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省蕲〔qi奇〕州(今属蕲春县)人。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又自幼体弱多病,因此从小就立志学医。13岁时顺应父亲的心愿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秀才,但在以后多次应试未能中举后,他便放弃了科举道路,专心于医药学的研究,很快便以医术高超而闻名于世。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他应召到北京太医院任职,一年后辞归。又曾到当时的楚王府任过医官。这两处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和阅读大量的医药学典籍,收集丰富的资料。辞官之后,他返归故里,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 自此,他一面行医,一面著述。
李时珍的医学造诣很深,是一位出色的医学家。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医学,他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在脉学方面,李时珍继承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并著《濒湖脉学》、《脉诀考证》。
在经络学说方面,李时珍重新厘定了奇经八脉的循行途径,揭示了这八条经脉病机辨证的基本情况及规律,著《奇经八脉考》,使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脏腑学说方面,李时珍对三焦、命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三焦是人体元气的别使,而命门是三焦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之实体,一个是无形之功用。著有《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后佚)。同时,他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在中国首次认识到人脑主宰精神。
在临证医学上,李时珍有不少发明,著有《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等方书医案。
李时珍又是一位杰出的药物学家,并以不朽名著《本草纲目》而举世闻名。
在临证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往的本草著作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混乱,于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全面系统的本草著作。自1552年至1578年,前后花了26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
《本草纲目》全书计52卷,收有药物1892种,方剂110960个,计有文字190多万字,附有药物形态图1160幅。在编纂过程中,李时珍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药物学成就,参考了800余种文献资料。同时,他还亲身进行调查、考察、研究,在所收入的药物中,有347种是他通过自己的搜集增补的。书中更订正了许多前人记述的错讹。可以说,《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心血。它集中国传统医药之大成,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在分类学上,《本草纲目》突破了传统本草学的分类方法,开始了一个新的纲目分类体系。全书分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其中,植物药分草、谷、菜、果、木五部,草部下分山草、芳草、隰〔xi习〕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类,谷部下分麻麦稻、稷粟、菽豆、造酿等类,菜部下分荤辛、柔滑、蓏〔luo裸〕菜、水菜、芝栭〔er耳〕等类,果部下分五果、山果、夷果、味果、蓏、水果等类,木部下分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等类。动物药分虫、鳞、介、禽、兽五部,虫部下分卵生、化生、湿生类,鳞部下分龙、蛇、鱼、无鳞鱼类,介部下分龟鳖、蚌蛤类,禽部下分水禽、原禽、山禽类,兽部下分畜、兽、鼠、寓怪类,还有人部。矿物药分水、火、土、金、玉、石等部。纲目分明,有条不紊。这一系统的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方法。
在编著中,李时珍还创立了统一的编写体例,每种药物的记述中,分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目。这一体例,为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中最完备的格式。
除药物学方面的内容外,《本草纲目》的记述中,还有不少关于化学、地质、天文学等方面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