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生,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卒。他出身史学世家,曾祖辈上曾是颇受皇室宠幸的显贵之家。汉成帝时曾赐给班家全套皇家藏书的副本,《史记》也在其中。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待遇,班家成了大图书馆,很多学者都到班家看书,扬雄就是其中之一。其父班彪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了大量书籍,接触过很多学者。西汉后期,续补《史记》的有10多人,续作很多。班彪认为这些书都不行,他自己搜集材料,写成《后传》65篇,这些《后传》成为班固撰写《汉书》的基础。班固幼年即随父在京都洛阳学习,人很聪明,九岁就能作文章读诗赋,16岁入太学。他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学无常师,不拘泥于字句训诂,而注重主旨大意。为人宽厚能容,不恃才自傲。在太学里读了七年书,父亲死了,他扶柩回到安陵。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他在家里开始补充修订父亲的书,他觉得《后传》还不够翔实,于是专心研究,搜集史料,意欲写一部比较完备的大书。谁知被人诬告为“私改作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赶到京城洛阳,上书明帝,应明帝召见说明了原委,地方官吏也把书稿送到洛阳,给明帝看了,明帝很赏识班固的才华,便命班固作兰台(东汉皇宫内藏书的地方)令史,就是管理图书的官,并跟别人一起修撰汉光武帝本纪,后升迁为校书郎,典校秘书,又撰写功臣事迹等列传、载记28篇。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才让班固续作《汉书》。兰台是皇家藏书之地,班固可以任意阅读参考,取精用宏,大大便利了《汉书》的撰写。到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汉书》大致完成。班固和当时掌权的外戚窦宪私交甚好,曾为窦宪参谋过军事,当过秘书。后来在统治阶层的争权夺利倾轧斗争中,窦宪失宠自杀,班固也受到牵连,被捕死在狱中,他的书稿也受到严重破坏。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后来,和帝下诏令让班固的妹妹班昭(即曹世叔妻,史称“曹大家”)整理遗稿。班昭从小受家庭熏陶,博学多才,教养出众,她参考皇家藏书,除整理订补原稿外,续作八表,又由马续协助补作《天文志》,使《汉书》始成完本。班昭是我国第一个女史学家,也是二十四史作者中绝无仅有的女性,她对《汉书》的贡献是永载史册的。
《汉书》内容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体例基本沿袭《史记》,以“纪”、“传”为主体,只把《本纪》改为《纪》,取消《世家》,把它并入《列传》,因为汉代实际已经不存在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了,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汉书》改《书》为《志》,是避免与《汉书》的“书”字重复。《汉书》包括纪12篇,表八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分为120卷。
《汉书》断代为史,这是班固的创见,这样做,可以完整地保存一个朝代的文献,又体现了发扬本朝功德的宗旨,对后代影响极大。以后的正史都以《汉书》为范本,断代为史,名称起初也多叫作“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图3)80万字,史料非常丰富翔实。汉武帝以前部分虽多根据《史记》写成,但也有增删改易。或新立传目,或增补事实,比较多的是转录了若干重要的历史文献。如《贾谊传》增加了《治安策》等奏议,《晁错传》录入了《举贤良对策》、《言兵事书》、《教太子疏》等,在《史记》之外,又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汉武帝以后部分,除以班彪遗书为基础,并参考十几家续《史记》的书外,也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天文历法等,还有汉代史官的记载以及班氏一家耳闻目睹的资料。过去有人从文学角度讥讽班固转录原始资料太多,但从史学角度看,这正是《汉书》的一大优点,客观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可靠依据。《汉书》中引录的大量历史文献,其原始著作后世多已失传,幸亏《汉书》为我们保存了下来。
图3 《汉书注》,北宋刻递修本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条文。《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等等。在这以前没有人写过中国的疆域。班固写了103个郡及各郡的户口,每郡有多少个县,有哪些河流,哪些山脉等等,很有价值,为区域地理的研究保存了很多资料。
特别是《艺文志》为刘歆《七略》的缩编,它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著作内容、存佚情况,记录了当时存世的书籍,并作了分类,共为596家12269卷。《七略》早已失传,全赖《艺文志》为我们保留了珍贵资料。《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使我们得以知道战国以后大量书籍的有关情况。后来的正史大都仿效它,写入这部分内容。
《食货志》是由《史记》的《平准书》演变来的,但有很大发展,内容也更加丰富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篇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还首创《古今人表》与《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补《史记》之不载,收录人物从传说时代的太昊到秦末的吴广,按评价分为九等。它不以地位定等第,而以人品别高下,反映了儒家观念的统治。《百官公卿表》备受后人赞赏,它首先记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14级、34官格的简表,记录了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所用篇幅不多,却让人们对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情况一目了然。
《汉书》在记叙上格外严谨,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整齐,行文典雅凝炼,富有辞赋的韵味,在语言文学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汉书》的一些名篇,如《苏武传》记述了汉朝使臣苏武被匈奴囚禁19年,牧羊北海的事实,刻画了他百折不挠、持节南望的坚贞形象,成了中华民族刚正不屈的象征,叙事精彩,生动感人。《霍光传》、《张禹传》、《朱买臣传》等也都写得细致生动,有声有色,十分传神,显示了很高的文学水平。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他的可贵之处。而班固却强调封建正统思想,宣扬汉家王朝上“承尧运”,君权神授,强调人们要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小不得僭(冒犯、越过)大,贱不得逾(越过)贵”,要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乱。这反映出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统治了史学领域。这也和班固个人的家世、经历及所受的教育分不开。《汉书》的正统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后来的正史。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东汉人已经有很多地方读不通,著名经学家马融年轻时就到班昭那里学习过《汉书》。所以东汉末年已有服虔、应劭为《汉书》作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汇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释,纠谬补缺,完成了《汉书》的新注(图4)。清末王先谦又将唐以后40多家的研究成果与颜师古注汇集在一起,撰成《汉书补注》。这些注释可以帮助我们弄懂《汉书》中的字音、字义及一些史实真相,是阅读《汉书》的重要工具书。目前阅读《汉书》最好的本子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校勘标点本,它以《汉书补注》为底本,参校北宋景祐本、明末毛晋汲古阁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同治金陵书局本,并汲取前人考订成果,是经过专家学者的精心校勘,又为之标点断句的版本,读起来更为方便。
图4 《汉书集注》,宋蔡琪家塾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