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的第二步就是改变当时大多数船员抱着“混口饭吃”上船的认识,他开办了“环球海员训练学校”,免费训练海员。经过培训,包玉刚的船队里产生了一批有学识、有技能、有士气、有归属感的“子弟兵”,包玉刚的船队为租船商提供了“最佳服务”。
包玉刚对所属船队实行分权管理,每一条船就如同一家独立的公司,这样既可以节省管理成本,调动每条船的积极性,又可在一条船亏损时不致影响其他船只公司。
在分权管理的基础上,各船公司的秘书和会计业务则集中由管理公司管理,管理公司向各船公司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通过这种分散与集中紧密结合的管理方法,包玉刚有效地控制着他的船队。
1956年,埃以战争爆发,由于苏伊士运河关闭,货物积压严重,海运业务十分兴旺,别人劝包玉刚趁此机会大赚一笔。但独具慧眼的包玉刚仍然按照旧的租金为东南亚的老雇主运货,以避免与实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竞争。
果然,十几年后,埃以休战,西方大批商船无事可干,还要耗费惊人的费用去维修、管理。而包玉刚的船仍然稳扎稳打地立足于东南亚,业务蒸蒸日上。
60年代初期,包玉刚想把他的租船业务扩展到英美石油公司,虽然这些大公司把价格压得很低,但因为时间长,看起来好像很吃亏,其实中间有着很大利润,就这样,包玉刚稳中求胜,在海运这个充满风险的行业中脱颖而出。有了雄厚的资金来源,有了良好的经营方式,环球公司的船队迅速壮大,1974年,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美国曾拜访了包玉刚,风趣地对他说:“搞船队虽然我比你早,但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
1975年,包玉刚的船队吨位跃居世界首位。1977年,包玉刚船队的吨位遥遥领先,达到1347万吨。1980年,环球达到巅峰,船数达到200多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
当时,国外报纸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绍包玉刚,用的标题是《比奥纳西斯和尼亚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刚的船队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比美国和苏联的国家所属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大,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创造了华人商业史上的奇迹。
有多大的成功,就会付出多大的辛苦,同一切成功的人一样,包玉刚之所以能够称王于海上,是因为他刻苦钻研、勤奋不已,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海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千头万绪的航运经营知识。
包玉刚又是半路出家,怎么就变成了专家,包玉刚的回答很简单:“看看书嘛!”仅仅几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寓意却是十分深刻的。包玉刚好学不倦是出了名的,就是靠这种精神,永不疲倦,永不停滞,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香港现在拥有船舶450多万吨,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航运中心之一,而这些发展是与包玉刚对航运事业的贡献分不开的。
由于他在国际船运中的地位,他受到各国首脑和大企业家的关注和赞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封他为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巴西总统、日本天皇都曾授予他高级勋章。
这是世界上任何大企业家都未曾获得过的殊荣。英国前首相希思曾特地邀请他到别墅赴宴,详细询问他的经营方法。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举行就职典礼时,特邀包玉刚作为贵宾参加。他的电话可直通白宫,随时可与美国总统对话。
包玉刚自己也开玩笑说:“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由于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脏停止跳动。”
尽管这样,他却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和亲属的生活过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许家属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儿们一次只能买一双鞋,他从不让孩子参加香港“富翁环球游览团”……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
美国经济学家,那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坎南说:“对21世纪的商人而言,头脑是最大的资本,因为,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比尔·盖茨说:“我从来都是戴着望远镜看世界的。”人是看多远而走多远,而不是走多远看多远,在商场上,谁有眼光,谁能够看到趋势,谁能够高瞻远瞩,谁就能“早富”、“大富”。
“领导”是引领团队前进、引导组织发展的人,是群龙之首。因此,成为一名称职的领导人,首要的条件就是以身作则,成为众人的表率。领导人以身作则,不能只是树立自己的权威,发号施令,还应该与员工打成一片,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你的存在,体会到你与他们同舟共济的诚意。因此,领导人多深入第一线。
但是,以身作则要拿捏好分寸,“帅”如果把“卒”的事做了,不仅让属下无所适从,还会令他们疑惑,挫伤工作积极性。所以美国剧作家米勒说说:“真正的领导不是要事必躬亲,而在于他要指出路来。”
领导的艺术在于,游刃有余,高明明的领导人在工作中应是善于“抓大放小”——抓工作的重点、关键和主流,对下属放手、放权、放心,淡泊名利,用人不疑,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这样的领导才会在工作中才真正做到挥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