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史书基本上都是编年体。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问世创立了纪传体之后,班固以后的史学家纷纷模仿其体例。纪传体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正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史通·二体篇》)。它体例完备,记叙全面,包罗宏富,而且以本纪为纲,如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以帝王为中心的政治现实。因此,纪传体取代编年体成了汉唐时期史书撰著的主流。
图19 《春秋左传正义》,宋绍兴府刻宋元递修本
东汉末年,汉献帝因为《汉书》篇幅太多,不便阅读,命令荀悦按照《左传》的体例,删略《汉书》。荀悦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开始,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用了两年多时间,将80余万字的《汉书》改编缩写为18万余字的《汉纪》。文字削减4/5,而西汉一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都很有条理地记述下来了,因而得到“辞约事详”的称赞。全书30卷,按帝王先后分为12纪,而以王莽之事附于平帝纪后,共叙事231年。荀悦不仅按年月编排史事,还运用类比的方法,把同类的人或事联系起来记载,使有些人物、有些无法确定年月的史事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在书中得到适当的记叙。为了帮助统治者了解“天人之际,事物之宜”,荀悦十分重视论赞。全书“荀悦曰”近40则,长短不一,写法灵活,因事而发,不拘一格,累计约10000多字,占全书篇幅的1/18,均为荀悦的精心之作。《汉纪》组织严密,文辞简约,是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它的产生,使冷落了相当一个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开始恢复了生气。
继荀悦之后,东晋人袁宏撰写的《后汉记》是又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全书30卷,约21万多字。记事自新莽元凤四年(公元17年)绿林起义始,至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魏代汉为止,共204年。按帝王先后分为不同的帝纪,简明扼要地记叙了东汉一代的史事。袁宏著书态度谨严,他广泛参阅了《东观汉记》以及谢承、司马彪、华峤、谢沈、张璠等人的历史著作,累计达数百卷之多。他对史事的考订和文字的斟酌一丝不苟,21万字的著作,写作了八年之久。该书记事详略适当,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是一部优秀的东汉编年史。后来范晔撰写纪传体的《后汉书》时,充分吸收了袁宏《后汉纪》的精华。然而袁宏具有浓厚的封建名教思想,他的史论虽多,却比较迂腐而不精彩。
此后,编年体史书再没有产生什么有影响的著作,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500余年。直到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问世,才以其贯通古今的编年史巨著,取得了空前的史学成就。自《资治通鉴》以后,编年体史书才真正占据了赫然与纪传体“正史”并列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