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进入房地产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楼花、按揭等营销方式。作为一个新进者,他冷静地研究了楼花和按揭,最后得出结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银行。因此,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于是,李嘉诚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简单道理,制订了新的经营方略。
(1)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以加速建房进度。
(2)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3)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总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1961年6月,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证实了李嘉诚稳健策略的正确。廖创兴银行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廖宝珊同时是“西环地产之王”。为了高速发展地产,他几乎将存户存款掏空,全部投入了地产开发,因此引发了存户挤提。这次挤提风潮,令廖宝珊脑溢血而死。
一向谨慎的李嘉诚从自己所尊敬的前辈廖宝珊身上,更加清醒地看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他深刻地认识到投机地产与投机股市一样,“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是“一朝破产”。
1965年1月,明德银号又因为投机地产发生挤提宣告破产,全港挤提风潮由此爆发,整个银行业一片凄风惨血雨。广东信托商业银行轰然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不得不出卖股权给汇丰银行才免遭破产。
结果,靠银行输血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地价、楼价暴跌。脱身迟缓的炒家,全部断臂折翼,血本无归。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但在这次大危机中,李嘉诚却损失甚微。这完全归功于他稳健的投资策略。
经商时,最怕急速扩张、不顾实力盲目做大。在扩展业务、扩张公司规模时,应该先确切了解公司在技术、资金、销售等各方面具有多少实力,在实力范围内经营,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商业运作才会安全。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是李嘉诚一生中最信奉的生意经。遵循这一原则,他把自己的生意做得足够大,并且坚如磐石。
1979年9月25日晚上,李嘉诚在香港皇后大道中华人行21楼会议室,兴奋地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凭借沉稳的经营策略,李嘉诚成功收购了和记黄埔,成了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时至今日,李嘉诚仍然认为这是他创业生涯中最成功、最漂亮的一仗。
李嘉诚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但是他又强调:“我着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于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任,所以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取时我们要考虑到风险和公司的责任。”
想当年,李嘉诚就坚持“所有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哲学,开拓了向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投资市场,后来他又搞起了股票,并同时投资债券。凡此种种,无不显示了他两条腿走路才不会摔跤的商业投资理念。
商业投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涉及到你的经济状况,其结果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发展。既要投资,想赚钱,风险不可避免,但可以尽力减少风险。比如说调查市场,比如说研究政策,采取合适的、合理的扩张方式等。
对经营者来说,认识自己和公司成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有了准确的判断、相应的能力,才能在规模扩张中获得发展,有效地行使各种经营技巧,避免发生错误。
李嘉诚向来以稳健著称,他既看到巨大利润的诱惑,又意识到诱惑面前埋伏着可怕的陷阱。因此,在商业投资活动中,他时刻提醒自己别失去了应有的理智,如果变成“投资狂”,其危险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对此,香港锦兴集团总裁翁锦通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意越大,越要谨慎,因为一旦遭遇危机,整个基业都有倒下的危险,损失太大了。”后来,翁锦通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其中有一条是:“计划要缜密,处事要周详;不可轻举妄动,意气用事。”
在未来无疆界的经济中,企业就是要追求成长。规模不重要,不是“大”是美、“小”是美,而是“成长”就是美。否则,你就会成为恐龙,因为再强大的个体或组织也有倒下的危险。
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经营者在拥有50位员工时能经营得很好,当员工数量增加到100位时,由于没有那份能力,业绩不但没有增加,公司还陷入了危机。因此,扩张的时候要坚持谨慎的原则,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顺利地将众多的业务消化、扩大,直至获得成功。
无数案例证明,企业发展应该采取“积木式”的成长战略——每搭建一块积木都要扎扎实实,而不是通过一步到位的资本运作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过度地追求规模,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反而会忽略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带来很多未知的不适应因素,这对企业的健康成长没有任何好处。从战略高度上把握企业的成长步伐,保持合适的发展速度,是每一位经营者都必须坚持的商道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