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耳闻目睹这样的现象,一个单位中有好几位领导,但是,当群众有什么矛盾或者问题出现,人们总愿意去找那么某几个领导去解决。问问原因,人们常常答曰:某某领导处理问题不公正,可不能找他。处事不公会引起下属的积怨,不仅给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负面影响,对领导者个人的前途也构成了隐患。为官公正,办事公平,这是当领导的基本素质。《新书道术》中说:“无私谓之公,不公为私。”宋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物不得其平则鸣。”可见,公平之说,古已有之。公平之人,公平之事,在史籍典册中,更是不计其数。
树立威信。权威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而给自己的,而威信则要靠我们自己的品德、学识、经验、智慧、才干、奉献、真诚、公正、廉明、率先垂范来构建。因此,每位领导要做管理的内行、业务的专家、为人的楷模、做事的榜样,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崇高的威望。
对待下属一定要公平,不可厚此薄彼、存私心。下属最忌领导偏心。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平对待每个人的成绩,或不能公平地处理每个人的错误,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离间的作用,孤立了被你偏袒的那一部分下属。因此会导致下属之间相互猜忌,矛盾重重。群体的凝聚力就会大大降低,这显然会给你的工作设下重重障碍。
“一碗水端平”有时很难做到,如诸葛亮要以公平服众,就必须挥泪斩了马谡,才不会在以后出现类似事情时有人说三道四。尽管马谡与诸葛亮素有交情。曹操曾经规定过无论何人之马只要进入老百姓的田地破坏庄稼就格杀勿论,在他自己的坐骑进入田地后,他也要“割发代首”,虽然有封建统治者的虚伪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了他的公平执法,从而极大地笼络了下属的拥护之心,为他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历览古今多少事,公平之心不可缺。这不仅是处事的必需,做人的起码道德,更是一个领导者搞好上下级关系、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办事不公平,搞邪门歪道,你那个部门那项工作就会出现偏差。
当然,完全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也不那么容易。有时候,虽然主观上想公平,但由于人的认识局限性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客观效果不一定那么公平。再加上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要求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使你认为公平了,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人认为不够公平。有道是,“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暖和麦要寒。采桑娘子要晴天,种田哥哥要雨天”,正是说的公平难。有鉴于此,周恩来就曾引用上述谚语说:“我们不要资产阶级的公平,要无产阶级的公平。平不那么容易,只要公就行了。”出以公心,就可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公道些;而如果有私心杂念,那就难免不平,就像“木匠的斧子一边砍”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三》一书中阐述了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治理国家最重要的莫过于先任用能人,但认识人才的方法,就是圣贤也难以掌握。如果求他的好坏声誉,那么,好人坏人都争相求举,善与恶就混淆不清;如果考察他的政绩和行为,那么,巧取骗诈的人就大量出现,真与假就相互遮盖。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本在于要尽量地公正廉明罢了。统治者如果能够做到公正廉明,那么下级有没有才能,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没有能逃过眼睛的了。如果不公正廉明,那么考核的方法,就正好成了营私、欺骗的凭借了。”
铁面无私,公正廉明,是领导者知人善任的关键,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尤其在今天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组织、领导人更应该做到铁面无私,公正廉明,在识别、发现、考察、选拔、任用人才时,一定要出以公心,坚持原则,要从全面大局出发,彻底抛弃门户之见,破除私心杂念,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每个领导都要善于培养人才,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做到求才若渴,唯才是用,善于把每个人都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是每一位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条件;有了一大批这样的“伯乐”,我们就一定会开创人才鼎沸、群星灿烂的兴旺局面,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的目标就会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