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讲到“四气调神大论”: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生化特点;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活动。主要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身体健康防病的目的。
春季三月,万物复苏,自然界欣欣向荣。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承受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对待事物,也要顺应此时的生长之性,不应该抑制其生发。这正是顺应“春生”的养生法则。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则会伤及肝脏,以致夏天容易发生寒性病变,而出现阳气不足的病症。
夏季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相互交汇,自然界一片繁荣秀丽。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并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这样能够使阳气充分宣泄。这正是顺应夏天的养生法则。如果违背了这种法则,就会损伤心脏,以致秋天易发疟疾,减少了供养秋天的精气,致使冬季也较易生病。
秋季三月,秋高气爽,暑湿消失,自然界丰收平定。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大体以与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宜。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以缓解秋凉对人体的伤害;内敛神气而不外泄,可保持平定,有助于肺的清肃。这就是秋季的养生法则。如果违背,则会对肺脏有损伤,以致冬天容易发生完谷不化所致的泄泻,从而减少了供给冬天贮藏的精气。
冬季三月,水冷成冰,地寒而裂,自然界草木凋零,万物伏藏。这时人们要减少活动,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要早睡晚起,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再起床,才能避免寒气侵袭。精神情绪要保持平静,同时还应当躲避寒气,注意保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而出汗,以免阳气散失。这就是冬季的养生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害肾脏,以致春天会发生痿病和厥病,而且供给春天的生发之精气就减少了。
天之气是晴朗光明的,天所隐藏的德行不曾停止,因而不会下显于地。如果天之德行显露于外,那么就会日月不明,就像人体真阳外浮,会导致阳气失去固守之用而使外邪侵入人体。
如果违背了春季的养生原则,那么人体内的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从而使肝气抑郁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季的养生原则,人体内的太阳之气便不能旺盛,就会发生心气内虚的病症;如果违背了秋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太阴之气便不能收敛,就会发生肺热喘息胸闷的病症;如果违背了冬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少阴之气便不能闭藏,就会发生肾气虚惫的病症。
春季一般是指农历的一二三月这段时间,春季是一年的开始,是万物复苏,朝气蓬勃的季节,许多美好的食物,人们喜欢用“春天”来形容。春天是人体生长的季节,也是陈旧疾病最易复发的季节。这是因为时令往你的身体注入了阳气,人的肌体有个本能,就是一旦有了动力,正气就要驱赶邪气。
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肝在五行中属木,所以人在此时最容易生气发火。肝胆互为表里,肝脏的火气借助胆经的通道往外发泄,这时人往往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口苦、头晕、头疼、睡眠不好、肩背痛等等,这些症状都是胆经循行的路线。如果是单纯的口苦,口服小柴胡;中剂即可缓解,偏头疼、乳房胀痛则服加味逍遥丸就能有所缓解。但是发现头晕严重的现象时,一定要到医院去拍一个颈椎的片子,看看是否颈椎发生了疾患。
另外,双足和腿是人体动力的重要部分,是足三阳、足三阴的起止地,一定要保养好足和腿,双足腕和双膝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保养好了,就会少生很多病。
春天,大地回春,万物都在生发之中,更重要的是,它在启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此时也到了生发的季节了,人的情志需要释放。如果想干什么、想说什么,总是压抑着,必然在体内藏下祸端。另一方面,春天到了,草绿了,花开了,树吐芽了,万物都在生发,大家要走到室外,或者踏春,或者郊游,或者运动,让身体充分活动开,就能减少许多疾病。从人的脏器来说,春季是养肝的大好季节,因为从五行来讲,肝属木,春亦属木。肝开窍于目,这个时候,肝气最旺且人体容易上火,累及双目。肝气旺,倘若加上心火起,体内必然成燎原之势。
春天,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体也处于精力充足的状态,“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学习、工作、劳动的大好时光。因此要安排好春日的生活起居,以便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春季的白昼时间较长,天亮得越来越早,因此春天的早晨最好早起,放松全身,到室外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如散步、跑步、打拳、气功、体操等锻炼,充分呼吸新鲜的空气,舒展肢体筋骨。春天是人记忆力最好也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因此要在春天制订好学习、工作的计划,在学习、工作时要集中精力,把握好春天的时光,不可荒废。
春风暖暖催人醉,春天睡觉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难怪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春天也会“春眠不觉晓”。但是睡得过多,就会感觉到头晕、乏力、精神不振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其实这不是病,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发生的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冬天,皮肤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流量减少,大脑和内脏的血流量增加;进入春天,随着温度的升高,皮肤毛孔舒展,血液供应增多,而供应大脑的氧气相应减少,于是出现了懒洋洋、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春困”现象。
解决春困问题其实不难,要有决心和意志力克服睡懒觉的坏习惯。不要“开夜车”,早睡早起,成年人睡眠时间要控制不要超过9个小时。同时还要注意室内的通风,冬天气温低,往往门窗紧闭为保暖。春天到了要及时开窗通风换气,不仅对春天易发的疾病有防治作用。而且还可以防止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加重“春困”。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2月4日,“立”为开始之意,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表明严冬已经过去,万物复苏的春季来临。立春过后,气温开始回升,白天渐长,降水也趋于增多。
在立春时节的养生,要着眼于“生”字,春季是一个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其实人的身体与大自然是相通的,春季也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此时的养生重点就是养好人体的阳气,让它生发起来,使新陈代谢从冬天恢复过来,尽快适应春天的气候,得以正常运行。
另外,按自然界的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因此,在春季养生方面就要注意养肝,戒暴怒,忌忧郁,做到开朗乐观,心境平和,使肝气得以生发,达到养肝护肝之目的。
在生活习惯方面,立春是春季刚刚开始,寒冬已过,但气温回升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春捂”非常重要,不要急于脱掉厚重的冬衣,以免疾病侵袭。《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在饮食方面,应考虑这一节气阳气初生的特点,多吃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为,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可以多选择叶草类,豆类,葱、香菜等发散性的食品。
立春养生中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防病保健,初春时节,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细菌、病毒也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在此时发生。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首先要消灭传染源;其次是要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还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雨水是一年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后,雨水以后,冰雪开始融化,雨量开始增多,空气湿润,气温也逐渐回暖。
雨水时节,在养生方面最需要强调的是“调养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对于人体健康长寿来说至关重要。为什么说雨水节气时要注意调养脾胃呢?这还是要从中医的五行学说讲起。
在五行学说里面,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而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在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按照五行的生克理论:木克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如果肝木疏泄太过,脾胃就会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脾胃则因之气滞。所以,春季养生既要注意养护肝木的生发之机,又要注意不要生发太过而伤及脾胃。
调养脾胃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调整日常生活习惯做起:春季气候转暖,又多风干燥,应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比较适合春天的食物包括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在起居方面,应该顺应自然,早睡早起,劳逸结合,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以达到调养脾胃、延年益寿的目的。
夏天是人体生化的季节,也是医治冬病的最好季节,上医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夏天暑热骄阳,体内心火正旺,这也是积寒躲在人体后背膀胱经及各关节最易排出来的季节,但是,如果自体阳气不足,体内没有足够的推动力,就会错过了排寒的大好时机,所以说,夏天养阳不要贪凉,尽可能少用空调,只要饮足够的水是不会中暑的。
夏天也是治疗人体慢性病的最佳季节,如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慢性肾炎等,患以上疾病者,切莫错过良机,一定要把阳养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
夏天,对人体来说,夏季皮肤的毛孔几乎都是张开的,如果到了出汗的季节,使劲吹风扇、空调,不让体内该出的汗出来,必然于体内埋下隐患。所以,夏季不要太贪图凉风。另一方面,从五行的角度讲,夏季属火。而对应五脏来说,心属火。所以,呵护和调理好心脏,是夏季养生的重要任务。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繁盛。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汇,万物开始开花结果。人们应“夜卧早起”,做到情绪平和、心情舒畅,切忌怒发冲冠;不要厌倦炎热,不要心烦意乱,俗话说:“心定自然凉”。顺应夏季主气,让体内的阳气得到自然宣散,确保身体气机宣畅、机能旺盛。不要图一时快活而贪吃冷饮、汽水、甜饮料,以免损伤脾胃,引发胃脘痛等病;不要吃不洁食物或变质食物,以防夏季肠道疾病。
夏季虽酷暑难熬,但不可过分贪凉,办公室、居室空调温度不宜太低,大汗后电风扇不能裸体直吹,以防风吹汗闭,发生发热、感冒。饮食上宜食益气生津、清暑解热的绿豆汤或绿豆粳米粥,多吃苦味清火的苦瓜和新鲜蔬菜。经常喝一些绿茶、菊花茶。
夏季热浪滚滚,暑气逼人,应避之有时。宜选择阴凉通风处纳凉避暑,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干活必须躲避烈日炎炎的中午。同时需多饮水,及时补充水分,尽量减少出汗,如感不适及时休息,慎防中暑。
夏日炎炎,稍微动一动就会出汗,更不要提运动了。于是,不少人一到夏天就懒得动,甚至连体育锻炼也放弃了。其实,健身完全可以按照四季变化合理调节。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季节,只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同时,体质的增强,也能帮助我们安然度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管天气多冷或多热,都应坚持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使身体更好地获得“顺四时、适寒暑”的能力。
其实,在炎热的夏季,不爱体育锻炼的人,越是怕热越觉得热,越不活动,肌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就越差。在热环境下锻炼,能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体腺开放加速,散热能力得以提高,使肌体有更强的调节体温能力,所以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科学合理的运动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起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作用。夏季高温闷热,人体消耗特别大,各器官的衰老比其他季节更为明显。如果能够在这一时间坚持锻炼,其抗衰健体效果将更加显著。
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消耗较多,此时采用静坐练习法,则是比较理想和有效的夏令养生保健之法。静坐法简便易行,主要可分为调身、调心、调息三个方面,能起到调心安神、养气生息的作用。调身即端正身体姿势。端坐式坐在木凳上,高低适度,双膝保持90°,两手分别置于大腿上,掌背朝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盘膝式适宜于体质较好的人,盘膝坐时两手置于小腹前,按在小腿上,一手四指置于另一手掌心中,大拇指压住另一手大拇指;或两掌平放,掌心向上。
静坐功要求身体平稳,自然松直,肩背松弛,胸部不挺出不弯曲,双目微闭,双唇轻合,舌抵上腭,全身放松。调心即排除一切杂念。微微用意,想着脐下小腹丹田,进入虚静无思境界,清静放松,专心致志。使人从各种纷繁、复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达到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思,使气不散,心自舒,血压正常,神经松弛,情绪安谧。静坐时间以清晨和临睡前较好,但不论何时,一次须静坐30分钟。练习地点务求空气清新、环境宁静,这样便能达到心平气和,精神愉快,情绪乐观。
调息即调整呼吸。保持呼吸自然流畅、均匀细缓,这是静坐法的最重要一招。呼吸时要用鼻吸口呼,即徐徐吸入新鲜空气,让肺部舒展,膈肌下降;呼出时用口慢慢呼出,令下腹收缩,膈肌上升。呼吸要细缓均匀,使气息逐步加长,深达丹田,从而使全身气血调和、舒畅。练习日久,便水到渠成,能感觉到小腹周围有温热之感。静坐完毕,可稍微随意活动,或按摩或迈步。调身、调心、调息三者各有所重,但又互为作用、连贯,构成完整的静坐法。炎热夏季若能坚持练习,可调和气血、气息下沉,养心安神、消除疲劳。此外,还能增强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有消暑强身之功效。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属金,在体内属肺,秋天是肺气最强的季节。我们可以借天气养我们的肺。肺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宣发,二是肃降。宣发主要是通过发汗、咳嗽、流涕来表现;肃降主要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推动胃肠,排泄糟粕。
肺的宣发、肃降的力量主要来自中气,中气足的人则不易生病。中气虚,寒气入侵,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其次是来自内部的肝火,中医叫“木火刑金”。肝火旺时,必伤肺金。所以说及时消解肝火就是在养肺。由此,人一定要少发脾气,这样不仅是养肝,更可养肺。此外,有的人先天肺气不足,从出生就开始得支气管炎,成年后转发哮喘,这也是先天肾气不足的表现,中医叫肾不纳气。
那么该如何锻炼肺脏功能呢?“取喷法”即是绝妙之法,上通鼻窍毛孔,下通前后二阴,通天彻地肺之宣发肃降之功一举完成:五味子、女贞子、金缨子、枸杞子、菟丝子、芡实、沙苑子、补骨脂,各等份研细末,用黄酒送服,每服五克,一日两次,服秋三月,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秋天,首先指自然现象,大地之上的生物能结果实的此时都长出了沉甸甸的硕果。而对于我们人体,经过春生、夏长,体内的能量得到了补充、储藏。所以,秋收很大程度上是指人体的收敛活动。另外,从五行来说,秋季属金,在五脏中,肺属金,所以调理肺脏便是秋季养生的重要任务,另外,肺属金,火又克金。就是说,秋季里,肺经当值,一定不要让火来伤害它。所以,秋季要调整好心态,淡泊宁静,以免心志忧伤,祸及肺脏。
秋季天气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盛。早秋时节温度较高,湿气较重,有“秋老虎”之说,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此时尤宜顾护脾胃,饮食宜清淡,多食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扁豆、薏苡仁、山楂、牛奶、豆制品等,忌食辛辣油腻厚味之品,忌过饥过饱,以免伤及肠胃。忠有慢性胃病者,特别要注意胃脘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脘痛或加重旧病。
秋季天气清肃、草木凋零,肃杀之气影响人体。肺主肃降,这个时候要特别保养肺脏。首先要控制好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舒张收敛有序,生活上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笑”是一种最“便宜”且有效的养肺方法,“笑”可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保持肺的肃降功能正常。否则就会损伤肺气,引发咳嗽、哮喘等病症。深秋季节,雨水渐少,天气干燥,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多吃酸甘化阴生津、滋阴润肺的百合、银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话梅、山楂及酸味食品;多饮水、多吃水果与绿叶蔬菜,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以免耗伤阴津,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口舌生疮、咳嗽、毛发脱落等“秋燥”现象。
一每到秋天,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及时增减衣服。
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多事之秋。
秋天的气候变化太大,早秋以热、湿为主;中秋前后较长一段时间又以燥为主;而到了深秋、晚秋,却又以凉、寒为主。因此,人们在穿衣方面,要提高警惕,注意随气候增减。夏去秋来,凉风习习,虽凉还不至于寒,人们还能耐受,此时不妨进行一点耐凉锻炼,这和让小孩常常“三分饥与寒”是一个道理。如果观“一叶落而知秋”,早着裘棉,穿上去就脱不下,随着寒冷的加剧,就会越穿越多,御寒的能力越来越差。
那些冬天下水游泳的人,为什么那么禁得起冻呢?他们不就是从秋天开始,天天锻炼挨冻,逐渐增强体质,适应气候变化的吗?所以,秋冻乃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古今都十分强调的秋天养生方法。这样,就避免了因多穿衣服而产生的身热汗出、阴津伤耗的情况,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那些平和体质的老人,身体固然还很棒,但是由于其生理功能变化,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一定要多加衣服。当然秋冻的含义不仅仅在穿衣保健方面,而应从广义上把它引申为秋天的一个养生原则,即在秋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古语说“秋时慎脱著,冷暖随时换”,指的就是要随时注意根据气候加减衣服。秋季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要保持体温恒定,就应多预备几件秋装,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
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这就是说,因为冬天脾胃消化能力相对较强,吸收较好,所以,身体较虚弱的人冬天应加紧进补,做好来年的营养储备,来年才会精力好、力气壮,而且不会生病。但很多人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会问:我平时很注意饮食保养,冬天吃了不少补品,但流感、支气管炎等老毛病还是赶着趟地来。原来,这种情况在中医看来,就是“不受补”的表现。
“受补”还是“不受补”,关键在脾胃。脾为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能力才好,进补才能有效。而素来脾胃不好、脾虚消化不良的人,进补后承受不了,就会发生腹胀、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现象。胃寒的人也不能补,进补后消化不了,会发生腹痛。
此外,肝郁、心情不好的人也不受补,进补后会腹胀。还有,胃中有火的人,进补后会感觉胃中吞酸嘈杂,恶心欲呕。上述这四种情况是冬不受补的最常见情况。对冬不受补的人,应在进补前先调理脾胃。
一般来说,脾气虚的情况最多见。素体脾虚的人经常食少腹胀、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这样的人应在进补前先吃一些健脾的药,比如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之类。也可多用山药、扁豆、薏苡仁、白术等炖肉吃,等脾功能有所恢复、脾不虚时再进补,才能正常消化吸收。还有一些人,平素好食辛辣肥甘,日久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部灼热、嘈杂、喜呃善饥,进补后,呃逆腹胀,不能消化,这属于脾胃有火的表现,进补前就应先清火,可用竹叶、麦冬泡水喝,或喝苦丁茶,或吃一点黄连片,或吃菜时多吃苦瓜、黄瓜、青菜,待胃火退后再进补。老年人消化力比较弱,胃常有积滞宿食,而出现不思食或厌食,进食后胃部饱胀,口臭便臭,苔腻脉滑实,宜先消食和胃后再进补。方法是饭前先服陈皮、山楂、神曲等开胃药,饭后可服香砂养胃丸,身体较好的可适当服用平胃散或保和丸。平常可用炒谷、麦芽泡水喝。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有感冒的人要先治感冒。冬天感冒的人很多,而且常常犯胃。外邪犯胃多表现为发热怕冷、恶心欲吐、不思饮食,可吃一点藿香正气散或生姜。
历代养生家通过实践证明,寒风刺骨、大雪封地的冬季,确是保养肾气的最佳时节。中医以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养生原则中有一个“四季五补”的说法,就是说按照季节滋补相对应的脏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四季五补的要求,人们应该春季养肝,夏季补心健脾,秋季润肺,在冬季里最适合的就是补肾。
为什么要在冬季补肾呢?一方面,冬季本就是适合进补的季节。中医认为,冬季是一年中最容易通过调补来补偏、救弊,强身健体的季节,所以中医有“夏病冬治”一说,民间也有“冬令进补,春天打虎”的说法。另一方面,肾与冬季关系密切。在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看来,肾主水,主收藏,冬季在五行中也属水,而且天气寒冷,正是万物封藏之时,与肾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的关系,所以冬季里补肾最为适宜。
现代医学认为,冬季气候寒冷,人体为抵御严寒,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营养物质在体内也最易吸收和储存。所以在冬季里,补肾效果是最好的,无论是饮食还是用药,都应该以补肾为主。
冬季补肾如何食补?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冬季补肾应该选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及有较强滋养作用的食物,狗肉、羊肉、韭菜、虾仁、栗子、胡桃仁、海参、芝麻、黑豆等都在可选之列。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年龄有别,在食补中也有宜有忌。如肾阳亏虚者,在饮食中以温补肾阳为宜,可选食羊肉、狗肉等,因为羊、狗肉性温热,具有温补肾阳的效用;肾阴亏虚者,则当以补肾阴为主,可以选用鸭肉、鹅肉,因为按照中医观点,鸭肉、鹅肉“依水而生”,能够滋阴补肾。
冬季补肾如何药补?药物的滋补作用较食物更强,错选药物造成的副作用也会比较大,所以肾虚患者应在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药补,不可自行服药。一般来说,偏肾阴虚者,酌加吴茱萸、熟地黄、枸杞子等滋阴佳品;偏肾阳虚者,当进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等壮阳之品。其实,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其根本都是肾精亏虚,如果肾虚患者能选择山药、鹿角胶等滋肾生精之品,阴阳并补,就可以避免偏补肾阴或偏补肾阳的弊端了。
药补和食补结合效果更佳食补、药补都是为了养生防病、抗衰延年、提高生活质量。食补的优势是营养物质丰富,但补益力缓,药补的药力相对比较明显,如果药食结合滋补肾脏,可以相得益彰、互增功效。“引补”是药食结合的一个主要方式,所谓“引补”就是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食补,然后再服用补药补品,这样做可以为身体打好滋补的基础,增加补肾的效力。药食结合的另一种方式在广东较为常见,就是药物与食物一起煲汤,粤菜中的西洋参配合乌鸡、鱼翅等一起煲汤,这里乌鸡、鱼翅可以补肾益精,西洋参补肾养阴,药物与食物在汤中水乳交融,共同发挥补肾效果。
每年的11月8日前后是立冬,这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民间,立冬是进补的好时节,认为只有这样才足够抵御严冬的寒冷。
中医学认为,立冬到来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虽然不冬眠,但到了冬季人体阳气潜藏,在养生方面也应注意补肾藏精,中医就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意思是冬天如果不好好养精蓄锐,来年春天就会疾病缠身。
进入冬天以后,在起居方面应该做到“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进入冬季以后,每天要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以后才起床,这样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前,应养成用热水泡脚的习惯,然后用力揉搓足心,这样不仅能御寒保暖,还有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以及防治感冒、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作用。
传统中医养生还有“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之说,意思是冬天天气闭藏,人体的气血也潜藏起来了,这时候人不可以过分劳作大汗淋漓,发泄阳气。立冬以后,天气还不是太冷,在衣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穿得过少过薄,这样会容易感冒损耗阳气,当然也不能穿得过多过厚,否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也易于侵入。
经常晒太阳对人体也有很多益处,特别是冬季,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体内部也不例外,所以在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强体壮阳、温通经脉的作用。
在饮食方面,冬季也是进补的最好季节。冬季食补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搭配和平衡吸收。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意思是说,少食生冷,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例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冬季进补还应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进补方案,万不可盲目进补。
香菇又名香蕈,是冬令的滋补食品。香菇性味甘平,中医书中多有记载。《本草求真》中说:“香蕈味甘性平,大能益胃助食,及理小便不禁。”
《日用本草》中说:“益气,不饥,治风破血。”香菇具有益气补虚,健脾胃、去痘疹的功效,适用于久病体虚、食欲不振、小便频数、高血压、糖尿病、贫血、肿瘤、动脉硬化等病症。
香菇每100克干品中含有蛋白质20克,膳食纤维31.6克,糖类30.9克,胡萝卜素20微克和亚油酸、海藻糖、腺嘌呤、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近年证实香菇中含有干扰素诱生物,可以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香菇中含有的麦角固醇,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D,预防小儿佝偻病。香菇中的多糖物质具有抗癌作用。在癌症手术后可用槐蕈10克,水煎服,每日1次,为辅助治疗方法。此外,香菇中还含有一种核酸类物质,能抑制血清及肝脏中的胆固醇升高,阻止血管硬化及降低血压,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患者的食疗佳品。
冬季是疾病多发的季节,香菇中含有提高免疫力的真菌多糖,多吃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可防冬季病的发生。“双笋烩香菇”的菜肴特别适宜冬季食用。原料为芦笋、香菇、玉米笋、姜,调料是盐、味精、胡椒粉、淀粉、色拉油。先将芦笋切段,和其他原料一起用沸水焯一下,锅内放油,下入姜片炒香,放入全部原料,调味后翻炒,勾芡,即成。芦笋中丰富的纤维素可有效促进肠道废物排出。玉米笋当中含有丰富的木聚糖和阿拉伯聚糖,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还能包裹结合食物中的污染物质,从肠道排出。这道菜堪称食品中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活性多糖类的大聚会,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抗污染和抗病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香菇不要反复洗泡,洗净后用少量水发开即可,以免损失其中宝贵的真菌多糖。
香菇与野生毒菇易混淆。毒菇有80多种,含有毒蕈碱、毒蕈溶血素等,食后会中毒,甚至死亡,应严格区分。
下面教大家几个简单鉴别香菇的方法:
第一,看香菇的外表形状和颜色。优质的香菇,肉厚,菇盖边缘向内卷成“铜锣形”,菇的盖面无皱褶,有明显裂纹或花斑,菌褶呈米黄色或艉白色,菌柄不超过菌盖直径的一半。
第二,闻香菇的气味。一般情况下,香菇应有其独特的清香,无腐烂、发霉味道。
第三,用手指按压。手指甲压菌盖上部及菌柄,如果坚硬、稍留有指甲痕,则说明水分基本符合要求。
第四,检查香菇中是否有虫蛀、发霉、烤焦以及非食用菌等杂物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