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王兴:富二代创业记 “富二代”的创业启蒙

2011年4月23日,王苗开着妻子的宝马3系车载我到他的水泥厂。他自己的车是奔驰350,但他嫌车太大了,交给司机开。王苗是王兴的父亲,这位瘦小的福建男人,在福建龙岩市永定县开设了一个水泥厂,总共投资六亿元。王苗是大股东,占有40%的股份。这个厂出产的闽福牌水泥,是当地最好的水泥,2010年销售额大约六亿元,2011年预估超过七亿元。福建多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从龙岩到永定,不过三四十公里的路,沿途都是海拔五六百米的山。过去有“闽道比蜀道更难”的说法,现在交通发达,全程都是水泥公路,只有几处隧道和桥梁证明当年山路的艰难。穿过一座座桥梁的时候,王苗自豪地告诉我,造桥用的水泥就是他工厂生产的。

王苗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当年是龙岩二中的教导主任、龙岩歌剧团的编剧,“文革”时被污蔑为“龙岩三家村的大掌柜”,1966年自杀。母亲新中国成立前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会计专业,导师是厦门大学经济系主任、《资本论》译者王亚楠。

在父亲死后,王苗掉到了社会最底层,回到农村种田。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当时的招工、考学、当兵都没有他的份。1979年农村搞副业,王苗去社办企业当泥瓦匠,后来承包小的建筑工程,做了包工头,1981年赚了三万元。1986年至1989年,社会掀起全民经商的浪潮,当时流行一句话“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等开张”。王苗投资开办了选矿厂,筛选精矿出口贸易。1989年经济形势不好,他关闭了选矿厂,静待时机。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王苗嗅到商机,马上将十几年积累的资金300万元拿出来,与人合办了一家年产8.8万吨的水泥厂。2003年,他再次和人合伙投资六亿元,办了年产200万吨的水泥厂。现在,年过60的王苗已经不再管理水泥厂的具体业务,转而聘请职业经理人打理。

“我抓住了中国大时代的脉搏。”王苗说。奇妙的是,他这种敏锐的嗅觉似乎在儿子的基因里传承下来。在王兴的创业故事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他如何精准地踩到了每一次互联网创新浪潮。

王苗对儿女的教育一向宽松、民主,充分尊重儿女的意见。他希望王兴能做陈景润,专注科研,他不认为儿子有经商才能,希望儿子能读完博士。在王兴卖掉校内网之后,他还问王兴能否到美国继续完成博士学业。“他对我创业与否,不支持也不反对,尊重我的意见。”王兴说。王兴高中班主任吴老师觉得王苗在教育上很放松,不像有些家长把孩子盯得死死的。

王苗家里从不打麻将,也不会大吃大喝,“家里有好的环境,大人勤勉做事,小孩也不会偷懒”。他喜欢书,买了很多书,也鼓励儿女博览群书。“儿女都是理科生,但人文素养都还可以,不像有的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人文知识少得可怜。我认识的很多有钱人,家里什么豪华家具、家电、车都有,就是没有书,很糟糕。”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王兴,在师长眼里是个独立、有想法的人,在同伴眼里是个敢于挑战老师权威的学生。他喜欢科技,热衷于动手作实验,与赖斌强、陈亮等同是科技爱好者——后来,这两位伙伴先后加入他创业的行列。

由于家庭富裕,王兴是龙岩市里第一批拥有电脑的人,他甚至和陈亮他们动过卖上网卡的脑筋。他也是市里最早接触互联网的,陈亮记得县城刚有互联网接入的时候,王兴带他们去了邮电局。王兴有亲戚在邮电局工作,为他们触摸互联网提供了便利。通过浏览器打开雅虎的首页,在一个中国的小县城里就能看到美国最新的NBA(美国男篮职业联赛)新闻。互联网的神奇魅力在他们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这是1995年的事。这一年通常被视作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丁磊在宁波搭建了他自己的BBS(电子公告板);马化腾在深圳创办了PonySoft站台;马云在杭州开设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张朝阳戴着ISI公司首席代表的头衔返回了中国。

吴老师回忆,当年王兴个性很强,学习有自己的主见,不功利。他能主动找到老师扣掉错误多算的分数,尽管这会影响他的成绩排名。他一次不落地参加以培养党员为目的的党章学习小组活动,却不入党。他向吴老师解释,暂时还不想入党,只是想了解一些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吴老师觉得,高三这么紧张,大家都拼命学习,他还花时间去学跟高考无关的东西,“他是求真知而不是求分数,一点都不功利,很难得”。

学校开展学生申请无人监考的活动,王兴是实验班的班长,按理是第一个站出来申请的,可他没有去。吴老师问他,他反而问,为什么要申请?我们本来就没有偷看。有没有人监考,对我们来说没有关系,申请这个没有意义。虽然吴老师说服了自己学生去申请无人监考,但他意识到“王兴即使当兵都要当有头脑的兵,要知道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

谈到王兴后来的创业,吴老师觉得王兴家的经济实力起了很大作用,家里情况允许他不是为谋生而读书,也允许他失败。从王兴与他姐姐对家里财富的态度来看,两人对钱都不太看重,喜欢靠自己的能力挣钱。王苗以前告诉他的儿女,不指望他们赚多少钱,如果他们愿意搞科研,对国家作点贡献,他可以在资金上支持,让他们生活不至于太清贫。但是他的儿女都没有走科研的路。王兴姐姐清华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在硅谷做工程师,自己买别墅和车,没找父亲要一分钱。王兴除了最初的创业资金来自于父亲,再也没要过父亲的钱。他在北京的房子也是自己买的。他们都告诉父亲,不会继承他的财产,让他多捐钱。“总不能留下钱给他们,让他们只做个富二代吧?如果将来他们的孩子还花我的钱,那是悲剧。”王苗说。

1998年10月,王苗和妻子到清华看望一对儿女,一家四口在“清华园”牌坊下合影。当时女儿读大四,儿子读大二。这是王苗一生中最自豪的时刻,“唉,13年前的事了”。

如果说王兴的少年时代,他的家庭给他输入了原始的商业基因,为他开阔眼界、独立思考打下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那么,在清华的这段校园生活,则完成了王兴的创业启蒙。

“清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最主要还是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对我最直接的影响,不是专业课,而是前辈做事的高度。”在清华,王兴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像雷达这样的专业课他并不喜欢,他更投入于软件这样的课程。他与同寝室的王慧文合买了一台电脑,整天上网鼓捣各种东西。王慧文后来成为校内网的三个创始人之一。

王兴加入了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成为活跃分子。1998年,协会主办清华创业计划大赛,这是国内第一个创业计划大赛。协会邀请了不少人来演讲,包括张朝阳——他的“搜狐”刚刚发布不久。王兴记得他是在张朝阳演讲之后第一个举手提问的人。通常只要有演讲提问这个环节,他总是第一个举手。

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是慕岩创办的,他是第一任会长,是百合网创始人之一。第二任会长杨锦方如今与王兴同在美团,主要负责销售工作。第三任会长倪正东,是清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鼎盛时期协会有三百余名会员,核心会员有三四十位。后来,不少人创业或者做风投。“这个协会对很多人来讲是创业的启蒙,除了讲授一些关于创业、风险投资的课程以外,更多的是观念上的改变,清华不仅是政治家和工程师的摇篮,将来也会是企业家的摇篮。”倪正东说。

慕岩回忆,1996年他和杨锦方在中关村打工,找了几家中关村的小软件公司,发现都是北京大学的文科生开的。他傻乎乎地问,你们学哲学、历史的,怎么能开软件公司呢?对方回答,我们定下方向,找你们清华的程序员写写就完了。这让他们深受刺激。回学校后,他们就写了创立“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的申请。

1998年,王兴加入协会。倪正东对王兴的印象是聪明、认真,是个怪才,说话不是长篇大论的,而是跳跃的,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慕岩觉得王兴是典型的清华人,技术很强,对产品挺下工夫,人实在,不太会忽悠,这导致了他融资不怎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