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注意摄生保养,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坚持锻炼。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云:“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又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饮食上注意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得过凉,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千金翼方》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平和体质除在饮食上采取中庸之道外,在日常养生也要做到“防未病”。人生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邪,一个是外邪。对于平和体质的人来说,一般自身不容易生病,但如果不注意生活习惯,感受了外邪,虽然可能比较一般人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还是会生病的。
事实上,每个平和体质的人正常情况下都能活到百岁,但往往因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寒暑之变、情志所伤等原因造成体弱早衰,甚至夭亡。一般来说。保养方式欠佳是诱发平和体质者疾病和缩短寿命的根本原因,人们欲延年益寿,首先应在疾病预防上下工夫。如果疾病已经形成才用药治疗,这时候已略显晚矣。因此,平和体质的人也要有“未病先防”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前面提到的,还要注意以下六点:
(1)劳逸结合。劳动和休息是调节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过劳则伤气损血,过逸则滞气涩血。因此,平素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气血充沛、运行无阻,才能体健身强。
(2)勤动脑。大脑如同机械,用才能灵活,不用则易生锈。
(3)保养眼部。利用春秋之季,每日早晚到室外望远、看近,并在休息时闭目使眼球上下左右转动,大约10分钟即可。这有利于气血通畅而使眼不花,已花者亦可减轻症状。
(4)调整呼吸。每天早晨起床后到室外,深深吸入外界的清气,缓缓呼出体内的浊气,约10分钟为宜。这对增强肺的功能活动,防止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发生都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5)注意气候变化。冷热是调节人体各器官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寒热失调、阴阳不和,则产生偏寒或偏热之病,因此要时刻注意寒暑之变,以防外邪侵袭。
(6)适当运动。工作之余适当进行肢体活动,有利于气血运行,使关节滑利而动作不衰。
总之,长寿是通过养生来实现的,养生的目的就是调养生命机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保持身体机能旺盛不衰,这是延年益寿行之有效的措施。即使是平和体质的人,也必须外避寒暑、内扬正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勿妄劳作,才能有效地预防疾病。反之,若违背养生之道,则易使百病加身。延年益寿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忌空谈理性的认识,而不去施行。
平和体质的人一般体形匀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口良好,两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对于平和体质的人,养生保健宜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因为平和之人阴阳平和,不需要药物纠正阴阳之偏正盛衰,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对于饮食调理,首先,“谨和五味”。饮食应清淡,不宜有偏嗜。因五味偏嗜,会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辛伤肝,过苦伤肺。其次,在维持自身阴阳平衡的同时,平和体质的人还应该注意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顺应此变化,可保持自身与自然界的整体阴阳平衡。再则,平和体质的人可酌量选食具有缓补阴阳作用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这类食物有粳米、薏苡仁、豇豆、韭菜、红薯、南瓜、白果、核桃、龙眼、莲子、鸡、牛、羊等。平和体质的人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之品以发散,而不宜食酸收之味,宜食韭菜、香菜、豆豉、萝卜、枣、猪肉等;夏季心火当令,宜多食酸味助肺以制心,且饮食宜清淡而不宜食肥甘厚味,宜食菠菜、黄瓜、丝瓜、冬瓜、桃、李、绿豆、鸡肉、鸭肉等;秋季干燥易伤津液,宜食性润之品以生津液,而不宜食辛散之品,宜食银耳、杏、梨、白扁豆、蚕豆、鸭肉、猪肉等;冬季阳气衰微,故宜食温补之品以保护阳气,而不宜食寒凉之品,宜食大白菜、板栗、枣、黑豆、刀豆、羊肉、狗肉等。
另外,南瓜蒸百合是平和体质者的佳品。准备南瓜250克,百合100克,罐装红樱桃1粒,白糖、盐、蜂蜜各适量。将南瓜改刀成菱形块,百合洗净;南瓜、百合,撒上调料,装饰红樱桃,上笼蒸熟即可。
我们都知道,平和体质是世界上最好的体质,也是健康长寿的根基。然而,拥有平和体质还要尽心维护,否则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好体质毁掉。比如吸烟、酗酒,就是伤害体质最大的两种恶习。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形是很常见的:有的人小时候身体很好,家里人也都获得了长寿,但是由于染上了吸烟、酗酒的恶习,结果把自己的身体毁了。
烟草燃烧后产生的烟气中92%为气体,如一氧化碳、氢氰酸及氨等,8%为颗粒物,内含焦油、尼古丁、多环芳香羟、苯并芘及β-萘胺等,已被证实的致癌物质约40余种,其中最危险的是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经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尼古丁又有成瘾作用,使吸烟者难以戒除。吸烟可诱发多种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等,是造成早亡、病残的最大病因之一。
另外,大量事实证明,少量饮酒可活血通脉、助药力、增进食欲、消除疲劳、使人轻快,有助于吸收和利用营养,而长期过量饮酒能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对身体有很多危害。
1.引起体内营养素缺乏
蛋白质、脂肪、糖的缺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饮酒的人约有一半以上进食不足。酒能使胃蠕动能力降低,造成继发性恶心,使嗜酒者丧失食欲,减少进食量。
2.损害肝脏
酒精的解毒主要是在肝脏内进行的,大约90%~95%的酒精都要通过肝脏代谢。因此,饮酒对肝脏的损害特别大。酒精能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病变。连续过量饮酒者易患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进而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或肝硬化腹水,最后可导致肝癌。
3.损害消化系统
酒精能刺激食道和胃黏膜,引起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肿,导致食道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过量饮酒是导致某些消化系统癌症的因素之一。
4.导致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硬化
酒精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从而发生高脂血症或导致冠状动脉硬化。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腔变小引起高血压,血压升高有诱发中风的危险。长期过量饮酒可使心肌发生脂肪变性,减小心脏的弹性收缩力,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5.导致贫血
酒精等毒性物质被吸收入血液后,能刺激、侵蚀红细胞及其他血细胞的细胞膜,会引起血细胞萎缩、破裂、溶解,从而不断减少。贫血患者体内往往缺乏制造血液的营养物质,而酒精等毒性物质又会破坏摄入的营养素。这样,就会进一步导致血细胞制造障碍,还可使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越来越少,从而造成严重贫血。酒精还会干扰骨髓、肝、脾等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
6.降低人体免疫力
酒精可侵害防御体系中的吞噬细胞、免疫因子和抗体,致使人体免疫功能减弱,容易发生感染,引起溶血。久而久之,就可能改变整个人的体质。
事实上,酒精不但是慢性杀手,也可以直接夺人性命。酒精与其他有毒物质不同,它无须经过消化系统就可以通过肠胃直接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它就可以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影响最大,这也是酒精杀人的最快手段。
为了我们的身体,为了我们的健康,应该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尽可能戒酒。
我们已经知道,平和体质者养生宜采取中庸之道,所以在运动方面也要尽量选择平和一些的方式,不能过激,其中在传统的运动方式中,太极拳可以说是最适合平和体质者。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于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集练气、蓄劲、健身、养生、防身、修身于一体,是一种适合经常锻炼的养生功法。
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综合而全面的,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对于防病抗衰、益寿延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练太极拳,不是一般的学习拳式,必须懂得很多基本功,做到“放松”、“气道通畅”。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令肺气顺,不可使气道结滞,所以说练拳不可闭气、使力,要以放松、沉气为主,并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这些要求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们在练拳过程中注意放松并调整呼吸,每次练拳下来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而且身体微微出汗,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起到祛病强身的健身功效。
目前流行的各式太极拳都有几十个动作,对一般人来说,练习有一定难度,而十二式方位太极拳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适合于普通人练习。
另外,平和体质的人清晨起来也可以做一组简便易行的保健操,这对保健健身也非常有帮助。
(1)深呼吸:直立,挺胸收腹,做深呼吸3次。
(2)摆臂:双臂用力后摆,同时顺势弯腰,使面部尽可能靠近膝部,随即直身,双臂前摆并举过头顶,然后再次弯腰并向后摆臂,快速做4~8次。
(3)踢手:分腿直立,两臂向前平伸,先踢右腿,用脚踢左手,还原后换左腿踢右手。注意双腿不要弯曲且身体保持直立。左右各做8次。
(4)下蹲:两腿并拢站好,挺胸,收腹,紧腰,随即吸气,两臂向前平伸,身体下蹲,臀部紧靠脚跟上。重复练习8~16次。
(5)前倾:立正站好,向前迈出一条腿,略为弯曲。双手十指交叉,两臂向上伸直,然后上身前倾,另一条腿绷直,向上伸拉脊柱。完成1次后换腿再做。重复练习8~16次。
(6)起跑姿势:做起跑姿势,两腿一前一后绷直,双臂前伸手指着地,身子尽可能向前弯至膝部,呼气,然后慢慢抬起身子。两腿交替重复练习8~16次。
(7)抬腿:立正站好,双手叉腰,收腹,紧腰,挺胸,同时一腿向后抬,稍停。然后将后抬的腿放下还原。两腿交替重复练习8~16次。
(8)摸脚摸背:蹲下,左手向后摸自己的右脚,右手从上面向后摸自己的背部。换另一只手再做,重复练习8~16次。
(9)抬头:站好,两腿稍分开,左臂向上伸直,左膝弯曲,同时抬头看举在上方的手。两腿交替各做8~16次。
(10)转体: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上体前屈与下肢呈90°,两手交叉放在头后,然后上体向右侧转,再慢慢侧转回来。重复练习8~16次。
(11)触踝:立姿,两腿稍分开,身体前倾,右手掌触摸左脚踝,同时高举左手,换另一侧练习。重复8~16次。
(12)弯腰:两脚开立,大于肩宽,向前弯腰,两臂在身前交叉,然后再分开。自然呼吸,让身体在这一姿势中放松,然后慢慢起身,结束动作。
古人的养生观,强调一个“和”字。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和,概括了心理与生理相交相融的深刻内涵。事实上,对于平和体质的人来说,要想保持优异的体质,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心平气和。
心气平和就是健康的最佳状态。试想,一个人每日处在浮躁、烦躁甚至暴躁之中,久必情绪失调、脏腑失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往往无法避免,但用心平气和来达到处事平和,则必须要心胸开阔,宽善待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智驾驭感情,以平和调节心志。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忧郁而破坏了自身的免疫功能,更会使血流贯通,真气舒达,一和百和,身泰寿延。
“药王”孙思邈活到了一百多岁,最根本的养生秘诀就是他倡导的“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同时还提出了他所忌讳的“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按他的养生理论,他所倡导的“十二少”是养生的真谛,而这“十二多”是丧生之本。只有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的境界。
通俗地说,“十二少”与“十二多”的精华就是“心气平和”,从心理上、思想上尽量减少对身体不利的意念。
心气平和,就是保持体内平衡,心顺气畅。这样,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结就没有“市场”。这样,就不致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哀伤肺,过惊伤肾。人体的免疫力就能增加,疾病就难上身,自然利于身体健康。
要做到“心气平和”还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处理好人际关系。
心气平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甲拜衮桑在《西藏医学》中论述说:“要维护良好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必须对身体的活动、言语及思想有所节制。正如一个人不要到有险情的水中游泳,不要坐有危险的船一样。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再做。”这句话阐明了“心气平和”,一切要从每一细微处做起,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为人处世,心中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气常存于心,自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元气充沛,脏腑功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