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李兆基出生在广东顺德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李介甫当时是经营黄金汇兑外币的买卖,生意做得很不错,因此家境十分富裕。
幼年的李兆基在父亲的教导下,经常到“铺头”学习,对于做生意很快便熟稔起来。他头脑聪颖,表现出很强的金融天分,很快就成为了父亲的得力助手。
一开始,他就被银庄的钞票迷住了。各种各样的钞票,大捆小捆,出出进进。他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赚上几捆钞票呢?”渐渐地,他在业务上入行了,兜里也装了一些钞票,让他小有成就感。
爱动脑筋的李兆基不满足于赚钱,他开始思索更深层的东西,研究身边的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吃饭没有钞票不行,但这些钞票今天可以买到一斤米,过两天却连一两米也买不到了。显然,仅仅懂得怎样赚钞票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懂得繁杂经济现象背后的奥秘。
父亲的生意越做越大,等到李兆基小学毕业的时候,生意已经做到了广州。这时候李介甫发现,银庄的人手不够用了,李兆基便听从父亲的安排弃学从商,来到父亲的身边做起了生意,开始了他经商的传奇生涯。
就在李兆基对银庄的生意起了兴趣,开始懂得怎样赚钞票的时候,由于时运世运、国事家事,文明转型的灾难迫使他重新建构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八年抗战终于结束了,但随之而至的并非是歌舞升平的日子,而是货币因时局动荡变为废纸的浩劫。李兆基也开始对钞票失去了信心,他觉得钞票远远不及实物有价值。
1948年的春天,银庄倒闭了。李兆基经过深思熟虑,毅然辞别了父母,带着1000元钱只身来到香港。年轻的李兆基有着一身豪情干劲,他相信靠着自己经营金银业的看家本领,一定能在香港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靠着自己在银庄时的经验,李兆基先后在文咸东街“洒利金号”等几间金铺和找换店“挂单”,买卖外汇和黄金,业务性质和他家的银庄没有什么分别。早已练就了识别黄金成色、成分、成数专业本领的李兆基,非但不会被走卖黄金的水客占去便宜,反而他的心算却越来越精确。对黄金市道的走势越来越有把握的李兆基,每次在一买一卖的弹指之间就可以获得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
有了本钱之后,李兆基如虎添翼,开始做起了五金生意,搞起了进出口贸易,生意也越做越大。这时候,钱对他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可不知为什么,他对这些生意始终提不起兴趣。可能是因为小时侯的经历让他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货币,都可能在一夜之间随政治的变革而成为废纸,惟有实物才真正具有保留价值。于是,李兆基毅然地选择了地产,走上了一条为他日后带来无限前途的实业之路。
“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李兆基的这种脚踏实地和胸怀大志的性格,才决定了他将变成一个在香港商界叱宅风云的超级富豪。
在安逸、正常而又舒服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丧失斗志,习惯了安稳与平庸,就无法再次起航。事实上,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思考,努力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过去的失误进行总结,为下一次的腾飞作好准备。
创业就是要开创新局面,因循守旧是创业的大忌。创业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与魄力,需要在作出决定之后义无反顾的前进。勇气与魄力既是创业的支点,也是创业持之以恒的动力。
当然,创业的勇气与魄力并不是鲁莽与冲动,而是冷静思考之后的一种决断。它是一种由衷的自信,一种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我们不能盲目地舍弃现有的生活,一味地追求新奇与未知。创业不能意气用事,需要从细节着手,勇气与魄力是做决定时那一瞬间的果断!
李兆基学会了赚钱,更看透了钱的本质。所以,千百遍思索之后,他把目光瞄准了更具稳定性的实业,踌躇满志地向地产业进军。这种冷静的分析和思考,对一个商人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
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看,一个人在创业、经商的过程中,对商业理解得越深,定位就会越准。因为,一个人一旦参透了行业本质,以及商业模式运作等秘密,就能透过繁杂的现象深入到商业的内核,作出准确、超前的决策,从而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