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强制推行诚实的外部措施就先说这些。这些措施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有效,而在有些情况下则可能没什么作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纠正不诚实的现象呢?
实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详细地介绍一个实验,它对这一问题做了充分的证明。几年前,我和妮娜、奥恩带领一些参与者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实验室,让他们做一个简单的数学测验,一共有20道很容易的试题,每道题都给了一组数字,让他们从中找出相加等于10的两个数(例题如下)。测验的时间是5分钟,答对越多越好,然后让他们抽签。中签的可以按本人的成绩,每答对一道题获得10美元的奖励。
就像我们在哈佛商学院进行的实验一样,让一部分学生直接把试卷交给实验主持人,这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一组。另外一组人则被要求把自己答对了多少道题写在答卷纸上交给监考人,把试卷撕掉——很明显,这一组人有作弊的机会。有了机会,这些参与者会作弊吗?正如你所预料到的,他们的确作弊了(但是,并不严重)。
到这里为止,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但是关键的一招是在实验开始之前。在参与者们到达实验室以后,我们要求一部分人提前写出他们高中时读过的10本书的书名,并要求其余的人写出《圣经》十诫的内容,记得多少写多少。在做完实验的“回忆”部分后,我们再让他们去做数学题。
实验的这种设置,就是让一部分人回忆高中时代读过的10本书,然后引诱他们作弊;对另一部分人,则是在让其回忆《圣经》十诫以后引诱他们作弊。哪些人的作弊行为更多一些?
在没有作弊机会的条件下,参与者们平均答对了3.1道题。
在有作弊机会的条件下,回忆高中时代10本书的参与者平均答对了4.1道题(或者说比那些没有作弊机会的高出33%)。
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另外一组的结果——学生们先写下《圣经》十诫,然后答题,再撕掉试卷。就像体育比赛解说员所说,这一组才值得看。他们会作弊吗——或者《圣经》十诫会对他们的操守产生影响吗?结果连我们也感到惊讶:回忆过《圣经》十诫的学生完全没有作弊!他们的平均成绩和那些没有作弊机会的一组相同,比那些先回忆高中读过的10本书并且有作弊机会的学生少答对一道题。
那天晚上,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写下10本书书名的那一组作弊了,但不严重,就一点点——到了这一点上,他们内心的奖赏机制(伏隔核和超我)摇醒了他们,命令他们赶快停止。
而《圣经》十诫却创造了奇迹!我们根本没有告诉参与者十诫的内容是什么——仅仅是要求他们每个人回想一下(他们没有几个人能把十条完全写出来)。我们希望这个练习能在他们心中唤起诚实的意识。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弄不明白,这一切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用了好几个星期才得出几个结论。
其中的一个结论是:或许我们可以把《圣经》带回公众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只是要减少不诚实的行为,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但是,有人会反对,《圣经》意味着对某一宗教的支持,或者就是把宗教与商业和世俗社会混同起来。但是另外一种性质的誓言会解决这个问题。有关《圣经》十诫的实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十条中只能记得一两条的学生和那些十条差不多全记得的,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说,鼓励人们诚实的并不是十诫的条文本身,而是出于对某种道德准则的深思。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可以用非宗教的道德准则来提高大众的诚实水平。例如,像医生、律师和其他一些专业人士宣誓时用的誓言——或者曾经用过的誓言?职业誓言能起这个作用吗?
英文“职业”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rofessus”,意思是“被公众认可”。高级职业很久以前起源于宗教,后来又传播、扩大到了医学和法律方面。据说,掌握秘不外传的高深知识的人,不仅垄断了该知识的应用,还负有明智地、诚实地使用该种知识的责任。誓言(口头的,有时是书面的)是对执业者行为自律的提醒,同时演化出一系列必须奉行的规则,让他们按照高级职业的要求担负起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