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80卷,含本纪10卷,列传70卷,无志、表。上起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下到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载了南朝刘宋、南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共170年的历史。《北史》(图12)100卷,含本纪12卷,列传88卷,无志、表。上起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公元386年),下到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记载了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六个封建政权共233年的历史。
图12 《北史》,元刻明重修本
《南史》、《北史》均为唐李延寿撰。李延寿出身于陇西大族,生卒年月不详,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在唐太宗时代,曾先后参加过《隋书》纪传、《五代史志》和《晋书》的修撰工作。他还参与过编撰唐代的国史,并著有《太宗政典》。他的父亲李大师曾想仿照《吴越春秋》,采用编年体,编写一部综合记述南北朝历史的新著,以改正旧史由于南北分割互相敌视而造成的错误失实等毛病,书未成而去世。李延寿花了16年时间,改用《史记》纪传体裁,汇总删节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八书,又旁参杂史,增订补充了一些史料,纠正分裂割据导致的政治偏见,打破朝代的断限,通叙南北各朝的历史,写成《南史》和《北史》。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这两部私人撰述的史书经唐朝政府批准流传,获得了与官修正史同等的地位。唐高宗曾为之作序,这篇序文到宋代以后失传了。
《南史》、《北史》的修撰,适应了隋唐时代全国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对各朝旧史为本朝皇帝避讳回护的历史丑行据实直书,并克服南北割据政权互相指斥对方为“索虏”“岛夷”等错误观念,以比较客观求实的态度记叙历史,反映了作者高于旧著的历史眼光。他删繁就简,调整改编,将原来多达566卷的八书,浓缩提炼为180卷,卷数不及原书总数的1/3,篇幅约为原书总和的1/2。所删节的,在本纪部分多属册文、诏令,在列传中多属奏议、诗文。削去芜杂臃肿之处后,对史事的叙述相对连贯和突出,读起来比较清楚醒目。李延寿在八书之外,又参考1000多卷杂史,增补了许多史实。例如《南史》增加了王琳、张彪等人的专传,《郭祖琛传》补写了梁武帝残民佞佛的事实,《茹法亮传》保存了唐(宀下禹)〔yu宇〕之起义的有关史料,《范缜传》增记了他拒绝“卖论取官”的一段精彩对话等。《北史》以西魏、北周为正统,对西魏史料增补较多,除补写了西魏三帝的本纪和后妃传以外,还补写了梁览、雷绍等人物的专传。在李弼、宇文贵等人的传后,对西魏、北周的军事制度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苏威传》补充了江南人民反隋斗争的史实等。这些史料都有关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斗争,是十分珍贵的。李氏增补的史料,不少故事性较强,而且多用口语材料,因而形象生动,更能反映当时的历史真实。同时由于采择不严,也记入一些灾祥灵异、诙嘲戏谑的琐细事情,成为二史的缺点之一。
《南史》、《北史》编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它用家传的形式,按世系而不按时代早晚编次列传,一姓一族的人物集中在一起,凡是子孙全都附在父祖的传下,实际上变成了世姓大族的谱牒。这样编撰,虽说谱牒可查,但是朝代难辨,不能不说是一大缺点。然而南北朝时代是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世家大族倚仗祖先的政治地位和宗族姻亲关系,垄断了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家传的形式,不过反映和肯定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二史虽以行文简洁、叙事明练著称,但对八书的删节调整也有措置失当的地方,例如北魏李安世关于均田的奏疏、梁朝范缜关于神灭的著名辩论,都是有关当时阶级关系、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重要史料,前者摒弃不录,后者删存无几,显然是编纂改订上的重要缺点。删节中还有因匆忙草率而造成的史实错误和文字毛病。另外,南朝和北朝互有关联的史事,由于李延寿基本上各据原书编录,难免有割裂错置和矛盾重复的地方。例如谯国夫人冼氏,世为南越首领,历梁陈二代,应在《南史》中为之立传。因其卒于隋,原传在《隋书·列女传》中,李延寿遂将其误收入《北史》。又如刘昶、萧宝寅等人,林邑、蠕蠕诸国,都是《南史》有传,《北史》又为立传,实无重复之必要。
《南史》、《北史》问世以后,由于条理清楚,叙事简明,比较受人重视,所以在流传中脱误较少,但也偶有残缺。例如《北史·隋炀帝本纪》全篇亡佚,今本乃后人用《隋书》所补。《魏孝文六王传》、《李崇传》、《魏收传》等,也有脱文。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可读。
二史和八书相比较,其编撰思想立足于全国统一,天下一家,史学观点较为先进,再加上条理清楚,叙事简明。初学南北朝史,可以先从阅读《南史》、《北史》入手,以便掌握要点,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史料上,二史虽说有若干重要增补,可与八书互为补充,但终究因删节过多,不及八书详细完整,尤其是二史只有纪传而无志表,这是它无法取代八书的主要之点。因此,深入研究南北朝历史,就必须全面研读八书二史,参照比较,融会贯通,综合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