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好事成双,当李鸿章获得朝廷任命,终于翻过身来的时候,一艘火轮船从广州驶入上海码头,轮船上,装载着整整三千条崭新的洋枪,还有数量充足的弹药。
这些武器,是谁运来的?运给谁的?
这还得从李鸿章的家族关系说起。李家六兄弟中,李鸿章虽然是老二,但却是家族中公认的最有发展潜质的。所以,李家也一直将宝押在他的身上。早在淮上征战时,李文安就密切关注着二儿子,生恐李鸿章遭遇危险,还安排了老家人刘斗斋,在关键时刻救出李鸿章。
父亲李文安死后,大哥李瀚章继承乃父遗志,坚定不移地贯彻既定方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成就二弟的人生事业。事实上,此时的李氏家族,已经把全部的资源用到了李鸿章身上。
李鸿章,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了淮上李氏家族的利益,寄托了李家人的全部希望。
首先是老三李鹤章,他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事业,从此成为李鸿章的助手。此番来上海,李鸿章是坐船,而李鹤章则率了无法船运的战马等辎重物资,在陆路上披星戴月,成了李鸿章的运输大队长。
然后是老五李凤章,他应该是与李鸿章同时赶到了上海,开始了他的当铺生意。以后李鸿章打到哪里,老五的当铺就开到哪里。李鸿章替老五扩展地盘做生意,而老五的当铺,也成为李鸿章的提款机。
老六李昭庆,在家乡成立了征兵办事处,不停招募新兵。而李鸿章不断派人从上海来,凑足一支队伍,就拉走一支。只是后来包括曾国藩在内的各地官员,只要逮到机会就制造摩擦,动不动就进攻这些没上过战场的新兵,把他们捉走押入战俘营或是充当敢死队,李鸿章的这条兵源才被活生生掐断。
老四李蕴章是有心无力,他因为瞎了一只眼睛,专注于文学创作,是家里唯一没有为李鸿章打工的。
而大哥李瀚章,他事实上已经替代父亲成了一家之主,正所谓长兄如父。当他知道二弟李鸿章陷入沪上两难之局时,就不惜倾其所有,在广州通过传教士的关系,购买了精良洋枪三千条,急如星火地给李鸿章送过来。
正是这三千条洋枪,救了李鸿章的性命。
倘若没有大哥李瀚章不惜血本的帮助,李鸿章的淮军根本就无法上战场,去了也是当靶子让太平军射击。没有一两场像模像样的胜仗,他怎能坐稳这个署理江苏巡抚的官位?
梦寐以求的武器来了。同时,李鸿章又得到了一员大将郭松林。
郭松林之所以投靠李鸿章,说起来都要怪程学启。此前,程学启在湘军的时候,别人都是湖南人,只有他程学启是安徽人;别人都是跟着曾夫子的老员工,而他程学启政治上又不清白。所以,不论是谁心情不愉快了,就来修理程学启作为发泄。等到程学启跟李鸿章走了,湘军一下子失去了娱乐活动,陷入了郁闷与寂寞之中。
长期郁闷可不成啊,大家一定要再找一个冤大头出来。于是郭松林就进入了大家的视线,沦为了大家打击修理的主要目标。
为什么要修理郭松林呢?
从李鸿章的书信上来看,修理郭松林的,就是曾老九曾国荃。而曾老九之所以这么干,只是因为郭松林太能打了,以至抢了曾老九的风头。余者诸将,发现曾老九在打击郭松林,立即冲上来帮忙。
人生苦短,要感谢你的敌人,是敌人丰富了你的生命。
曾国荃有圣人哥哥撑腰,想打击哪个,就打击哪个。他是玩得开心了,可是郭松林郁闷到了无以复加。思前想后,觉得这事都怪程学启,明明大家都在修理程学启,可是他走掉了,害得自己沦为众矢之的。
要不,干脆我也去李鸿章那边好了!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就回家住。于是,郭松林就给李鸿章发私信,求包养。
李鸿章大喜,立即答应了郭松林。为了避免曾国荃扯后腿,就写信给曾老九,解释说:郭松林来沪,正值紧急之际,鸿章稔知其打仗奋勇,因调沪中旧营,令其选练五百人,求公赏借,勿苛责之,鸿章当时时箴砭其过。
枪有了,将有了,敌人也不缺。现在是淮军出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