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往哪里吹?并购!
在喧嚣而繁忙的2007年快要结束时,李宁获得了一件昂贵的"新年礼物":2007年11月15日,李宁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斥资3.05亿元收购乒乓球器材制造商上海红双喜集团有限公司57.5%的股份。"红双喜"是整个中国历史最悠久,也最为知名的乒乓球品牌,现在成为另一个知名的品牌"李宁"旗下的品牌。
这并非一个意外的并购行为。早在2004年李宁公司的上市计划中,已经明确表示将投入4 000万港元用于收购及经营其他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管理权或特许权,动用另外4 000万港元用做配合集团业务的策略收购。
从最初的"轻资产"模式开始,李宁公司一直学习、模仿耐克,直至成长为在中国市场直接与耐克展开竞争的本土第一公司。看看耐克都做了什么,就会知道李宁公司为何对并购充满向往并如此迫切。
1988年,耐克收购了生产休闲、绅士皮鞋的Cole Haan公司,1995年兼并冰球鞋制造商Bauer公司,2002年收购滑板及服饰制造商Hurley 国际公司,2004年收购运动鞋制造商匡威公司。这些收购已经给耐克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就此耐克已经成为跨国体育用品企业中产品面最广、产品线最长的公司。耐克公开指出,"收购是公司打压对手的最好方式"。现在,耐克当初花8 000万美元买下的Cole Haan已经实现销售额约3亿美元,成为耐克未来增长的动力之一,匡威公司被收购后由销售额下滑变为出现25%的增长。
耐克的行为说明,公司的规模化与专业化都可以通过收购予以推进。
为了和耐克一样推行多品牌策略,李宁公司做过许多努力。最为著名的,同时也颇具戏剧性的一次是在2005年9月,当李宁本人走进英国老牌运动服企业茵宝(Umbro)大门时,英国《泰晤士报》兴奋地抛出了一个爆炸性新闻:"来自中国的李宁将收购英国茵宝。"据此,外电将"李宁"描述为"中国服装界的联想和明基",予以关注。以当时的股价计算,茵宝公司当时市值约为1.9亿英镑(约26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当时李宁公司的市值约为40亿港元左右,并持有约7亿元人民币的现金。这显然会是一次大胆的收购行为。时隔不久,李宁公司发表声明澄清收购行为,称"目前而言李宁公司与茵宝公司之间并无收购计划",但外界立刻猜测:"这番话不过是想让市场放松警惕,让他们产生虚假的安全感,最低限度,也不要在事情没有办成之前给李宁太多压力。"但是,最后的事实证明,"李宁"没能如愿与茵宝达成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交易最终再无下文。
2005年年底,李宁公司在多品牌策略上终于迈出了新的一步:与法国户外运动用品品牌AIGLE建立合资公司,双方各持50%股份,合资公司拥有AIGLE在中国50年的专营权。
李宁公司的第二个多品牌项目直到2007年4月才开始实施:推出旗下第一个子品牌"新动",这是一个平均价位在200元左右、针对中低端市场的品牌,主要销售渠道是超市卖场,以此拓宽李宁产品的渠道覆盖和消费人群覆盖面。
这些品牌延展只是牛刀小试。李宁公司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可收购的对象,以及积极与潜在对象进行洽谈的工作。到了2007年,这项任务显得更为迫切。在这一年,安踏与中国动向先后上市,其招股书里的收购计划赫然在目。市场资源有限,如果最早在股市上获得资金优势的李宁公司反被后来者赶上,这对于李宁公司而言将是不小的打击。2007年,张志勇加快了寻找并购目标的计划和谈判。
终于,时近2007年年末,李宁公司一举将红双喜收入囊中,其收购计划才算是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这让张志勇面对前去采访的媒体时不禁笑逐颜开。
看起来,红双喜是一个很好的收购对象。早在1961年,红双喜乒乓球便被国际乒联批准为国际比赛用球。2000年,国际乒联通过改革乒乓大球动议,宣布以红双喜标准作为国际标准,由此,红双喜确立了在世界乒乓球领域的龙头地位。现在,红双喜在乒乓球领域是行业龙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是国际乒联合作伙伴,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除乒乓球外,红双喜在另外两个支柱项目羽毛球和举重上也颇有建树。此外,红双喜手中还握有"李宁"所迫切需要的"奥运牌":红双喜已经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三个项目的奥运指定器材商。拿下红双喜,就相当于同时拿下了这三个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