不过是大清国的官样文章,没什么特别。
待了三天后,李鸿章乘船赶往金陵接印视事。
曾国藩则在李鸿章到后第三天便起程赶赴山东剿捻前线。
此时的湘军已被裁去十之七八,只留长江水师三千与两万人的陆军四十营分驻在各地。曾国藩此次剿捻,主要依赖李鸿章的六万淮勇和山东、河南等省的抚标军,朝廷另调三万旗营归他使用。这也是朝廷缘何着李鸿章署理督篆①,而不让安徽巡抚乔松年、江西巡抚沈葆桢护理总督关防的原因。
李鸿章手握重兵,朝廷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
但曾国藩此次剿捻并不顺利。
曾国藩到山东后,经过实地勘察,针对捻军马上作战、流动性大的特点,也很快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马队,朝廷又从关外将黑龙江马队与吉林马队调给曾国藩,两部合一,也不过七千人,根本无法与捻军交战。经过反复思虑,曾国藩决定采用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在临淮、济宁、周家口、徐州等捻军活动较频繁之区域驻兵设防,又行文沿途各衙门,修筑圩寨,实行坚壁清野,逼迫捻军与之交战。
曾国藩的这项计划行文容易,实行起来却千难万难,这既需要各路将领有持久的耐力,又需要有充足的饷粮供应,还要有各省地方衙门的大力配合。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夏,曾国藩再次调整策略,主张东以运河,西以沙河、贾鲁河,南以淮河为防线,北自朱仙镇至汴梁和黄河南岸挖濠设防,以围困捻军,达到剿灭的目的。
捻军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曾国藩统兵年余,眼看大功即将告成。这期间,署两江总督李鸿章,一面为曾国藩的剿捻官军筹饷筹粮,运送弹药,一面为筹建金陵制造局的事日夜奔忙,不得一刻安闲。
李鸿章上任伊始便已立下主意,维护督署现有规制,不予改变,力争署期内,在金陵也办上一两个实业,借机推动一下大清国实业强国的进程。
这期间,江海关道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督办丁日昌,经署督李鸿章保举,赏加三品顶戴实授两淮盐运使,王大经被实授苏松太道,容闳也经李鸿章保举,被赏加四品道员衔实授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总办。
丁日昌、王大经、容闳等人,无不对李鸿章感恩戴德,这些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胥吏①,如今都进入司道大员行列,成了响当当的人物,着实羡煞人。
李鸿章着人将苏州眷属接到金陵的两江总督衙门。老太太到金陵不久,眼见声名日隆的李鸿章膝下无继,便自作主张,将昭庆之子经方过继给李鸿章做养子。
李鸿章初任江苏巡抚时,曾任命英国人马格里在松江设立弹药厂,后巡抚衙门迁于苏州,他亦将此厂迁过来,更名为苏州洋炮局,但规模一直不大。接署两江总督后,看到金陵雨花台一带地域广阔,适合建厂,便多方筹措资金,在这里盖起老大一座厂房。他先将苏州洋炮局迁到这里,又通过容闳从美国人手里购买了一些设备,这才将厂子正式命名为金陵机器制造局,并上奏朝廷着户部一体备案。
金陵机器制造局的体制与江南制造总局大体相同。
金陵机器制造局办出头绪后,李鸿章又着手筹设金陵织造局。这后一件事,却不知比前一件事难办上多少倍。
当时的大清国,所用布匹均系手工制成,先要将棉花或茧子纺成丝线,然后再上土机,由人工织成。
通关以后洋布行销于市,但制造工艺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大清百姓只知洋布纹路细腻、厚薄均匀,却不知是如何织出来的。李鸿章也是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以后,从容闳、唐国华等人的口中知道的实情。
李鸿章决意把织布的这种机器引进来,办成一座工厂,打破洋商垄断洋布的局面。何况江南的茧业最为发达,将厂子建在金陵,收购棉花、茧丝,不仅免去许多转运花费,而且还可随用随购,用不着大量囤积。但李鸿章的这件事只办到一半儿,刚寻到一块合适的地皮,采购机器的人也刚刚起程去美国,事情便被突发事变中断了。
这突发事变来自剿捻前线。缘由曾国藩筑在开封南面芦花岗的堤墙,一夜间被捻军冲破,官军伤亡大半,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河防计划宣告失败。曾国藩心力交瘁,不得不上折请求开缺本兼各职并恳请注销侯爵,请求朝廷另委能员督办剿捻一事。朝廷于是着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钦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速赴山东督办剿捻各事。
李鸿章喟然长叹,不得不遣人将眷属先行送回合肥老宅,只身再次踏上了征程。时间是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九月,李鸿章四十三岁。
眷属临行前,夫人赵莲考虑到李鸿章在军次而自己又不便随营照料,便自己做主,将从娘家带过来的丫环冬梅立为侧室。赵莲让冬梅跟在李鸿章身边,随时照料、伺候,以替自己尽妇人之道。
李鸿章将钦差大臣行营驻扎在徐州城外,各路统兵大员陆续来到这里,漕运总督吴棠也从任所匆匆赶来禀见钦差。
时间已近年底,各地衙门即将封印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