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生哲理,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难做到,甚至做不到,因为超出了人类能力的范围。
譬如,“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被说得最多的人生哲理之一,然而几乎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生宛如一个轮回,我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人格结构,也即我常写的“内在关系模式”,这导致我们会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并且,能在跌倒多次后斩断这个轮回的,就已经可以说是英雄了,而能跌倒一次后就大彻大悟,此后再也不会在这个地方摔跤的人,只怕就是神,而不再是人了。
再如,“理解万岁”成了一句最响亮的口号,这也是因为,理解太难。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属于这一类看起来很美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违反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
按照这个道理,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
明朝官员海瑞,以罕见的清廉闻名,他从不接受贿赂,一年只买一次肉,就是母亲生日的时候。
同时,海瑞也以苛刻著称,他不仅苛刻地对待同僚,也苛刻地对待妻女。他的女儿5岁时,接了男仆递来的一块饼,海瑞知道后大发雷霆,认为女儿违反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所以他不想再认这个女儿,除非她再也不吃东西。结果,5岁的小丫头果真整日涕泣而不吃东西,7天后被饿死。
正史上说,海瑞家人想尽办法让小女孩进食,但她拒绝,最终被饿死。野史中有人怀疑这一点,认为很可能是被海瑞活活饿死的,毕竟一个5岁小女孩,怎么会有那么强的意志,能在7天内忍住可怕的饥饿感。
海瑞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孤单,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以极端清廉而闻名于世的官员,他们大多数都一样很难容人。
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我”极端挑剔另一个“我”,所以他们才能做到对自己极端苛刻。当与别人相处时,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样会发挥作用,因此对自己苛刻的人多数也会对别人苛刻。
因为这一点,像张居正等以智谋著称的人懂得,与其重用一个以道德而著称的人,不如重用一个活得真实的人。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
有一道著名的选择题,说有以下三个人:
候选人A,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鬼,每天喝8~10杯的马丁尼酒,而且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还常咨询占星学家;
候选人B,大学时吸过鸦片,每天傍晚要喝一品脱的威士忌,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还有两次被解雇的记录;
候选人C,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偶尔喝一点儿啤酒,没发生过婚外情,还是一名受勋的战争英雄,并且在战场上绝对坚强,不怕死,不怕疼。
在这样的三个人中,你会选谁做领导人?
这个选择题不新鲜了,相信很多人已知道不能选C,因为C是希特勒,而B是希特勒的死敌丘吉尔,A则是同时代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
希特勒的确“严于律己”,但这是在极端暴虐的父亲的棍棒下打出来的,这种过分的“严于律己”高道德标准的背后,藏着可怕的破坏力。相反,丘吉尔和罗斯福对自己是有一些纵容,但他们因而也能宽以待人,懂得包容其他人的脆弱。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一位太太,她说自己尽力做到最好,对丈夫、对孩子、对家人、对公婆和丈夫其他重要的亲戚,她都尽力照顾。她看起来是在做一个圣人,但圣人在追求什么结果呢?
她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她说:“我已尽力了,要是我的家庭还有问题,那就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他(丈夫)的事了。”原来,她尽力做得完美,主要是为了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丈夫。
以前读书打工时,我的一个伙伴,仅在工作上,他绝对是“严于律己”,其负责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程度都令人称道。只是,他有一个问题——太爱指责别人。的确,很少有人像他那样,那么尽职地工作,那么守规矩。尽管因为缺乏创造力,他做不到最好,但从尽心尽力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现在,我明白了,他做得这么尽心尽力,其实是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我有资格指责你。
宽容胜于挑剔。所以,一个宽容而温和的朋友,要胜于一个优秀而挑剔的朋友。后者或许会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作座右铭,但因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他在过于挑剔自己的同时,也势必会苛责别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典范,诸葛亮也是“严于律己”的代表。治国上,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似乎也做到了“宽以待人”,你很少会找到他没有道理地苛责别人。他杀马谡,废李严,设计斩魏廷,仿佛都合情合理,都是依法办事,或是形势所迫。
然而,在我看来,他这些做法的内在逻辑一样是“严以待人”。这个逻辑也体现在他的“鞠躬尽瘁”上,蜀国大大小小的事件,他都要过手。意识上,他说是要对得起刘备的看重,但潜意识上,这里面有很深的对别人的不信任。他对人才的要求太高,这种高标准最终导致,因为缺乏锻炼机会,蜀国优秀的文臣武将越来越少。
这是过于“严于律己”的一个必然结果。诸葛亮对自己苛刻的同时,最终也苛刻地对待别人。尽管从大面上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整体上,这形成了一种苛刻的气氛,令他和蜀国很难锻炼人才。
因为以上的种种事例,我个人反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矛盾的哲理,我更喜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自我实现者,一方面是疾恶如仇,另一方面是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