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014 王爷说群臣

一直到契丹围瀛洲,直犯贝州、魏州时候,满朝皆惊。

多日没上朝的赵元俨听到这个消息,默然,这段时间他按照霍青绵所推测,自己再翻阅各种资料,最后不得不承认,霍青绵的分析或许不完备,但这直觉是对的。

终于有自己的看法,这天便去上朝了。也预料到今儿个朝会不会那么顺利,布置了作业。自己就去上朝了。

底下更是炸锅一样,王若钦请幸金陵,陈尧叟请幸成都。王若钦是金陵人士,陈尧叟是蜀人,所以一个请南幸,一个请西幸。

就是,陛下,这敌人太凶猛,咱们还是迁都吧。一个说往南边跑到南京,一个说往西边跑到四川。

而寇准与毕世安请天子亲征。

这种情况下,赵元俨突然开口,“陛下,请听臣弟一言。”

“准。”

官家虽然疑惑,还是准了。在这纷乱之际,他的确有些犹豫。

“臣弟今日翻了陛下登极之后,审阅沿边地理,能指出边臣奏报边情错误所在,每岁亲自布置防秋大计,更是让守臣逐日飞驿传报军情,每隔三日,再遣特使回京面奏详情。因此,若论这边防大计,陛下是知之甚深的。”

赵元俨看了下面一眼,底下终究开始安静下来。

这是说他看了官家亲政之后的政策,陛下看过地理图,还能指出大臣犯下的错误,连每年的边防都能参与了。说明官家对这个还是十分懂的。

“部署重兵防御重在河东、河北两路。河东有崇山有险势作依托,便于防守。而河北路则距辽上京较近,且地形平旷,契丹骑兵自无往不利。且河北路又是北方诸路中民较为富裕的地区,丝织物产较为富饶,因此契丹一有机会,便侵入掠夺。

而河北东面缘边与契丹相邻的地方,自陶河至尼姑海口,多为湿地,较为设险固守。至于西面从保州以西至西山一线,空隙很大,是防务最为吃重的地方。

而陛下在知州何承矩的促请之下,开置屯田,由沟渠、河泊、陂泽和方田连接成水网,除了在藉营田以助军饷、通漕运,更是依凭天险设障,以阻遏敌兵。

又自沂水至泥沽海口曲折之地,设置兵寨递铺,戍卒三千人、舟船百艘,往来巡逻警戒,而这东半部设施,趋于完备。

至咸平年间,霸州、破虏军,至乾宁军、沧州一带,水位深,辽骑不敢前;自雄州至保州亦是塘水弥漫,出入不易,故契丹突入地改为西面的静戎、威虏、满城和保州一带,或者从水位最浅的雄、霸之间北归。东面既稳。

咸平三年,塘埭能向西扩展,从顺安军一直设置到西山。为恐契丹扰浚河工事,调派驻军严阵以待。河道工程既毕,开始营田。从威虏、静安到顺安军,及保州、北平寨到定州,皆为营田,灌溉和设险并举,陛下还特别在保州设立屯田兵籍,以专其事。

论北部防御之完备,陛下之功为第一。”

这说的是之前前线部署情况,肯定了官家在部署方面的成功之处。进一步夸奖官家非常厉害,对这些都知道。

赵元俨接过官家赐予的茶,喝了一口,继续道:

“陛下分番校阅禁军,左右进罗伞,不用。陛下以神武训士兵,禁旅精锐,近古所未有也。且陛下曾言,‘选众求才,诚非易事。孜孜询访,冀有所得。向来于军校中超擢八人,委以方面,其间王能、魏能颇甚宣力,陈兴、张禹珪亦称有闻。’故四人均被提拔在西北耳边,担任军政要职。

而威虏军指挥使李宴,杀敌数人,枢密院未有嘉奖,陛下特别下令优予奖擢;对杨嗣、杨延昭等人,都能取长补短,知人善用;而对每岁遣使赏赐边城诸位将士冬服,更是厚实。

论对各位将领本事,知人善用,陛下心里自然有数。

众位将领想必亦有所感。这是其二。”

说到这,他不由得顿了一下,寇准暴脾气,也难得没有出言打断,武将闻言,更是觉得的确如此,文臣并未想到如此多之事,但这些都是发生过的,在朝会上讨论过的事情。就是不知道,此时王爷说出来,是什么意思。

“陛下对阵图知之甚深。

先皇曾对马步军都虞候傅潜言,‘布阵乃兵家大法,非长情所究,小人有轻议者,甚非所宜。’

且围攻乌白池之役,未能生擒西夏主,皆因‘此行合战与还师之期,息如所料,但诸将不能尽依方略,致此贼越逸’。

故将领即使有图,恐因种种原因,未能配合。功亏一篑。

但若无御驾亲至,何种阵图,所取必有得失。

满城之战,若无延进、继隆二人改阵,怕是死伤无数。故知制诰田锡与京西转运副使朱台符都曾谏言,‘疑则勿用,用则勿疑,谨择其人,专委其任,有功者宠以爵位,有罪者威以斧钺’

但观咸平二年,陛下以傅潜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张昭允副之,秦翰为排阵使,田绍斌及石普为押先锋、杨琼为策先锋,按战略布阵。傅潜遣先锋田绍斌、石普与知州杨嗣,共御保州,辽兵乃转攻遂城,都巡检使杨延朗护城坚守,最后辽军折将,只能解围而去。

故陛下对兵法之熟,已有先例。这是其三。”

这第三点就是说官家对兵法也十分熟悉。

说到这第三点,次相寇准已经大概能猜到,他一步步分析,如此铺垫,所指为何了。

身为首相的毕世安亦是主战派,一直知道官家性格软弱,不到逼不得已,不会出征,故而言辞不算激烈。但此时听到赵元俨详细的分析,心里已然大定。

“虽自雍熙北伐受挫后,将士严阵以待。辽帝继位,不过‘母寡子弱,族属雄强’,靠韩德让等人稳定了内部之后,进而图我河山。

此前契丹入寇,杨延昭守遂城,延昭伏锐兵于羊山之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伏发,获其明王,函首以献。

才使得敌侵延后几月。”

这是分析上次辽军侵扰,寇准等人都知道将来必有一战,严阵以待的原因。无非是辽国内患已除,就想着我大好河山。

“而今,咸平、景德边兵二十余万,皆屯定武,不能分扼要害,故敌得轶境径犯。且各位因阵图限,不敢自为方略,缓急不相援,才至于败。”

这是说了,为什么陛下虽然知人善任,将领威猛,但是为什么还会失败。不过是限于阵图,不敢轻易按照实际的情况来派遣将领。所以应该救援的不能救援,各自据点为战,不能连成一片,所以才会有败绩。

“故,臣请陛下御驾亲征。使得军心振奋,将领相互驰援,民众据堡自守,齐心协力,必能共退敌军。小子妇孺不足为惧。”

最后这一句,可谓是在铺垫那么多之后,点明了目的——请官家亲征。

而赵元俨从陛下对军事的了解,以及现阶段将领所遇见的困境,他不仅是站在要说服官家的立场上,还打算说服的是满朝文武。

他扫视下面,这几点的确论据深刻,在是否亲征的这个问题上,很多人的确不是很清楚,或者只清楚一两个方面,而他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考虑到了。

玩的这手,令底下的人十分吃惊。

这位闲散的王爷,什么时候对这些如此熟悉。作为武将的一些人,都未必如此熟悉。哪怕这些事情都是发生过,且有据可查的。

而主张西狩或者南狩之人,并不敢说别的,毕竟刚才赵元俨非常巧妙说了,官家圣明事迹,你现在若提出反对意见,哪怕以老的理由——陛下安危为重,那么如此英明的陛下,难道不能布置周全,维护自己的安全。

所以只能歪楼,“太子年幼,倘若陛下亲自亲征,王爷您将置于何地?”

这也只能算是最后的挣扎,都知道兄弟之间不可说的微妙关系,所以言直指赵元俨居心不良。

寇准难得看到如此几乎算是一边倒的态势,就打算反驳。倒是更为沉重的毕世安拦住了他。

只听到赵元俨说,“臣弟既提出这个提议,自是随着陛下前往,效犬马之劳。因此,臣弟再请亲征。请陛下圣裁。”

官家还没有表态。

“臣,附议。”毕世安说出了最近在朝堂上的第一句话。

“臣附议。”寇准早都想说这一句了,便一拱手。

“臣附议。”多数人已看到主次丞相都已经表态,门人多附议。

更何况听了赵元俨鞭辟入里的话语,更是信服不已。绝大部分人都附议。

此时,官家才开口,“着王继英驰传诣镇、定、高阳关路视行宫顿置,宣慰将士。择期行。”

“陛下英明……”

在一片祥和中结束了这几个月以来第一次没拖时间的早朝,多日之争,终于以赵元俨这一番话结束争论,促使陛下下决心御驾亲征。

各人反应不一,寇准更是惊讶,上次看到赵元俨的时候,他的确是一副没想好也不会表态的架势。

这段时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把这些东西都想得如此清楚。

而且言行,已经算得上有城府,不和别人一样,以陛下知之甚深来说服陛下亲征,毕竟陛下安危问题,这个一直是反对或者潜在希望陛下亲征,但又绕不过的问题。他居然能够绕过。

八王,非池中之物。

毕世安只是捻须,笑而不语。

作者有话要说:本来想一个个标号引用的,懒了TTATT

所有的单引号里引用,四处,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具体哪一卷哪一个人的传,不想翻了。

看得出来,这些理由和东西,都是根据历史整理的,过于琐碎,其中还有一些论文,最后组成了观点。orz。

一想到我家王爷站在金銮殿上指点江山,慷慨激昂……

最后我本想引用一句“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没办法,这句作者在清代。有时候记不住诗句的朝代,用了可能就用了,大bug,如果还能记住,就尽量避免吧。。。

小剧场:

“王爷厉害”——某文臣

“王爷厉害”——某武将

“不愧是我教出来的弟弟。”——皇帝

赵元俨:“不过是本宝宝(王)平日无心于此等俗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