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被社会科学家称作“计划谬误”的普遍现象,它和人类的一种倾向有关,那就是人们往往对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估计不足(这就是道路整修总是没完没了,新建筑总是不能按时完工的原因)。证明计划谬误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找一些大学生,问一下他们在最充分的条件下完成一项重大任务,比如学位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3个月。”几乎是一致的回答。
接下来,问他们在最差的条件下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6个月。”他们一般会这样回答。
然后再问另外一组学生,在正常上课、做作业、参加规定的各项活动的情况下,完成学位论文预计需要多少时间。
“3个月。”他们通常这样回答。
考虑到前面的两种回答,你可能以为他们预计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接近6个月,或者可能是4.5个月,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的回答总是过于乐观,尽管非常不现实。如果你认为这类判断错误只是大学生才会有,那么再想想你自己,你答应过你的妻子(丈夫),下班后晚上6点到家。你全心全意地想信守诺言,但总是会出一些问题,拖住你不能按时动身。你的客户来了电话,你收到老板的邮件需要立即回复,你的同事到你的办公室对某件事滔滔不绝地大发议论,或者你准备打印些东西,打印机却卡住了。如果平时你每次使用时打印机都会卡上5分钟,你动身回家之前就会把这一点考虑在内。但是,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冒了出来,而且你根本预测不出到底是哪件倒霉事把你绊住了,我们像过电影似的在脑子里安排好了如何离开办公室(发出最后一封邮件,打印好明天开会用的资料提纲,装好手提包,拿上钥匙,开车回家),却偏偏没把可能出现的中断和波折考虑进去。
事实证明,计划谬误对我们制订预算也有重大影响。当我们考虑大致能买得起什么,买不起什么,应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时,我们就会考虑每月的账单和花销,或多或少地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决定。但是如果生活中出了岔子,发生了计划之外的情况,比如房顶坏了要翻新,汽车轮胎坏了需要换一套,我们手头却没有钱付,那就可能打乱我们原来的计划。这一类糟糕的事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其中很多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到。
令人遗憾的是,故事还没有完,因为计划谬误悄无声息地与金融业联合起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劫难。事实证明,金融业很清楚我们对一些负面事件的观察存在盲区,这就是它到头来总是吃定我们的原因。我们有时碰到困难手头拮据,没有按时缴费或者开了张空头支票,这下麻烦可就大了。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来讲一段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我那一天的倒霉遭遇,以及我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
2006年冬,我出国一个月,就在那个月,我的汽车保险到期了。我回来后发现了这个问题,马上给我的保险代理打电话,要求续保。“不行,不行,不行。”她口气非常坚决,我有些吃惊,“如果你的保单已经过期,就不能通过电话续保。你必须亲自到我们办公室来,重新投保。”
我那时住在新泽西的普林斯顿,离保险公司所在地波士顿的距离大约为250英里(400公里)。我和我的保险代理在电话里争论了一番,还给其他几家保险代理去了电话,但他们的要求是一样的。因为是我造成保险过期,我已经被该行业列入黑名单,在他们眼里,我成了坏人,代理人员必须和我面对面地谈话才能批准新保单。因此我花了6个小时赶到波士顿,中午刚过就到达保险公司办公室——我打算送上一张支票,把保单续期,再搭火车回普林斯顿。你可能以为余下的事很简单,但是,你错了!事情一点儿也不简单。
到达保险公司后,保险代理人员告诉我的头一件事就是我的保费要增加一大笔钱。希拉,保险代理人,正式通知我,因为我个人造成保险过期,我失去了累计的良好驾驶记录折扣。我现在成了次等人,我适用于和青少年相同的保费率。更糟糕的是,他们不接受我的支票,因为在他们眼里,我的行为已经暴露出我不负责任的真面目。
“那么,信用卡行不行?”我问道,并试着尽量压制我的怒火。
“当然不行。”希拉冷冷地说。她两手藏在办公桌下面。我猜她可能随时按动报警按钮,“对于你,我们只接受现金。”
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发现身上还带了几百美元,隔壁就是一家银行。我用两张取款卡的最高限额总共提取了800美元现金,加上我带的钱够付半年的保费。
“这样总行了吧?”我说着,把钱在希拉面前“啪”的一声放下,“我先用这些现金付半年保费,剩下的我明天寄给你。”
她怔住了,盯着我看了一会,好像觉得我这个人理解能力很差(我猜有这种可能)。“你必须用现金把一年的保费付清。”她慢条斯理地说,“否则我们不能给你续保。”接着,她的脸一下子由阴转晴,她的语气轻快了许多,“你很幸运,我们有个办法,专门解决这类问题。有家借贷公司可以为你提供这类情况的短期贷款。申请程序快捷、简单,你只要10分钟就可以办完回家了。”
我还有什么办法呢?我请她帮我申请她说的那种特别贷款。贷款条件包括贷款本身的20.5%的利息外加申请费100美元。这的确令人气恼,但是,要想当天把保险续上我别无选择(当然,几天后我就把这笔可恶的贷款还上了)。
坐在回普林斯顿的火车上,我总结着,这一经历令人愤慨,却又给人以启迪。我得到的教训是,你一旦在金钱方面出了问题,十有八九面临着一连串的罚款,各种烦琐的手续,还有一些经济方面其他的障碍。我还算幸运,麻烦不太大:请了一天假、不得不支付来回车费、贷款申请费、贷款本身的费用,还有增加了的保费——必须现金预付。我在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请不起一天假或处在经济困境边缘的人身上会怎么样?他到哪里去弄钱来支付这些费用和金额被提高了的保险费呢?如果我已经被现有的债务弄得焦头烂额,又没有积蓄之类作为缓冲,这件事无疑要把我推向窘迫极限,使我陷入更大的困境,更加捉襟见肘、压力更大、生活更艰难。我将不得不借高利贷来付汽车保险,进一步借钱来还贷款,着手偿还信用卡的提现,开始偿付特别贷款的申请费和高额利息等。
我后来知道,保险业和银行业大都这样运作——从那些已经身处债务困境的人身上获利。我们可以拿银行慷慨提供给我们的免费支票这一“外快”举例。你可能认为银行让我们免费使用支票是赔钱的,因为它们管理账户需要成本。实际上,它们从客户的过失上赚取了巨大利润:对空头支票和透支退票,以及借记卡消费金额超过账户余额加收高额罚款。实质上,银行用这些罚款来补贴另一些人的“免费支票”,这些人的账户金额充足,不可能开空头支票或者透支信用卡。换言之,靠工资生活的“月光族”到头来是在补贴为别人服务的制度——穷人为富人买单,而银行则从中赚得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到这里,银行赚取暴利的手段(我料想,是道德败坏)还不算完。假想现在是月末,你的账户里只剩20美元了,你那2000美元的工资今天会自动存入你的账户。你走在大街上花2.95美元买了个圆筒冰激凌,后来花27.99美元买了本《怪诞行为学》,一小时后又享用了一杯2.50美元的意大利拿铁咖啡。这些都是用你的借记卡付的,你的心情不坏——不管怎么说,今天发工资嘛。
当天夜里,零点后的某一时间,银行结清了你当天的收支。银行没有先在收入栏计入你的工资,然后再从支出栏扣减你的三笔消费,与此相反,你出现了透支费用。你可能以为扣了透支费用,事情就了结了,但是银行比这更恶毒。它们使用了一种计算规则,从你最高的一笔支出(书)开始计算。哇!你超出余额透支消费,扣透支费35美元;接下来是冰激凌和咖啡,每一笔都是35美元透支费。在此之后的一刹那,你的工资存进来了,你的账户余额由负变正——但是却少了105美元。
我们都为计划谬误综合征所困扰,银行和保险机构认识到这一点,制定了高额罚款,一旦这类意外的(对我们来说是意料之外的)倒霉事情发生,高额罚款马上就会发生效力。同时,因为我们在签订这些金融或者保险服务合同时不会想到我们会蓄意地漏付保险费、开空头支票、漏付信用卡账单,或者超过借记卡限额透支,因此这些罚款条款,我们经常不去留意,认为与我们无关。但是当“这类事情总是发生”的时候,银行正埋伏好了等着,到头来付出高昂代价的就是我们。
与银行的这些惯用伎俩相比,那些使用次级抵押贷款的人(从定义来说是指经济状况不太好的人)会在信用卡付款时作弊,拒绝偿付房贷,甚至宣告破产,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有些富裕的人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类问题与他们无关。但是我们从2008年经济危机中得出的一个主要教训是:我们的经济财富已经连成一体,连接的紧密程度很多人都意识不足。向信用较差的人提供次级房贷的后果,最终几乎吸干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财富,使所有经济活动,从汽车贷款到零售消费,几乎完全停顿,甚至那些持有丰厚退休基金的人也受到很大打击。到头来,经济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有点儿像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在一小群人(例如次级房贷的贷款人)中发生的事件会给随后的其他所有人带来巨大的、可怕的影响。
从个人金融的角度,我们该如何战胜计划谬误所带来的挑战呢?首先,当然是人人都要未雨绸缪,认识到下雨天比我们预想中更多、更常见。对那些已经身陷债务危机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显然不容易,我也不会天真地认为我们能够根除金融计划谬误。但是,我们能够积蓄一些钱作为缓冲,使我们在经济运行的道路上即使遇到颠簸也能保护自己,这样我们就可以减轻计划谬误的后果,使它不至于造成那么严重的损害。
其次,我认为金融机构那些苛刻的、掠夺穷人的行规,包括对信用卡、汽车质押借款、发薪日借款强制收取高利息等做法,应该加以控制。我们应该把金融服务的成本一视同仁地分摊到所有的客户头上,而不是强迫缺少资源、走投无路的人来负担其中的一大部分,只有这样做才公平,对我们的整体经济也更有利。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些人本来在经济上就很少得到公平对待,如果还要对他们敲骨吸髓,到头来,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