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菲克,国际羽坛的一朵奇葩,他的打法和气质都透着神秘和诡异,他的陶氏风格更是变幻莫测、流水无形。
他16岁出道,19岁以头号种子的身份出战悉尼奥运会,24岁成为世界羽坛男单运动员中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汤姆斯杯和亚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球员。
2012年,他31岁,是一双儿女的父亲,他将第四次踏上奥运赛场。15年中,他一度是我超越的目标,也是媒体曾经拿来揶揄我的标杆。他是我一辈子的对手,却一定是一生的朋友。
我与陶菲克的故事,有太多时候都是媒体在煽风点火。好在我们谁都不在乎这些。有人说我和陶菲克的“恩怨”是始于雅典奥运会,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现场目睹陶菲克拿下奥运冠军喜极而泣的一幕后,我跟教练说我要换W700的球拍——也就是陶菲克夺冠时所用的那把球拍。
我很少主动更换球拍,那是我至今唯一一次主动换球拍。因为我觉得原来的拍子没能给我带来什么好运气,而在那时的我看来,陶菲克手上的那把球拍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用的球拍。也是那把球拍,我之后一直用了四年,伴随我走到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在雅典,陶菲克的每一场球我都看了。因为我早早地出局,要给队友摄像嘛。我看着他从8进4、4进2、一直到决赛。一场场比赛,一轮轮关卡,他越打越好,潇洒自如。那种标志性的“陶氏”打法让人赏心悦目,包括身为对手的我都为他折服。
在跻身男单前八后,我记得陶菲克在接受采访时,就讲这次奥运会冠军一定是他的。他就敢这么说,而且最终冠军也确实属于他。他当时说:“历届奥运会男单冠军都是被二流选手拿到,都不属于最顶尖的选手。这次我要打破这个定律,就是我拿冠军。”这样的王者之气,贯穿了他整个职业生涯。
悉尼奥运会时,19岁的陶菲克就以头号种子的身份出战,结果1/4决赛中负于后来夺冠的吉新鹏。四年后到了雅典,他一雪前耻。
有时候,我会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除了都相似的经历,我们都还有媒体喜欢说的所谓潇洒、不羁和狂放。
也正是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媒体开始经常拿我们两个说事。一个是奥运冠军,一个是世界排名第一,不制造点火花出来,似乎就对不起自己。
现在想来,我也挺感谢有这样一个对手,有这么多关注我们的媒体和球迷。我每前进一步,过程中都少不了陶菲克的刺激或者说挑衅,他确实影响着我。
比如,很多人拿我和他比较的时候,陶菲克会说:“他还没有拿过单项世界冠军。”下一次,陶菲克又会说,“他还没有拿过奥运会冠军”。再过几年,陶菲克又说,“他还没有拿过亚运会冠军,他只是世界第一”。所以,他的只言片语让我更加努力,我只有不断前进,才能让我的对手心服口服。
也许陶菲克只是想堵住媒体的嘴,也许他也没想到林丹后来会拿到那么多有分量的冠军头衔。但是对于刚刚经历了雅典奥运会失利的那个林丹来说,我会自省——我当时还只有一个2004年的汤姆斯杯团体冠军,而陶菲克手上很多都是更能体现个人能力的单项世界冠军。这是我身为男单选手无法回避的现实。
2005年世锦赛在美国的阿纳海姆举行,我迎来了一次与陶菲克正面交锋的机会。虽然在当年早些时候的苏迪曼杯决赛上,我以2比0赢了陶菲克,也帮中国队夺回了失去的苏杯,但那毕竟是团体赛。
那次世锦赛,我看到陶菲克半决赛战胜李宗伟,或是之前赢文萨,发现他当时的状态非常好。但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真正震慑到我,因为那是我们第一次在大赛决赛中交手,有点无知者无畏吧。
可是,当他决赛中送给我一个13比0的开局后,我才发现,我的对手非常强大。我发现在我犯错以后,他会抓住我的错误,不断地拿分、拿分。而且在场上,我特别无助,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对付他。直到第二局有一小段时间,我取得了一点点领先,不过很快一个小小的错误一犯,对手把比分追平以后,这场比赛的主动权就又交到了陶菲克手里。
直到我真的经历过以后,我才知道陶菲克的强大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而且在于他很会把控赛场的一种能力。在他有优势的情境下,他会不计代价地把优势扩大,直到比赛结束。因为我发现他打得比我还拼,进攻、进攻、抢网、进攻……
那样的比分,让我感到极度羞愧。那时候,我的实力还没到那份上,名气倒先起来了。所以,虽然有很多人关注我,但也有很多人在等着看我的笑话。那次惨败给陶菲克之后,很多媒体开始对我口诛笔伐。
而今天,很多人觉得林丹拥有16个世界冠军在手,到伦敦奥运会时是不是会实现17个?他们总觉得这是很正常的数字增长。他们一定不知道,在这过程中,我付出了多少代价。
阿纳海姆世锦赛一年后的多哈亚运会上,我是当年世锦赛的新科男单冠军,可我这次还是栽在了陶菲克手里。
亚运会团体赛中,我又两次赢了陶菲克。到了男单决赛,又是我们俩交手。等于一个星期里,我和陶菲克就打了三场球。这时,我又陷入了与2005年世锦赛类似的情境中,我不断地暗示自己:“我只要这样做,就应该可以战胜他。”
但是,决赛的那场球,他的发挥还是超出了我的预判。我感觉到他打得特别拼,而且很用心。不像团体赛的时候,当他遇到困难就会很快放弃,会犯错,留给我机会。多哈亚运会的男单决赛,他几乎不给我机会,两局就把我赢了,而且第二局我还领先拿到过局点,但最终也没能拿下。
就这样,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5年世锦赛夺冠,到2006年多哈亚运会卫冕,我亲眼见证了陶菲克如何一步步走向辉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我亲手成全了他。
经历了连续三年大赛中的失手,我又重新开始思考。我相信,像陶菲克这样的运动员,经历了那么多,他到决赛中的表现一定是不一样的。陶菲克是我见过的所有男单运动员里最大气的一个。陶菲克的性格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最重要的是,他经历过很多,拿到过很多顶级赛事的冠军。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场,很多东西他甚至不屑一顾。
有媒体曾经这样形容印尼的这位羽球天王。“印尼10年出一个羽毛球天才,但100年才出一个帅哥级的羽毛球天才。他(陶菲克)的手上感觉可谓无与伦比,中场截击犹如千手观音。但受制于他的体能,他在近两年的状态一直在走下坡路。也许是天才总是散漫的原因,陶菲克在场上也常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过他一旦认真起来,就能摧毁一切。”
陶菲克一向我行我素,时而游戏散漫,时而又锱铢必较。他可以这站大奖赛刚拿下冠军,下一站又可能首轮出局。可以说,不潇洒,不陶菲。
你看2012年全英赛,陶菲克和陈金交手的那场球。他不但杀球,还飞身救球,到最后陈金都杀不死他了。我多少年没见过陶菲克挑完一拍以后扣杀,飞出去后起来再来的场面了。所以陈金输得不冤,他确实打得太拼了。而且他的每一记杀球都非常挫伤你的自信心,几乎都是压线。他的聪明之处还在于,如果和陈金硬拼的话,他可能没有那么好的体能,所以在突击得到一分后,他就休息、擦汗、调整,这时候陈金追上来几分,他再想办法突击,再抓分。这就是陶菲克,也是我最尊重的一位对手。只要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他就会全力以赴地跟你玩命。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他有他的性格。
全英赛算得上陶菲克心头的“朱砂痣”,也是他职业生涯仅有的遗憾。因其超过百年历史的地位,全英赛素有“小世锦赛”之称。在2005年成就大满贯后,陶菲克就说全英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这些年来,哪怕在赛场上已不复当年勇,陶菲克也从未放弃过追逐。
2012年全英公开赛,我们再次相遇在1/4决赛。比赛以我2比0胜出而告终。在赛后的混合采访区里,我们恰好同时接受完采访,然后相视一笑,给了对方一个拥抱。很多媒体“抱怨”没能抓拍到这一刻,他们没想到这样的一幕也会发生在我们俩身上。过去陶菲克总说“我跟林丹没有什么,只是语言不通”。而到了后来,我们发现真诚是最好的交流。这个拥抱对我们来说,胜过千言万语。它比球场上礼节性的拥抱更多了一层默契,令我备感珍惜。
我和陶菲克本身并不是同一个年龄段的选手,再加上他出道非常早,很早就拥有了无数的荣誉,所以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后,他的状态就是——拿再多的冠军也就这样。我当然希望能够在大赛的决赛中再与他好好地打上一场,可2006年之后,我们相遇的场合更多的是一些公开赛、大奖赛了。
我觉得非常幸运,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他。有一个这么棒的对手来激励我、帮助我提高自己,并不是谁都能有这样的机会的。将来有一天(也许是在我30岁后),当我的竞技状态不再像四五年前那么鼎盛时,也会有更年轻的运动员来向我挑战。这也让我更珍惜现在和这些高手交手的机会,这样的比赛一定是打一次少一次。很多时候,我们之间的交手已经超出了胜负本身,反而更享受每一个球的过程,就当是给自己、也给对方将来留下更多的回忆吧。
2011年11月11日,网友戏称的“神棍节”对我们来说,却代表了四个“一”——陶菲克、李宗伟、盖德和我受邀来到东莞,参加“四大天王”争霸赛。
在拼杀、打斗了十多年后,我们四个人以这样的方式聚在一起还是第一次。抽签再次把我和陶菲克抽到了一起,这大概是球迷朋友、特别是东莞当地的球迷们最希望看到的。我自己也很开心。如果我们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球场上,而是能给很多人带去一整天的快乐和一段难忘的回忆,我们会很知足。
这样的机会并不多。2009年瑞士公开赛期间,在赞助商的安排下,陶菲克、李宗伟还有我,我们三个一起吃了顿饭。地点选在了当地的中餐馆,菜品只能算过得去,但大家都很开心。
瑞士公开赛比赛的分量也不是有多重,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在一起聊天,那个状态下的我们才是真正的享受,没有任何压力,只是吃饭聊天。聊着聊着就突然发现,2004年早已过去,2008奥运会也打完了,又一个四年过去了,大家都还在这里。那一刻,心中会涌上一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觉。
而且在聊天中,我们发现全世界的羽毛球男单选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很喜欢跑车。一聊到车,三个人都很兴奋。我去印尼的时候,见过陶菲克的那辆法拉利,我觉得很适合他。而我跟李宗伟开的竟是同一款G-TR,他的是灰色的,我的则是黑色的。陶菲克说,现在羽毛球运动员里赚钱最多的应该是我。我告诉他,其实在中国赚钱并不是很容易,不像在印尼,羽毛球是国球,而且运动员相对自由,也更职业。也正是那一次,我跟他们说:“将来欢迎你们来中国打联赛,你们在中国都有非常多的球迷。”
没想到很快,两年后他们就加盟了广州恒大俱乐部,虽然只打了两场球,但却是轰动全城,甚至全中国。他们配得上这样的爱戴。
当然,我很羡慕陶菲克的一点是,他的球迷都非常死忠,包括马来西亚的球迷对李宗伟也是。我们去这些地方比赛,主场球迷一定是为东道主选手加油的。相对来说,中国的球迷则更博爱,站在谁一边的都有。这是我们在印尼、马来西亚享受不到的待遇。
这对羽毛球运动而言自然是好事。只要球迷是真诚的,只要我跟对手打了一场精彩的比赛,他们给任何人鼓掌都可以,不一定非得做我的球迷。
如今,陶菲克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又领先了我们一步。羽毛球带给他的一切,他早就悉数偿还,只多不少。30岁以后,陶菲克依然还留在球场上,是这个时代的幸运。我也曾跟他说,如果将来他带家人来中国游玩,一定要联系我,让我尽一尽自己的地主之谊。如果我去印尼,我也不会跟他客气。十多年来,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真的不需要再去计较输赢了。职业生涯中,我们无可避免地做了这么多年对手后,难道就不能做一辈子的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