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众多传世琵琶古典乐曲中有首经常演奏于文艺舞台而名扬中外乐坛的曲目,它的乐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刊行的华秋苹编《琵琶谱》,全曲若干段落分别记有“列营(开门放炮)”、“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小战”、“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等小标题,这就是描写汉高祖刘邦击败楚霸王项羽史实的叙事琵琶武套曲目《十面埋伏》(图42)。
《十面埋伏》产生年代不详,但明代有首标题为《楚汉》的琵琶独奏曲与它极相近似。据明王猷〔you尤〕定《汤琵琶传》叙述:明万历年间(公元1578—1619年),有位名叫汤应曾的人,琵琶演奏水平很高,人称“汤琵琶”。他会弹奏古典曲目100多首,其中“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他弹到“两军决战时”,乐调“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大作;弹到项羽战败之后,又出现“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追骑声”、“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满堂听众开始为乐声振奋,既而惊恐,终而涕泣,其曲感人至深。将这段“汤琵琶”演奏《楚汉》的叙述与今传《十面埋伏》相比较,二者音乐内容和形式结构的确非常吻合,所以今人多认为《楚汉》就是《十面埋伏》的前身。
图42 《十面埋伏》乐谱影(清《琵琶谱》)
明代另还有一位琵琶高手名叫张雄,他极擅长演奏元代传承下来的名曲《海青拿天鹅》。明李开元(公元1501—1568年)《词谑》谈他的演奏说:河南的张雄,“更出人一头”,一次客人在他家听其琵琶演奏,“临时一弹,令人尽惊!”当他开始弹奏古典名曲《海青拿天鹅》时,乐声变化万端,主客临坐的五楹〔ying迎〕大厅内居然“满厅皆鹅声”,其技使人叫绝。
从上述汤应曾和张雄的精湛演奏技巧以及《楚汉》和《海青拿天鹅》曲目的艺术性来看,明代琵琶演奏艺术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至清代,琵琶艺术发展更加迅速,社会上陆续出现专门刊行琵琶曲目的乐谱汇编,前述华秋苹《琵琶谱》就是迄今所见最早公开刊行的琵琶曲集版本;另还有李芳园等人于1895年编辑刊行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这也是当时比较著名的琵琶曲目汇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版本已开始根据音乐结构特征,将众多的传统曲目分为“大曲”和“小曲”;根据音乐风格和演奏手法划分为“武曲”和“文曲”。如华秋苹《琵琶谱》,卷上收录的北方直隶王君锡传谱西板12曲,就分列出属于“文板”(即“文曲”)的《正板》、《素串》等五曲,属于“武板”(即“武曲”)的《葡萄轮》、《下去罗》等七曲;卷中收录的浙派陈牧夫传谱,也分列出属于“文板”的《思春》、《昭君怨》等18曲,属于“武板”的《艳阳天》、《范阳州》等12曲。
“武曲”也称“武套”,其音乐特点是威武雄健、豪放爽朗,演奏时多用扫、拂、煞音、绞弦、推拼双弦、拍、提、满轮等技巧,如前述《楚汉》和《海青拿天鹅》就属于武曲;“文曲”也称“文套”,其音乐特点是细腻抒情、文雅秀美,演奏时,多用推、拉、吟、揉、带、打、长轮、泛音等技巧,如前述曾被改编为丝竹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夕阳箫鼓》就属于文曲。武曲和文曲,音乐风格各不相同,演奏手法自然会不尽相同,《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强调的“文曲宜静、宜有余音;武曲宜威、宜雄壮。按板传声,宽紧相间,缓急得宜”,就是明清以来琵琶演奏艺术“文”、“武”之别的历史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