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2年开始,除了我还顽强地战斗在第一线,中国棋坛似乎已成了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的天下。
从比赛名次看:1982年全国联赛的前六名中,青年棋手占了四人,马晓春、邵震中分获冠亚军。同年“国手战”前六名,青年棋手占了五人,马晓春又获冠军。“新体育杯”本赛的前六名,青年棋手占了四人。1983年各项重大比赛的前六名,也是青年棋手占大多数。
从升段情况看:1982年国家体委根据棋手比赛成绩及对围棋运动的贡献,给十名棋手评了段位,陈祖德、吴淞笙和我被评为九段,王汝南、华以刚为八段,罗建文、沈果孙、黄德勋为七段,孔祥明(女)为六段,何晓任(女)为五段。段位试行以后到1984年承德段位赛结束为止,这十名棋手中,除了九段不能再晋升外,只有孔祥明晋升为七段。而青年棋手在这两年中却突飞猛进。马晓春不到两年时间便从暂定七段到九段,刘小光、曹大元从六段升为八段,江铸久从五段升为七段。他们升段的速度是惊人的,显示出了雄厚的实力。相形之下,我们的“老”棋手们却似江河日下,大有被全部淘汰出“强者”队伍之势。因此有许多棋界的朋友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日本优秀棋手在三四十岁时正是鼎盛时期,为什么我国棋手不到四十岁就不行了呢?
老实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中日棋手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我国棋手一过三十岁大都成了家,有了孩子,必然会被繁杂的家务牵扯许多精力,脑袋里塞满了住房啦、孩子入托啦、油盐酱醋啦等等问题,几乎没有了棋艺容身之处。就拿我来说吧,自从结婚以来,社交活动突然多了好几倍,几乎天天都有客人来访。而且训练时间找我的电话也很多。尤其是儿子出生后,业余时间更是忙得团团转,星期天再没有动过棋子。而以前的星期天我常常是在下快棋中度过的。细算起来,这丢掉了多少宝贵时间啊!
不过,如果让我坦率地说,社交、家务固然牵扯精力,但真正使“老”
棋手们迅速衰退的原因似乎是由于他们自己失去了自信心。
事实上,当时中国的“老”棋手充其量也不过是四十岁左右,从搞围棋来说,再干五年,甚至十年应该说是问题不大。一些“老”棋手总感到自己精力不行了,并以此为理由,心安理得滞步不前。日本的桥本九段、高川九段、秀行九段在四五十岁时正是称霸棋坛、八面威风的时候。尤其是桥本九段,七十岁的高龄依然宝刀不老,取得了“棋圣战”的决赛权,让日本的青年棋手佩服得五体投地。桥本九段有一句名言:“我在和二十岁的棋手下棋时,就把自己想成十九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干劲啊!为什么我们的“老”棋手们就不能拿出这种干劲来呢?
说句题外话,当时围棋队相互之间的称呼也有些奇怪,老队员的姓氏后面都被加上个“老”字的尊称,如吴淞笙被称为吴老,华以刚被称为华老,连我这人在三十刚刚出头时也被荣升为聂老。年轻人这么叫,老队员之间也这么称呼,这等叫法,人不“老”也要被叫“老”了。这似乎也说明点问题吧。
在围棋这个胜负世界里,人人都是争强好胜之辈,要想取胜,只有马不停蹄地疾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