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借刀杀人”与卖空交易

对于一位作家来讲,要完成一部作品,他必须要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一定的创作技巧;对于一位将领来讲,要打赢一场战争,他必须要有一支装备精良,战斗力过硬的部队;对于一位股票投资者来讲,要想在股票业上获得收益,他必须要有丰富的股市投资常识,灵活的头脑,更重要的是,他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正如常言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干任何一件事情,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本。那么,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有没有自己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本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方法呢?股票投资的行家里手会告诉你:有!那就是所谓的卖空交易。

股票的卖空交易,又称空头,是指投资者向别人借来股票,然后将这些股票出售给他人,期望将来这种股票的价格会下跌,等股票价格真的下跌时,再购回这些股票还给股票所有人。长期以来,普通的中国人都把“买空”与“卖空”看作是一种资本家特有的不道德的投机倒把行为,这也难怪,因为目前中国股市中还没有信用交易,没有期货交易,更没有期权交易。其实,“买空”与“卖空”在股市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当交易行为,特别是“卖空”,在各国的股票交易中均占一定比例。如,1987年,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卖空交易约占股票交易总额的6%。在我国,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和股票投资的逐渐广泛,这种交易也会逐渐增多。因此,笔者认为在这里为广大读者介绍一下这种较为“特殊”的投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卖空与买空都属于投机性的交易,但前者与后者相比,风险就要更大一些。因为在卖空交易中,投资者期望的是他所卖空的股票价格能在将来有所下跌,假若事与愿违,将来这种股票的价格非但没有下跌,反而上涨了,这位卖空投资者就会受到很大损失,而且,这种损失一般地来讲总要比做买空交易所蒙受的损失大得多,因为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的上涨是没有上限的。而买空交易所蒙受的损失最多不会超过投资人在买进某种股票时所付出的代价。因为股票的价格下跌决不会低于零。买空交易的目标正好与卖空交易相反,即投资人买进股票,并期望这种股票的价格在将来会上涨。前面已经讲过,做卖空交易的投资者要卖掉他所借来的股票,最后还要如数买回这些股票来归还原主,但只是希望从卖出买进中赚取差价。那么,投资人卖空的股票是从哪里借来的呢?他可以向他开设账户的客户去借,要是在保证金账户的客户那里借不到合适的股票的话,证券公司还可以进而向其他的证券公司或专门从事借股票给他人的股票所有者去借,按照账单的规定,证券公司是不能向开设现金账户的客户借股票的,除非得到这些客户的特许。

总的来说,卖空交易的风险很大,带有很强的投机性和冒险性。但是,自有股市以来,就不断有人从事这种冒险投资,甚至有一些对股市没有深入了解的一般投资者也在上面进行尝试,原因何在?皆因这种投资不需要太多资金,所需股票都是从别人处借来的,而一旦成功,投资者会有大宗收入,而且会产生“借刀杀人”的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借刀杀人”,本是《三十六计》中第一套胜战计中的第三计。“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意思是敌我的阵线已经分明,而第三者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他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善于运用“损”卦中关于“损上益下”的逻辑去推理演算。

此计的“借”字,具有多种含义。诱敌就范,以逸待劳,为借用敌力;制造错觉,使敌军各部之间产生误会,自相残杀,为借用敌刀;取之于敌,用之于敌,为借用敌人财物;在敌军将领中制造矛盾,使之自相争斗,为借用敌将;探明敌方计谋,又将计就计,为借用敌谋。诸如此类,等等。“借刀杀人,”既为一种政治权术,也是军事谋略,要求施计者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善于制造和利用敌人营垒内的矛盾,克敌制胜。“郑桓公灭郐”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春秋时期,郑桓公要发兵灭掉邻近的郐国,以扩大本国的疆土。但是,他听说郐国国君手下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文有韬略,武有勇力,而且都忠心耿耿。如果贸然发兵去攻击,必会遭到他们有力的抵抗,一时很难得手。应该想一条妙计,首先除掉郐国的这班忠臣良将,于是郑桓公便使出了“借刀杀人”的伎俩。

郑桓公首先命令手下人,秘密潜入郐国,打探郐国国内有哪些有本领的文武大臣。不久,这个手下人返回了郑国,向郑桓公呈上了一份名单。郑桓公大喜,次日,他在朝堂之上大会群臣,商议攻打郐国的计划,郑国的朝臣们不明其中底细,急忙劝阻,大家都认为攻打郐国的时机还未成熟,郑桓公顺水推舟,拿出了手下人呈上的那份名单,当众一一宣读,并假称:“这些人都是郐国的文臣武将,我已用重金将他们买通,到时候,他们会里应外合,帮助我灭掉郐国。一旦我的计划实现,我要用髙官厚禄重赏他们,并且把郐国的土地都分封给他们做领地。”

郑国的朝臣们闻听此言,大都将信将疑。为了表示自己绝不食言,郑桓公故意大造声势,他在自己的国都郊外筑了一座极高的祭坛,命令手下人杀猪宰羊,举行了极隆重的仪式,郑桓公亲自登上祭坛,当着全国百姓的面,焚香祷告:“我对天盟誓,一旦攻下郐国,将重赏那些助我一臂之力的人,绝不负约。”

如此声势浩大的祭典,早惊动了郐国潜伏在郑国的探子。他哪里知道这是郑桓公借刀杀人之计,急忙飞奔回国,向郐国国君禀报。郐国国君闻听此事,勃然大怒:“这些人貌似忠良,原来都是叛徒;食我俸禄,竟敢出卖国君,我还蒙在鼓里。”他当即下令:“把这些乱臣贼子全部打入死囚牢。”可怜郐国的这些忠臣,糊里糊涂地含冤下狱,不久,就全被处死。

郑桓公在国内,得到了这个他盼望已久的消息,大喜过望:“这些人一死,我就可以毫无阻拦地率军伐郐了。”他当即亲自率领大军杀向郐国。郐国国君听到报告之后,大惊失色,意欲点将率兵抵抗,可是他纵观朝堂上下,竟无一人可当此重任,此时,他才明白自己借了郑国的借刀杀人之计,页惜,悔之晚矣。郑桓公率领大军长驱直入,轻而易举地灭掉了郐国。

通过此例,我们可以看出,借刀杀人,无非就是假手杀人的意思,在本身没有办法,环境受到限制的时候,自己不动手,叫别人去执行自己杀人的意图,这就是借刀杀人。

当然,对于单个的股票投资者来说,运用此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人,无非是要借助第二者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在股票投资中获得收益,弥补自己在资金方面的不足。再回想我们前边所讲的卖空交易,连股票都是向他人借贷而来,这难道不是借他人之力,助自己成功,这难道不是“借刀杀人”吗!

不过,这条计策如果运用于股票大亨们的彼此竞争,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世界股票市场犹如血腥味十足的战场,每一次巨大的股票市场震荡都产生赢家和输家,赢者心情舒畅,大把的硬通货塞进囊中;输家则垂头丧气,甚至用人类最凄惨的手段结束自己的性命。澳大利亚的一位股票商,由于对1987年世界股票市场的行情做了过分乐观的估计,结果,这一年出现的世界股价暴跌,一下子使他从亿万富翁变为百万富翁。残酷的现实使他精神崩溃,一气之下,这位大亨从悉尼一家大饭店的顶楼跳了下去?命归西天。而这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符合自然。

经营股票,在股市中打天下,没有钱不行,没有头脑更不行。西方的证券市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钱、战争、政治、经济和人类各种其他行为联系在一起,组成了证券市场的缤纷世界。正如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的:“未来不可测。”在股市争夺中,即便是最有实力的大亨,有时也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度过难关,击败对手,这也是“借刀杀人。”

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八家大公司制订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占据香港金融界,彻底打垮华人和英国人在香港的金融实力,夺取香港股票市场,并逐步以此为据点,向东南亚渗透。毫无疑问,为了扫清阻障,美国股票大亨们的屠刀首先斩向富有盛誉的香港汇丰银行的身上。

汇丰银行是由中英两种血统组成的金融集团,在香港拥有极雄厚的根基和社会基础,其首脑人物也与当地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打垮汇丰,才能稳获香港金融大权。对此,美国金融界早有准备,他们首先大量收购汇丰银行的股票,使其股票价格连翻数番,紧接着,美国人又在几天之内将所有所持汇丰股票向市场抛售,同时大造谣言:汇丰银行经营状况不好,无力收回这些股票等等。一时间,汇丰银行股票价格如落潮般狂跌下来,如果不收购这些堆积如山的股票,汇丰的信誉便会一落千丈,甚至有关门垮台的危险。而就在汇丰银行准备大量吃进股票时,各地许多不明真相的储户纷纷提款,如果不闭门休业,存款有被提空的危险。

面对挑战,汇丰银行开始反击。他们首先广而告之,安抚民心,强调汇丰银行会对每一位储户负责,然后,他们四处贷款,找老关系户,甚至请香港黑社会组织出面“摆平”,然而,对手实在太强大,一切都未奏效,汇丰银行离失败已经不远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金融的权威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本着稳定香港的目的,决定支持汇丰银行一定数量的贷款,并迅速指示驻港人员火速办理入账业务。这一举动,使形势急转直下,股民们深知,这意味着全中国的资本都抵押在汇丰银行身上了。该银行的资信毫无疑问了。一时间,汇丰银行股票价格直线上升,形势发生了逆转。

对此,入港的美国金融界只能自叹命薄,他们被迫与汇丰银行谈判解决问题,一场惊心动魄的股市大战就此告终,汇丰银行“借刀杀人”奏了奇功。

的确,想通过股票买卖达到各种目的,关键在一个“狠”字,作为一名从事股票交易的人来说,首先也应该具备这种素质。它能壮胆,能灭对手的威风,能增强信心。作为一个从事股票交易的机构,也同样需要“狠”字,这样才能团结一致,战胜对手。“借刀杀人”,不正是“狠”字的一个突出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