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如是说: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逃难到香港去的李嘉诚一家,生活过得的确是拮据之极。当时他父亲的工作只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靠李云经那样的收入是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改变对儿子的教育模式之后的李云经面对事实,他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首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立根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上流社会。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在学广州话的时候,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练不辍,很快就学会了一口流利标准的广州话。但是学习英语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本来在潮州是学校骄子的李嘉诚在英语课堂上简直就觉得自己是在听天书。而其他的同学,自小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所以听起讲来毫无困难。李嘉诚产生了从没有过的自卑感。但是李嘉诚看到自己家庭的困境,还有父亲的殷切希望,他不会知难而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破英语难关。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他终于逾越了英语难关,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书写与会话。
后来,李嘉诚面对了人生第一大悲事,在他14岁时,父亲李云经病逝。李云经临终前,哽咽着对李嘉诚说了两句话:“阿诚,这个家从此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啊!”“阿诚,阿爸对不起你……”他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给李嘉诚遗下一副家庭的重担。14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疼爱、充满梦幻的年代。父亲辞世,弟妹尚幼,母亲儒善,加上时局动荡,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促使李嘉诚早熟。李嘉诚依然辍学,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在这期间他坚持不收舅父的钱供他继续上学,而是独立的外出找工作。那种艰辛对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但是李嘉诚还是坚强的撑下来了。
李嘉诚认识到,在那个社会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没有学识。因此,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李嘉诚还是没有放弃一丝一毫学习的机会。少年辍学的李嘉诚比别人更能体会到学习机会的难得,他处处留心,抢时间学知识,做人处事俨然是一个成年人。
在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期间,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坚持业余学习广州话和英语。同时还在打工的期间不停地学习经商和做人的诀窍。
在茶馆当跑堂,他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课。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在钟表厂当学徒时他经常偷偷地向师傅学艺。李嘉诚利用自己所学,时刻关注着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李嘉诚年少位卑,骨子里却有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像舅父、像茶楼遇到的“大粒佬”,干一番大事业。虽是在战时,科技的力量无所不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然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败在美国手里,无不与科技有一定的联系。进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在工作期间,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生活的艰辛已经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既然定下了目标,一旦有了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他把工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勤奋,是后天不懈的努力。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坚强性格,以及他永不服输的精神,使他在后天的学习中表现出超常的能力。后来李嘉诚在创业中奇招百出,就是他善于观察善于学习的结果。
创业感悟:“不磨难不成佛”,出身寒微的人在贫困的家境中更容易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上进好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且还要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怎么样去奋斗,才能融进身边的大环境中,给自己闯出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