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性爱山水,有一次,他带着宾客在后池泛舟,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只是吟咏左思的《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意思是说,这里自有山水的自然清泠之声,又何必用那些伎乐来乱人耳目呢?石涛的这幅画,大概也是在抒发自己和萧统一样的感情。
(清)石涛《山水清音图》
石涛作画,不依成法,而是“我自用我家法”。主体山崖,几乎塞满了整个画面,右边一石壁顶天立地,更是少见。这看似壅塞不堪的构图,却因两山间一条石径、高峰中一线飞瀑而变得通透灵动、有声有色。石径直通山后,山隙中隐见远山远树,在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下,向更远处走去。高处的飞瀑,飞流直下,喷珠溅玉,近处的山涧,琤琮有声。满山松涛竹韵,与风声鸟声交织,这岂不是醉人的“山水清音”!
两间敞轩,架于溪流之上,两位雅士,坐于其中,面对如此山水,聆听满耳清音,此乐何及。
石涛在绘画时往往用笔势墨韵来抒发自己的艺术激情。他的笔墨有粗的、细的、光洁的、沉郁的、明净的、泼辣的。这幅图中,运用了多种皴法,长披麻皴、短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折带皴……但又丝毫不显凌乱。他非常善于用点,他的点来得很随意,将浓淡大小意味变化多端的点分布于画幅各处,形成强烈的形式感。石涛绘画中的点,是构成画面气势和韵律的关键。他自己说:“点有风雪雨晴四时的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自如烟点,有胶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法,气概成章矣。”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是吸收采用的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厾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的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是石涛用点画法的典型。
《山水清音图》,纸本,水墨。纵103厘米,横42.5厘米。清石涛作。现藏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