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很快就感受到了段祺瑞这种强烈的抵触情绪。当时冯国璋担任江苏都督,久驻南京,渐渐地对他也不太服从了。袁世凯对此很生气,他对袁克定说:“咱们这北洋还成什么样子?华甫(冯国璋的字)每天要睡到十二点以后才起床,芝泉老不到部!”
段祺瑞的夫人张佩蘅为袁世凯义女,又从小在袁家长大,视袁家为娘家,所以袁克定平时也常到段公馆去,并称段祺瑞为姐夫或大哥。袁克定评论起他这位姐夫来也毫不客气,说:“姐夫人不到部,可他的灵魂徐树铮天天在部里啊!”
段祺瑞疏于理事,某种程度上倒正中袁世凯下怀。然而正如袁克定所言,有徐树铮在部里,就等于段祺瑞在部里,同时段祺瑞不上班,分明就是要给他脸色看。
袁世凯决意给段祺瑞敲敲警钟。他把段祺瑞召到总统府,针对一件公事查问道:“芝泉,此事是否可以再商量?”
段祺瑞不明就里,随口回答:“此事容我回部里查明再来禀报。”
袁世凯一听,满脸不痛快地把文件递了过去:“怎么还要查明,你签字的呈文不是已经送来了吗?”
文件是徐树铮代办代签的,段祺瑞连看也没看过。他十分尴尬,只得支吾着说:“我带回去复议一下。”
事后,段祺瑞明白是袁世凯故意使的下马威,负气之余继续我行我素,而袁世凯对他的猜忌之心也进一步加深。
蒋百里伤愈复出后一直留在总统府上班。他给袁世凯上了一个条陈,认为北洋军队暮气太重,应另行编练,因而建议在统率办事处之下,设立模范师筹备处。模范师以德国军事方法进行训练,先练两个师。
虽然北洋军曾是自己打江山的主要依靠力量,但蒋百里有关于北洋军暮气太重的认识还是得到了袁世凯的认同。别的不说,仅在最近的“围剿”白朗军一役中,北洋军就洋相百出——白朗军不过几千人,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乌合之众,而北洋军先后调动了总兵力的三分之二,械齐饷足,悬赏超越常规,但在近两年时间里,白朗军仍能纵横于豫鄂陕甘四省之间,如入无人之境。
冯玉祥的一个记述可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冯部两个营截击白朗军,一仗下来,足足消耗了二十万发子弹,战场上中弹而亡的白朗军官兵却连二百人都不到!
最后,在段祺瑞的统一指挥下,北洋军才最终消灭了“白狼”,但知晓内情的兵家已经发出了“谁说小站兵力足以威令天下”的慨叹。
要消除北洋军的暮气,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起炉灶,编练新军。过去淮军继湘军,小站继淮军,走的都是同一条路子。不过从小站练兵起,为了建立北洋派系,政策上都是重用武备生,压制士官生,并由此形成了北洋历来的用人传统。如今要形成新势力,就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蒋百里条陈中所说的:中级军官用士官生,下级军官用武备生。
蒋百里的条陈也得到了袁克定的欣赏和极力赞同。这位袁家大公子年轻时曾到德国留学,崇拜德国,蒋百里重视德国军事的思想正好与之合拍。
有袁克定在耳边吹风,袁世凯对建立模范新军的兴趣更加浓厚,但是他认为蒋百里最初设计的规模太大,不容易操作。
要建立两个师,已经抵得上一个军了,这免不了会使北洋旧将不安,从而生出事端。当初蒋百里与魏宗瀚发生冲突,扩校不成,愤而自戕,即为前车之鉴。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对蒋百里的方案做了修改,建军规模最后被缩小到一个团。模范团名为一团,实际已相当于一个混成旅。具体组建方案是,从北洋现部队中抽调下级军官充当团的士兵,以中上级军官及武备生充任团的下级军官,以士官生充任团的中级军官。
袁世凯计划分五期训练模范团,每半年为一期。一期结束,该期官兵即被全部派到各普通师充当高一级军官。按每期产生四个旅的军官计算,五期可培养出十个师的中高级军官,已足以实现对原北洋军的控制。
模范团前景广阔,所以眼前的规模暂时小一点是无关紧要的,关键就是由谁来当团长,袁克定紧紧盯住了这个位置。
前清时,袁克定曾在农工商部任职,后来民国建立,未再担任过正式官职。袁克定与其父相似,在仕途上很有野心,且一直参与袁幕运作,从颠覆清室到袁世凯因不肯南下就职而制造北京兵变,背后都有他的谋划。
袁克定跟随父亲的时间不算短,与北洋将领皆有交情,凡袁世凯的部属,都称他为“大爷”,但是“大爷”还是无法指挥段祺瑞、冯国璋这些老资格的北洋宿将。长久以来,他一直想步小站练兵的后尘,像德国皇太子那样掌握一支德式新军,成立陆军模范团为他提供了这一契机。
作为一个传统观念很重的人,子承父业的意识在袁世凯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对段祺瑞都已失去信任的情况下,他当然也只会属意于袁克定。于是,在开会商议成立模范团时,他便当众提出让袁克定当第一期模范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